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时工具的发展历史

标准表、日晷、漏壶、浮子、漏箭、漏浑仪、表停刻漏、恒水位刻漏、大刻度刻漏、多壶收水位刻漏、赤道日晷、擒纵、莲花刻漏、多壶溢刻漏、御助刻漏、水运仪台、水平日晷。

早期

公元前20,000年:史前人类通过在木棍和骨头上刻记号来计时。

公元前8000年:古埃及文明制作了12个月的历法,每个月有30天。

公元前4000年,古巴比伦人已经有了日晷的记录。

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30天,每天360个循环,每个循环4分钟。

公元前2300年:中国开始使用日晷。

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354天的月历,每个月有29天和30天轮换。同时,玛雅人创造了一种历法,一年有260天和365天。

公元前1500年:埃及发明了第一个移动日晷,将一天分为12个周期。然后我发明了一个计时器叫做失踪雕刻。公元前700年:巴比伦人把一天分成12等份。

公元前100年:古希腊雅典出现了基于一天24小时的机械雕刻。

公元200年:西方开始引入星期的概念。

公元400年:中国发展了机械雕刻。

公元1100:日晷是在欧洲发展起来的。

公元1350年:德国钟表匠发明第一个机械闹钟。

公元1500年:意大利教堂的机械钟声响起。

公元1510:德国纽伦堡出现了一款带发条的怀表。

公元1583年:罗马、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和荷兰部分地区开始采用公历。

公元1656年:一位荷兰天文学家发明了摆钟。公元1700年:时钟除了时针之外,还增加了分针。

AD 1800:计时精度达到1/100秒。公元1840年:格林威治标准时间建立。

AD 1850:计时精确到1/1000秒。

公元1884年:华盛顿会议制定了全球时区表。

公元1928:石英钟发明了。

公元1949年:发明了第一个原子钟。

AD 1950:计时精确到微秒。

AD 1965:计时精确到纳秒。

扩展数据

漏壶

又名漏壶、漏壶。漏壶主要有两种:排水型和接水型。早期的漏水大多是排水型的。漏水壶底侧漏水,格叉和关闭舌再次上升,使漂浮在漏水壶表面的漏水箭头随水面下降,漏水箭头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了接水型。水以恒定的流速从漏水壶注入接收壶,接收壶水面上漂浮的漏水箭头随着水面的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要保持漏壶的水位恒定。其次,灌水壶的水管截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黑”(虹吸)原理,便于调节和维修。保持水位不变或接近不变有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见于宋代杨家所作的《胡氏齐国风图》(1153出版)。

图中“唐代(约公元600 ~ 650年)所制吕彩鼎”漏壶上方刻有数个补偿壶,“近代(1030)所制苏烟鼎”为溢流法刻,深四寸。多余的水从平水壶(下腔)通过竹注射管流入减水角。阎肃创造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流行于全国各地。

桓谭(卒于公元56年)在《历代三朝、三国、六朝、秦汉、后世诸汉书》中写道,刻漏程度随干湿、寒热而异,昼夜应参照日晷、星辰检查。当时就认识到了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最早的刻漏记录可以在李周找到。出土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为西汉遗物,3件,均为排水型。其中以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刻有明确的年代。传世的比较完整的刻漏有两处,都是受水的:一处是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元代三年(1316)所建;一件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的。

百度百科-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