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战争兵营和粮库不在一个地方?敌人抢食不是很方便吗?

为什么不设在同一个地方?然后我就问,军队吃了大粮仓能拿走吗?有人能把大粮仓打下来吗?“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也是古代著名的粮仓。有两个仓库,永丰和丰裕。我们做什么呢你不想下地狱吗?

别急,我们慢慢聊。古代战争最大的问题就是运输能力太弱。

相对于今天的火车、飞机、卡车,古代人只能借助牛、马、驴等畜力,而这些东西在战争年代也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很多时候,古人都要靠征用百姓妻子所携带的粮草,而且古代也没有特别好走的路,即使秦赤道也是如此。

这种低效运输的副作用就是“消耗”,非常消耗!不管是人力还是畜力,路上都要消耗一定比例的粮食。比如汉武帝打匈奴,前线有65438+万兵力,需要动员几十万民夫一次性接力到前线。一斤粮食运到前线汉军手中,路上消耗30斤。

拿破仑60万人远征俄国也是如此。虽然时间进入了现代,但本质上运输效率并没有太大的提高。作为军事制度的改革家,拿破仑认为“行军就是战争”,因此他对后勤的重要性的理解远胜于同时代的统治者。他省去了需要用大车托运的军用帐篷,让士兵露天睡觉,用布袋代替木箱等笨重的容器,让马车能拖更多的食物和草。在进攻俄国之前,拿破仑在但泽长期囤积粮食,可以消耗40万士兵和5万战马50天,并从欧洲强行征用3万辆马车和30多万匹战马,就是为了维持军队的消耗。

但即使有如此充分的准备,拿破仑最终还是倒在了后勤问题上。俄国人借助冬天,频繁的伏击,切断漫长的补给线,最终导致了骄横的法军彻底崩溃,为拿破仑吹响了送葬的号角。据史料记载,拿破仑的后勤车队比汉武帝时代要好得多。四轮马车把物流消耗降低到三分之一,但即便如此,60万人82天的消耗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在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人们根本解决不了粮草的运输问题。所以无论中欧还是古代,都在前线设立了军事粮库和后勤基地。他们平时负责囤积和转运物资和粮食,战时成为支援前线的后勤骨干。否则一切都要像汉武帝打匈奴,拿破仑打俄国那样长途运输,更不用说巨大的成本了。长长的补给线能安全吗?

因此,依托“粮城”进行抵抗,前线部队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成为古代战争的基本套路。毕竟古人的机动性和运输能力有限。然而,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主题所说的“

军营和粮库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这不是真的。大规模的“粮市”本身就是堡垒。他们通常防守良好,地形细腻,物资丰富,很难一蹴而就。想想看,这么多的粮食供应没有重兵把守谁会放心?古代只有几条路,没有卫星导航。谁能轻而易举地深入敌后,攻克粮城?对方有粮有人,用拖字诀可以让敌人吃不了兜着走。

而且,战争有战争的套路。即使是商业和仓储超市,也不可能所有的物资都堆在最有利于发货的超市里,而是通过大型仓库互相周转。战争也是如此。一个粮食大市囤积的粮食数量巨大,远远超过一支军队的短期需求。有时候需要补给一个以上的军队,也需要配合整体战略。为什么要给一支军队?一支战斗的军队是不可能背着巨大的粮仓去战斗的。你能走路吗?

随着战争的进行,大粮市的粮草会按照“粮路”不断分散支援前线,部分粮食会在半路上再次堆积起来,形成次级中转站继续支援前线。如此循环,理论上只要粮草充足,一支军队就能到达地平线。

其实部队也有自己的后勤储备,一般不会很少,这跟部队的作战能力有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已经懂得为战场“算账”,从而统筹规划自己需要消耗多少粮食,能携带多少粮食,能打多长时间,为战争做打算。但是我之前说过,在古代,运输能力是有限的。除了食物,部队还必须运输武器、盔甲、箭、帐篷、药材、工具和其他许多东西。和后世的志愿军一样,携带能打七天运动战的粮弹,已经是很多部队的极限了。

另外,古代封建统治者最防的是什么?是军队。又如何控制军队?当然是为了控食。有粮的军队不慌不忙,粮食的分配权在朝廷手里。要达到掐住将领的命脉,避免对方叛变或造反的目的,很简单。

总之,大粮仓是古人基于落后的运输能力所做的战争准备,真正的粮仓本身就是兵营;前线部队进攻后,粮仓里的粮草会由专门的后勤部队运送,然后根据战况组建新的粮库。正是因为粮道易破粮城,难劫粮城。历史上每一次英雄攻破粮城,都会带来战略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