花桥镇的社会事业

清中叶,华侨地区每村都有私塾。道光八年(1828),成立震川书院。在近代,花桥是昆山县最早出现新式小学和中学的城镇之一。天府小学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华西二类小学创办于1906,1912更名为八邦乡第一所民族小学。1913,第三民族学校成立。1927,乡第一小学更名为花家桥小学,设有幼儿班。65438-0928年,黄炎培创办“江苏昆山徐公桥乡村改良实验区”,教育农民。抗战时期,学校停办,私塾恢复。震川中学创办于1943。抗战胜利后开展国民教育。1947,震川中学迁至安亭,旧校址徐公桥作为分校。1949年,初中1,学生84人,小学10,学生592人。

1949 165438+10月开始对民办学校进行整改。1958成立农业中学,各大队办幼儿园班。华侨初级中学创办于1960。1963年,农中与华侨中学合并为华侨农业中学,华侨农业中学于1968年撤销。1969,华侨中学增加一所高中。1968成立金城、公桥、天府三所初级中学。1973,“带帽子的初中”(七年制学校)成立。1978之后教育才步入正轨。1983,高中停课,职高开班。1985,成立乡成人教育中心校。1987新建中心幼儿园。华侨职业中学成立于1991。1993年9月,天府中学并入华侨中学。1994年,花桥镇有26所幼儿园,1259名儿童。小学22所,学生2381人;有3所中学,1201名学生;职业高中9个班,426人;会计、机械、计算机3个专业培养班,106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学校合并开始了。1998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由企业创办。2000年,台商子弟华东学校成立,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始终如一的学校。采用台湾省学制和教材,招收台商子女到华东地区就读。2001,华侨职业中学更名为昆山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2004年,华侨希望学校由企业创办,招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截至2010年底,花桥镇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含民办学校3所),在校学生18090人,教师1075人。2011昆山市第三职业高级中学更名为昆山华侨国际商贸城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65438人,教职工115人。2014华东剑桥国际学校开学,这是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5年义务制学校。截至2015,华侨有6所公办幼儿园,4所公办小学,2所公办初中。古遗址金城遗址、瓦城遗址、小武普城遗址、清代武术场、马场古寺观音寺、永怀寺、黄愚寺、金城寺、三闾寺(林三寺)、梦讲堂等古桥鸡鸣堂桥、聚福桥、岩寺桥、大武普桥、花家桥、徐公桥、万寿桥、永庆桥、稷山。它是一座角形土城,全长305米,南北长170米,东西宽135米,基宽8米,高5米。城址周围有汉代的土墩和墓葬,出土了陶器、铜镜、钱币等文物。它是苏州极其重要的汉代城址。

解放前,华侨地区原有寺庙30余座,其中祠堂11,牌坊10,大部分于五、七十年代拆除。大多数古桥建于南宋至清代。今天,这里有聚福桥、岩寺桥(庆忌桥)、大瓦浦桥、徐公桥、万寿桥、永清桥和鸡山桥(赵佳桥)。古墓葬中,蒋家墩为宋代蒋家墓,徐家坟为清代翰林、山东布政使墓,胡家坟为清代胡墓。

民国建筑中,武夷堂为黄炎培创办的徐公桥乡村改良区人民礼堂,大年堂为纪念黄大年而建,卢普天主教堂建于1912,1958闭馆。国民党京沪警备司令部设在古巷村张家大院(已拆除),1937年8月至9月。江南丝竹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以竹笛、二胡为主要乐器,辅以琵琶、扬琴、小三弦。音乐优美流畅,具有小、雅、薄、轻的特点。花桥地区的江南丝竹,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初成立的鸡鸣堂和橄榄社。一直有专门的表演团队,积累了多首特色曲目。许多江浙沪地区流行的江南丝竹歌曲,如《走在街上》、《欢乐颂》、《龙虎斗》等,都成为华侨乐队的保留曲目。除了古典音乐,华侨乐队也演奏许多白创曲。旋律大多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如小金、颜双飞、开心花等等。花桥丝竹班的乐器大多饰有串珠“彩凤”,有成双成对、祝子女成功、吉祥如意之意。1949之后,辛集国乐社、周静丝竹班等团队活跃在各种节日、婚礼上。1999年,花桥镇被命名为苏州民乐之乡。2000年成立有为丝竹班,江南丝竹、司仪、沪剧、锡剧、歌曲等。被整合,让没落的花桥丝竹重现。2006年,花桥镇被授予苏州“江南丝竹之乡”。2007年,花桥江南的丝竹被列入昆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