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地理》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中的价值是什么?谢谢你
分析:
《汉书·地理志》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开篇引用了龚宇的全文和李周《志方氏》的九州部分;中间以西汉行政建制为纲,分段附上山川、物产、古迹等各种地理资料;末编有刘向的域和朱干的关,并记载了一些海外交通情况。
这种结构充分体现了班固对“地理”的理解。他在《汉书·列传》中说:“从过去的黄、唐开始,我们管理天下,决定事情,治理南北;三代得失,下至秦、汉、葛等。,立县,勾勒山川,示其判断,在《地理》第八篇中有所描述。也就是说,他的“地理”概念虽然也包括山川的情况,但他更关心的是它的“治边”和“判断”,即行政编制。因此,他对《龚宇》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并在《汉书·地理》开篇就记录了其全文。他并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意识到龚宇对地理学的意义,只是把它当作行政制度之一,恰好在传说中的夏禹时期实行。同样的,他也不加辨析地记录了作为周代行政制度流传下来的九州。正因为如此,当历史行进到秦汉时期,五等国玺已经被更改,传说中的九州已经成为过去。这时,“判决”已经通过各县。班固将《地理学》的纲领从《愚公九州》、《志方志》改为《汉代郡县志》,这是一个创举。这个功劳本该属于太史公司马迁。
这种对“地理”的理解也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实用性和功利性,而忽视学术讨论。《李翰荀传》载有大师之言:“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观日月之讯,待星辰行于军中,拍击山川之变,参于民风,以学法而测时运。”很明显,当时人们把地理学当成了一门应用科学。无论自然因素(山河变迁)还是人文条件(民俗),研究的目的都是为了帮助人民(法度、时运)。班固在描述了西汉的行政建制和相应的地理资料后,还整理了刘向的域分和朱干的风俗,当时“仍未申报”,不能说有意义。
这种观念又渗透到地理学中,就是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思维定势,就是轻自然,重人文。《汉书·史记》之后,历代正史对地理的记载形成了传统,但内容只是沿袭了《汉书·史记》。其中有些内容简单甚至裸露,其他内容如山川、物产、古迹、水利等完全没有。沈约在《宋·周树君之序》中说:“地理不平,其详难提。其实是由于突然改名,反复分地盘、分土,还是一个县,分了四五个,有离合;千变万化,巧历不算,找校推之,不易理解。”本文直接将“地理”作为“行政区域”的同义词,可以说是古代对“地理”一词最极端的理解。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传统中,地理一直被认为是历史的附庸。一方面,以地理为题材的作品往往成为历史著作中的专文,如国史或地方志中的地理。另一方面,这样的地理往往具有历史地理的性质。即使文体不受地理记载的影响,内容也往往带有浓厚的历史色彩。比如著,以水路为纲,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地理著作,但从内容上看,也是一部完整的历史著作。当然,它也是一部文学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