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湖南常德话和长沙话不一样?

常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次方言。这与历史上的大规模移民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自秦汉以来,北方居民一直在南迁。西晋末永嘉之丧,引起北方人口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大量人口沿汉水流域南迁,过江到达洞庭流域。这种迁徙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唐朝安史之乱曾使“项邓(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之民,北京长安、洛阳之贵族,皆投江乡,故京南精邑十倍如原。“北方居民的迁移规模大、数量多、地域集中,不仅使其语言难以被当地土著语言同化,也给当地土著语言以极大的冲击。这就是常德方言与北方方言亲属关系的历史渊源。

常德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方言内部有很大的一致性。比如常德方言的古今浊塞音都是清音;古母和泥母混在一起,n和l在意义上没有区别;伏、徐音节混为f,“伏”与“虎”谐音;口中元音少,口多变成开口。“段”读谭,与“旦”相同。古代平声都分为尹平和阳平,古代浊音都归为降调。古入声大部分没有变化,一般有五个声调。古蟹发现“母”和“母盒”两个字的读音不同。另外,常德方言的儿化一般需要重叠;还有相同的助词“打”、“倒”、“起”等等。当然,常德方言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沅澧两河穿境而过,将常德方言分为两种方言。沅水流域(武陵、鼎城、桃源、汉寿)和澧水流域(石门、临澧、澧县、安乡、津市)的方言各有特色。从语音上看,沅水流域(主要指城区)方言没有tsts' s和tsts' s,开叫声母为tsts' s,闭叫读音为tc tc c,元音为捏叫;澧水流域方言的tsts与普通话tsts有明显的区别(除了津市和安乡;在谷,X用湖口胡拼写,声母都是F,和范一样,而在澧水谷,F和X和普通话一样(石门话除外)。在水原流域,复音分化复杂,桃园方言分为阴曲和阳曲,但它们是独立的,不与其他声调融合。汉寿方言夹杂着杨平。澧水流域方言的两字组声调都是分的,都属于阳平,如同调的“明”、“盖”。安乡方言和津市方言同属澧水流域,但也表现出沅水流域方言的特点,如轻声tsts石门毗邻湘西,其方言也表现出湘西方言的特点,如调值41。安乡方言可分为西部方言和南部方言。西部方言属于官话,占主导地位,南部方言属于湖南方言。这是因为近百年来,一部分移民迁到安乡,他们的后代大多保留了祖先湘语的特点,同时又会说普通话,从而形成了普通话和湘语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