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烟台历史
烟台古称中中,后改为芝罘,以芝罘山命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次东游,每次都去芝罘岛。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抵御日寇入侵,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置威海、宁晋、静海、成山,并设若干驿站,以烟台为“岐山驿站”。当时靠海的北山上建了一个狼烟码头,有个警察“白天提烟,晚上生火防范。”
狼烟码头又叫“烽火台”,俗称“狼烟台”。后来这座山被称为烟台山,烟台因此得名。
2.烟台的起源是在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为防止倭寇入侵,当地军民在靠海的北山上设立了狼烟码头,又称“烽火台”。
发现敌情后,白天升起烟,晚上升起火,这是警报信号,所以简称烟台。烟台山得名,烟台城得名。
烟台历史悠久。夏朝,东夷人立国;商朝,后来国的所在地;西周初,建立了莱子;秦朝,先是齐郡,后是胶东郡;西汉时,建立胶东;东汉时,设东莱郡;唐代,建立邓州、莱州;宋代仍设邓州、莱州;明代莱州为莱州府,隶属山东省中书省。清代邓州府、莱州府迁至烟台;民国初年,废府州,设胶东观察员。
1938至1942,成立胶东行署;1948年,人民烟台市成立。1955,设立文登、莱阳专员办;1958,莱阳特派员公署改为烟台特派员公署;1978更名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烟台行署,成立烟台人民。
3.烟台的历史起源于烟台市,因烟台山而得名,历史悠久。
烟台山,原本不为人知,在古代是一座荒山,三面环海,海拔53.5米,面积7.07公顷。因为地处北海岸,当地人称之为“北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在岐山北麓修筑岐山,保卫千户之城,同时在北山设置铁墩,又称狼烟墩、烽火台。发现敌人,白天升起烟,晚上升起火,简称烟台。
这就是一些当地人所说的“铁山”、“烟台山”。清同治五年(1866),在今烟台山以西修建了海关码头,并在东海关的铁墩上修建了灯塔和旗杆,指挥进出码头的船只。
从此,烟台山也被称为“拉琪山”。灯塔东侧有一块“烟台石”。
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月开河,八九月燕子来”。“八九月”时节,成群的燕子从南方飞来,聚集在这里筑巢繁衍。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烟台山”。
19结尾,“北山”、“拉琪山”、“烟台山”、“烟台山”混在一起。1905年,烟台山修建灯塔,命名为“烟台山灯塔”。
此后,其他名字逐渐消失。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里被统称为烟台山,成为后来烟台市的象征。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芝罘岛、上步区(东至广东街、西至海防营、南至锁城、北至海岸)改为芝罘区、烟台区,归浮山县管辖。这是第一个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
1913、烟台区改为原浮山县烟台特区,又称烟台警察特区。1934年春,山东省设立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于山东省管辖。
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烟台人民成立。烟台名字的由来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4.我是山东烟台莱州人。这里经常发生3.2级左右的地震。一个月,烟台地震的震级比海上小很多。市民沈玉虎很关心烟台地震的历史情况。监测中心主任孟强从抗震构造上解答了他的困惑。在中国大陆,地震的震级东部比西部低,在华北有两个大的断裂带。一条是辽宁号和沈阳号穿越渤海海峡,西达临沂。然后经过临沂到临江,称为郯庐带。1668郯城发生8.5级地震。还有一条东南西北走向,从燕山一直向东南到渤海,叫烟波带。烟台地处渤海、蓬莱、威海带,大部分地震发生在胶东半岛北部或近海。烟台历史上地震虽然多,但陆地上地震相对较少。烟台地震的历史有三个特点:震级比较小,频度比较高,震源比较浅。用专业术语来说,烟台是山东东部的一个断块,西至潍坊,北至渤海、蓬莱、威海。岩石比较完整,地表形成一些破碎带。地震只有在岩石断层积累一定能量后爆发才会发生,而烟台地区由于岩石比较完整,不可能积累太多能量。
5.请问栖霞是烟台人吗?这个地方怎么样?在经济、地理、文化上被誉为“中国第一苹果城”的栖霞。
全市总面积2017平方公里,人口68万。栖霞地理位置优越。
北面是人间仙境蓬莱阁,南面是青岛,东北是烟台港和烟台机场。同江至三亚高速公路、204国道、延庆一级公路、蓝燕铁路等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形成了快速进出的立体交通网络。
栖霞资源丰富。全市已探明和开发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黄金产量居全国第六位,大理石、花岗岩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滑石储量居华北第二位。是全国三大滑石出口基地之一。
栖霞山川秀美。有著名的省级雅山森林公园、艾山温泉、“胶东天池”——安里水库等自然景观和绵延数百里的18个自然公园,森林覆盖率达44%,是国家生态示范区。
有雄伟庄严的胶东烈士陵园和中国道教全真派发源地太虚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中国最完整最典型的——牟氏庄园,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旅游景点。
栖霞工业发达。该市工业基础雄厚,名优产品种类繁多。
目前已形成以建材、纺织、机械、电子、黄金、化工、食品为骨干的完整工业体系。栖霞果业领跑。
果园占地65万亩,年产量165438+万吨。被国家确定为“中国第一苹果城”和“国家无公害苹果生产示范基地城市”,享有“苹果之都”的美誉。。
6.烟台的历史起源于烟台市,因烟台山而得名,历史悠久。烟台山,原本不为人知,在古代是一座荒山,三面环海,海拔53.5米,面积7.07公顷。因为地处北海岸,当地人称之为“北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为防倭寇袭扰,在岐山北麓修筑岐山,保卫千户之城,同时在北山设置铁墩,又称狼烟墩、烽火台。发现敌人,白天升起烟,晚上升起火,简称烟台。这就是一些当地人所说的“铁山”、“烟台山”。清同治五年(1866),在今烟台山以西修建了海关码头,并在东海关的铁墩上修建了灯塔和旗杆,指挥进出码头的船只。从此,烟台山也被称为“拉琪山”。灯塔东侧有一块“烟台石”。由于四季气候的变化,烟台每年“七九月开河,八九月燕子来”。“八九月”时节,成群的燕子从南方飞来,聚集在这里筑巢繁衍。当地人称烟台山为“烟台山”。19结尾,“北山”、“拉琪山”、“烟台山”、“烟台山”混在一起。1905年,烟台山修建灯塔,命名为“烟台山灯塔”。此后,其他名字逐渐消失。到了20世纪30年代,这里被统称为烟台山,成为后来烟台市的象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芝罘岛、上步区(东至广东街、西至海防营、南至锁城、北至海岸)改为芝罘区、烟台区,归浮山县管辖。这是第一个以烟台山命名的行政区。1913烟台区改为原浮山县烟台特区,又称烟台警察特区。1934年春,山东省设立山东烟台特别行政区,直属于山东省管辖。1945年8月24日,烟台第一次解放,烟台人民成立。烟台名字的由来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