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眼井:古城灿烂的历史文化

水质最好的泉源井

井与古代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类狩猎采集的原始生活进入刀耕火种的农业社会的标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挖井而饮,耕田而食。”古老的谚语说明了这一点。据传说,凿井的艺术是由所有文明的大师傅发明的。

清朝咸丰年间以前,金平县龙里古城密密麻麻布满了吊井,街道两旁、小巷深处、民居里、衙门大院里,吊井随处可见。据当地“龙牌”记载,“龙里古城七十二姓七十二井,一切食需不便。”据说在旧龙里,一姓有一口井,各姓互不干涉使用,有七十二口。每口井里都能看到磨绳的痕迹。这些井深浅不一,从十几米深到四五米浅。井口距地面约50 cm至1米,井壁为河床石,有私有公。井口有圆的,也有方的,但大部分是圆的。这些井很独特。他们是古城的灵魂,血和奶。千百年来,他们哺育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有了他们,古城充满了生机。没有它,古城将不复存在。正是龙溪河,孕育了古城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龙溪河水从古城渗入这些吊井,通过大街小巷送到千家万户。

其实龙里的古井不仅仅是简单的井,还有因人而生的井。是因为有72口井,而不是因为有72口井有72个姓。这要从72岁的一家人来到龙里屯部队说起。龙里早在元初二年(1322)就在龙里设置了针对蛮夷的长讼。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湖广上黎平(今黎平)吴冕领导的东苗农民起义,一举攻占黎平、金平、湖南通道。朱元璋,明太祖的第六个儿子,率领30万大军镇压,并于18年(1385)打败了叛军。朝廷继续在龙里驻军,实行军营。“龙里守千户”的建立奠定了龙里的人口基础,也是许多姓氏在城市生活的开始。隆礼七十二姓始于何时?据明代永乐三年(1405)中央政府生活部公使曹朗忠所编黄皮书(户口本)记载,当时的隆礼姓氏统计为七十二姓,十三官户为“陶、包、七百户、甲所王、三千户、姜立阳、胡、都司庄”

到清朝中后期,龙里经济鼎盛,人口激增。当时有“城内三千七百,城外七千三百,七十二姓,七十二井”的说法。这清楚地表明,龙里的“七十二姓”包括了城外的七千三百人,七十二井也是如此。井是为人而存在的,而别人有井。井已经成为古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观赏古城民俗的一大景观和窗口。龙里七十二井的概念不仅仅是为了饮水,还与军事防御密切相关。平时士兵需要用水洗澡洗衣服,战时关闭城门。无论多长时间,他们都不怕敌人对水的围攻,城内居民也没有受到围攻的威胁。水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历史上,饮用水是建造城市的首要因素。龙里建千户时,从某种意义上说,“72眼井”实际上是出于战争中防御因素的考虑,军事防御功能的产物。

龙里千户建立后,从洪武三十年(1397)到清咸丰六年(1856)的459年间,发生了七次大的战争。尤其是清朝顺治元年(1649)和咸丰六年(1856),两次战争最为激烈。第三个姓“包”的官员被杀。那时候的城市刀光剑影,古城血迹斑斑。一半以上的居民被杀或受伤,许多人逃离。如董姓、钱姓都逃到榕江、黎平等附近县的村庄居住。所谓的“七十二姓”已经不存在了。龙里虽然有800多户,3800多人,但姓氏不同的只有22个,只是“七十二姓”的三分之一!在战争中,城市被摧毁,人们死去。自然,“72眼井”也难逃厄运。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军事城堡的作用已经消失,挂井的作用也相对减弱。悬挂井已被废弃,有些已被填平。80年代以后,大部分人都安装了手动抽吸泵。2004年,在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从市外引进自来水。至今,龙里古城的居民一般不喝吊井,只用来洗涮。古城内至今仍有15口古井,如袁泉井、董家井、大庙井(即千家万户的办公室内)、张索街井、保所街井、桂花街井、北门双燕井等。此外,古城外周边山场还有60多口山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