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从哪个朝代开始流行?

龙的形象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图腾,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被视为能播撒云雨、消灾降福的神灵。所以有的地方,长时间不下雨,就舞龙祈雨;有的地方插秧后,舞龙驱虫。舞龙历史悠久,汉代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舞龙形式。据汉代董仲舒《春秋故事》记载,当时四季祈雨,春舞青龙,夏舞红龙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每条龙都有几十英尺长,每次5 ~ 9条龙一起跳舞。经过近2000年劳动人民的创造和发展,民间舞龙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表演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以下广为流传。龙灯也叫火龙和金龙。竹签扎成龙头、龙身、龙尾,3至10结不等,结数多为奇数。节日用100 ~ 170 cm的丝绸连接起来,然后给成龙的形象上色。每节都有点燃的灯和蜡烛,节下还安装了木把手,跳舞时可以握着。跳舞时,一人持“宝球”(球形灯笼),在龙头前引舞,显示龙抢宝球。龙灯动作有“龙摇尾”、“金龙缠绕玉柱”等。龙灯大多在节日的夜晚被舞动。有些地区还同时燃放烟花爆竹。配以鼓、锣、钹、唢呐等乐器,更加气势磅礴,更加生动。布龙又叫戏龙。与龙灯略有不同的是节日不点蜡烛,一般都是10以上的节日长。舞蹈开始时从左向右弯曲,九曲十转,时而缓时而急,一波三折。布龙的特点是动作快,幅度大,舞姿敏捷矫健。两个以上的布龙一起表演“双龙抢球”。布龙的动作有“金龙喷水”、“雪花遮顶”、“白鹤展翅”、“双跃龙门”等。草龙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龙是用稻草、绿色或柳枝做成的。有些地方的龙也是充满了香的,所以也叫香花龙。这种龙一般在农历五月至六月间的夜晚起舞,舞得星光闪闪。以前有虫灾,我们多跳草龙;有的地方祈雨时跳舞,向龙泼水,所以也叫水龙。白叶龙主要流行于浙江省。舞蹈开始时,人们手持木柄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交替起舞。最后,一盏大莲花灯变成了龙头,一盏蝴蝶灯变成了龙尾,其他灯变成了龙,就像一条龙在空中飞舞。段奕宏主要流行于江苏省。龙头、龙身、龙尾之间没有用布连接,只有230-300厘米的红丝系在龙头和每个龙身上。段奕宏多为女子舞蹈,轻盈飘逸,具有江南水乡的舞蹈特色。

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年-公元219年),就有杂注记载了这样壮观的一幕:为了祈雨,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舞着五颜六色的龙。渐渐地,舞“龙”成了人们表达美好祝愿、祈求生日快乐的必要形式,特别是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用手舞“龙”,发泄欢快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