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代政治史的思考
读陈老师的作品,首先遇到的是克服不同时代的语言差异。民国时期(1941)陈先生完成这本书的时候,大部分是半文盲半文盲。此外,陈先生以考证著称。读他的文章,可见陈先生考证之精。这也说明,陈先生的“治史”是严谨的、有根有据的,“从史”的。这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多引用经典文献,所以我们要克服古代文言文的语法障碍。我的古代汉语知识不是特别好,读陈老师的文章难免会有很多困难。第一遍看完,只是对陈老师的文章有个大概的了解。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宗族及其兴衰,第二部分是政治革命和党派之分,第二部分是外族兴衰的联系和外族入侵与内政的关系。
第一部分:统治阶级的宗族及其兴衰
因为对唐代史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好,所以应该说看完最后一部分很吃力。看完之后感觉陈老师在上一篇文章里说了三个问题:一是唐代皇室的宗族问题;第二,唐朝政权的变化;再次,重新分析了藩镇割据的原因;
在本书中,陈先生关于隋唐史的主要观点是从民族和文化的角度研究隋唐史的发展。在这篇文章中,陈先生首先说:种族和文化问题是唐力历史事件的关键。
关于唐代皇族的宗族问题,陈先生通过对史料的研究和论证,认为“的祖先不是赵家的“破宅”,而是赵的“伪牌”。至于唐朝的官书,皇室出身中也保存着原本的真实事迹,但大多属于后世的语言,史家应该也不至于无知,都信以为真。”认为“隋唐继承于遗志,仍实行‘关中为本’政策,其统治阶级从未改变歧视山东人的观念。因此,隋唐皇室仍然自称是弘农杨震和李龙熙爵的直系后裔,并把这个虚假的故事传了下去。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被他们欺负了,真的很遗憾。”它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历史学家鉴别史料,学会辨别史实的真伪是非常重要的。
陈先生对唐代政治势力的变化有自己的看法,即提出了“关中为本之策”。他认为,“唐代唐力王室300年统治的中心,从高祖、唐太宗开始到前朝,其将领、大臣一般继承了西魏、北周、隋朝以来的天下事业,即宇文泰‘以关为本’政策下集结群体的后代。自武曌执掌中央政权以来,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业抱负,他逐渐破坏了传统的“关中政策”。所以“关中本位政策”最重要的制度在这个时候开始瓦解,社会阶层也在这个时候起起落落。盖进士的分支虽创立于隋朝,但并不需要民间在那一天描绘出一条清晰的道路。而武侯主政,大崇文章之选,在用人上也破例了。因此,进士这个分支受到了全国有事业心的人的追捧。当时山东、江左的民众中,有一部分人因为没有预料到关中集团而被打压,所以在政权更迭之时得以上升到政治阶层的顶端,而西魏、北周、杨隋、初唐的旧家族的政治地位不得不被这个新阶层所取代。因此一代武周,不仅仅是一场政治变革,更是一场社会革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唐力这一代武周的演变,比杨遂这一代唐力的演变,显得尤为重要。”
“吴、周统治后不久,又复归唐朝,但开始改变‘关中为本’的趋势,并延续下去。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彻底毁了。但天保安历史乱局之后,并不会创造新的世界局势,这与之前有很大不同。“这里所说的‘新世界局势’应该是中篇小说中提到的宦官专政和藩镇割据。
重新分析藩镇割据的原因,陈先生认为藩镇割据与民族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陈老师给出了答案: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了两大集团:长安集团和和硕集团。长安集团在玄宗后期以宦官为主,和硕集团是安史老党。他列举了高力士、于朝恩、程翠、仇士良、杨、田等人的出身,认为“唐代的燕寺多来自今天的川、粤、闽等省,当时都处于略显蛮夷的地区。境内下层民众汉化程度很浅,宦官姓氏与汉族不同,所以唐代宦官多被怀疑为蛮夷或蛮夷。唐代中国境内,自历史上的安安之乱以来,除了支持李氏皇族的地区,即以东南财富和中华文化为中心维护长安的集团外,还有河北省的另一个独立集团,其政治、军事、金融等。与长安中央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其民间社会也没有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即没有以长安、洛阳的孔伷著名宗教和科举为家。因此,有必要关注唐代河北省问题的民族和文化方面,才能得出真相。”
他还说:“长安文化统治下的士人,如果错过了进士,却想成就功名利禄,不容易找到其他途径。”“安史人是自己体制内最有战斗力的民族,那天在军事上没有敌人。安禄山的种族在同时代人的著作和专门讨论其事务的书籍中被称为“哲人”或“胡洁”。所以认为安史之乱也和种族问题有关。
对于这第一部分,除了研究李唐宗室之外,重点是讨论“唐朝统治阶级三百年间的兴衰,即宇文泰‘以关为本’政策的兴衰及其分化”。
中篇:政治革命和党派之争
通读中篇,我觉得陈先生以唐朝皇帝继承问题为线索,论述了“唐朝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北门禁卫之手(以中央四次革命为最佳例证)”,“唐朝皇帝继承不固定”, “唐代士大夫党的划分(即党争的起源)”、“牛李党争”、“内外朝党与皇位继承的关系”。
唐朝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就掌握在北门卫士手中。
陈先生认为,唐朝中央政治革命成败的关键在于守卫宫城北门的皇军。讨论了四次中央革命的成败:第一次是玄武门之变,第二次是中宗复辟,第三次是神龙三年之乱,第四次是任之死(政局变动)。
为什么和北门皇军绑在一起?“北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唐朝建立都城的形势。详见《隋唐源流论稿》中关于都城建筑部分所附的礼仪篇。”对此,陈先生也作了概述:“唐朝的北方军是卫宫的军队,其力量远在南方军卫城的军队之上,其情况与西汉的南北军正好相反。”“《周官考公基》匠人云:面向后市。”西汉对应于此,唐朝没有。“唐朝的长安,其宫在城北端附近,城在城南,与西汉的长安位置相反。所以唐朝的南北军和西汉的南北军虽然名称相同,但实际重量不同。”“唐朝的长安在城北有皇宫,所以北军是保卫皇宫的力量。如果知道这些,唐朝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宫城北门玄武门的军事胜败,而北方军事控制的权力,其实就是中央处理的地方。"
玄武门之变:“太宗之所以胜,建,元极之败,一是能够攻取宫城北门玄武门,二是不得带兵入玄武门。”玄武门的重要性是深刻的!而建成,元极,我怎么会不知道?陈先生引用了《长河》的墓志铭,然后得知唐太宗和、元吉都曾引诱勇敢的将领投敌。至于唐太宗的胜利,另一个原因是他做了更好的拉拢工作。
中宗复辟成功:“中宗复辟成功,真的把北门的皇军连上了。张冬至已征得林玉将军李多佐的同意,大局已定。虽然他是武曌的领袖,但他没有抵抗的能力。”
神龙三年之乱:在这里,陈先生举例说明了李多佐两次干预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最后一次是中宗复辟)
任之死:“玄宗景隆四年六月二十日晚出兵,与神隆三年七月六日崇君发动的玄武门事件如出一辙。但成败之差,在于唐玄宗能预定羽林,骑营长葛福顺、陈,而的挚友镇守羽林,封禁玄武门军,如、、等,皆在其部下。
“每四次中央政治革命,都是以玄武门的得失和屯卫北门皇军的对立为前提的。”
“关中本位政策”实施以来,也是由重内轻外的风气造成的。然而,自玄宗末年安史之乱以来,内外形势已与以前不同。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和极小的限制,中央政变很大程度上是由公开的战争决定的(唐末强大的诸侯与中央政府的权臣、严寺之间的关系构成战争,应纳入统治阶级的兴衰和党派划分的范围)。所以本书中不详细的,可以举一反三,以朝廷内部争夺皇位继承的形式公布出来。因此,皇位继承和新旧君主交替的不稳定性导致政变,成为唐朝政治史上的重大问题之一。
后来我引用了“玄宗政变夺皇位”的案例来说明:“玄宗已经让自己成为立了大功的皇太子,但他的皇位继承权还不确定。此后虽然执掌国家,受到内定,但做了皇帝,皇位依然不稳。太平公主的追随者被消灭后,宗瑞别无选择,只能放弃一切政治权力,退居百福堂,这样他的皇位才能稳固。太平公主想和玉林军闹。好在玄宗早就知道了他的计划,先发制人。他不得不禁止将军常元开和李慈。唐朝中央政治革命的成败,取决于北门禁卫之手,这又是一例。”
唐朝皇帝的继位是不确定的。
①唐太宗夺权。
②立李治为太子。
(3)关于高宗的继承人问题(实际上是高宗和武侯的继承人,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4)中宗复辟:“神龙元年(二十日)正月宣武门事件,是唐朝臣说的,所以很容易复辟唐朝为中兴;就武则天而言,只不过是贪功的人支持了被任命但不是很坚定的储君(唐朝所有的王子都是被任命但不是坚定的皇位继承人,所以需要英雄来支持)。”
⑤李忠军反叛:“知道他的王位继承不确定,他冒了这个险。”
⑥唐玄宗即位:“玄宗因功勋卓著,立为皇太子,但其皇位继承权尚不确定。”
⑦唐玄宗李瑛太子的废黜与苏亨的上台:“然而,苏宗立为皇太子后,他的皇位继承权很不确定。因此,玄宗在安史之乱时急于在蜀中侥幸,分兵取位,不仅开创了唐代禅宗的又一新局面,李作为严寺的开山祖师,更是为后来拥护或废黜楚君开了先河
⑧代宗即位:“代宗虽有收复两都之权,但其皇位继承权并不固定。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宝应元年(16)四月张皇后失败后,在唐朝班中的政治权力宣告终结。皇位继承的决定权归于严寺之手。但严寺有不同的当事人,有赢家和输家,如程与朱惠光之争。至于李的后代,无论是得到皇位还是不能继承皇位,比如宗室之代和制度,他们都只是庙堂的傀儡工具罢了。”
⑨德宗作为王子,他的王位继承权是不固定的。
⑩顺宗的罢黜在《通鉴·贞元三年》中有详细记载,陈先生在此强调:“永贞内禅是唐代朝廷与朝廷的党争以及外朝与士大夫关系最著名的例证之一,双方之争始于与元和之世。”
“本文重点论述了唐朝皇位的继承并不固定,迄今为止的德国宗顺宗之交。从此,朝廷与外族王朝的党际关系和皇位继承问题被结合起来论证。在论证这两端之前,先说一下唐代文人与官场的界限。”
唐代士大夫与政党界限的界定
武侯之前:山东宗族与冠龙贵族集团
后高宗武时代是一个大变革。
崇尚经学为正宗——山东宗亲;生于进士,以浮华闲人著称——新兴阶层;“唐代士大夫提倡经学正宗,薄士浮冶,大概是因为北朝以来山东士族的老家。那些出身进士、以浮华奢靡著称的人,大多是自高宗、武侯以来的帝王们扶植起来的新兴统治阶级。”
牛与李的党争
李党——老校(、陈宜兴等)。)
牛荡-新派(李宗敏、李钰、杨思福、令狐楚、白敏中、杜牧等。)
以下是陈先生说的话:
在唐代,被保护人与主人关系密切;
“李德裕所谓亲信,是指新兴阶层的善变人士通过主生与科举制度的学生的关系而形成的牛党。”
“大师以其门生为庄田,恩情之意显而易见。这是唐朝主持人与弟子关系密切的一个例子。”
“牛派的豪门因为同门而成了密友。”
"新兴阶级党派的构成以及进士词与其他流派的关系是重要的一点."
“唐代贡品名目虽多,但可分为进士和明静。进士是主要的文学词,是高宗、武侯以后的新学,是晋北朝以来的旧学。他们所学的不同,其实是因为家庭的不同。所以,看看唐代自高宗、武侯以来的朝廷和更重视士子而忽视明经的人的记载,就可以知道这三百年间代表这两科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兴衰概况。”
“玄宗政事与吴宗朝相反,进士分支好恶在一端,这也是牛李党共进退的标志。”
“大中曾经是纯牛党执政,李党在野的时期。至于对玄宗的喜爱,不是偶然的。”陈先生引用张二田先生注《玉溪年谱》,并引用沈先生的话:唐代牛、李两派,以科举为分野,李家世。
陈先生也说:争论有三面:一面是牛、李两派的对立,这是山东士族与晋北朝继、武则天之后进士词所引进的新兴阶层根本不相容。至于建国初期唐力皇族属于冠龙集团的原因,虽然对山东老宗族印象不好,而且在中期以后山东老宗族与新兴阶层生死竞争时,其政治社会地位与普通士绅无异。第二:凡是山东老宗族出面,跟新阶级拼死拼活的,肯定他家还能保持老特长,比如上面说的家教,如果秦征是个认真的人,那也是其中之一。山东也有老门,但门风荒废,家学没落,所以这个破地方不仅不同于新兴阶层,更适合同化。第三,所有自称牛党或者新兴阶层的门阀都不靠谱。
“然而,在晚唐黄巢失败后,朱全忠接管了统治的权力。任何一个以进士之言进入国子监的士大夫,无论是旧宗族还是新宗族,都以清廉为目的,这使他遭受了白马之灾,斯里兰卡也是中世纪政治社会的巨变之一。”
“而唐代进士词人的新兴阶层与山东的旧礼仪不同,尤其表现在它的野习上。因此,唐代进士这一题材与崇词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外朝政党关系与皇位继承
陈老师首先讲的是《永真内禅》。“因为《永真内禅》是内廷严寺与外朝士大夫党相联系的显著例证,而牛莉党实际上源于宪宗元与时的和合,后来又与内外朝党和皇位继承相结合。”
宪宗即位:“宪宗立为帝,实因官权与文宝。”
牛李之争始于宪宗天下:“牛李之争始于宪宗天下,宪宗是唐朝的领袖。其政治目的是纠正大理、镇远安抚苟安的习惯,即以武力夷平藩镇,重振中央的威信。当时主张用兵的士大夫一般都属于所谓的李党,而反对用兵的多是李继孚的政敌,也就是后来的牛党。不言而喻,主持用兵的内廷严寺派,与外朝李党遥相呼应。所以一直是袁和以前主要军事派别的严寺在管,用兵方针一直维持。内廷和寺院的庙堂各方竞争激烈,宪宗被另一反对派的庙堂所杀。所以穆宗是因为逆徒党的支持才登上皇位的,所以“卖兵”的讨论大大改变了局面。”
“元和朝虽有中兴之称,但自从出现了外士官党之后,内廷的党派之争也颇具戏剧性,由此引发了皇位继承问题,宪宗被杀。”
图图成崔曾受到宪宗的宠信,而穆宗之继位,因支持王理宽而被穆宗(隋王)惩罚。
“点兵”成了长庆的国策:每年“卖兵”人数限定在8%,而且持续时间很短。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当时和硕是胡华地区,其士兵都善于战斗。既然下岗了,就被朱克荣和王婷利用,但中央招的人自然不可能和和硕运动员为敌。
宪宗和景宗的死,景宗和文宗的继位,都是严寺做的。“贡宗之死和绛王武之死,以及傅文宗的继位,都是党和王守成党在内廷争夺下的附属牺牲品和傀儡儿子,也是可怜的!斯里兰卡也是唐朝皇位继承不稳,庙堂之间党争的例子。”
理清牛李斗争的发展:“文宗曾经是牛李参加各种比赛和戏剧的时候。”“就牛、李在唐代政治史上的进退而言,两方虽有悠久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但其表面上的正式化却是在宪宗的天下。此后,混乱的斗争愈演愈烈。那是文宗王朝为了两个党参齐头并进,争夺最戏的时候。吴宗朝是李派的全盛时期,玄宗是牛派的全盛时期。玄宗以后,似乎士大夫集团逐渐消失,没有了以前两党对立的迹象,这点读史的人都熟悉。”
“小朝的士大夫意外明党的动态即内廷严寺党的影子。朝廷主动阉割寺院,洋士被动。严寺同时分两派,或甲乙退,或甲乙退,外朝士大夫同时分两派,或甲乙退,或甲乙退。到内廷宦官殿“合而为一”(在唐玄宗,见下面引文)时,内廷宦官殿与外廷士大夫为敌,最后物穷而乞助,被另一个武装的社会阶层所屠杀。”
“李逊和郑与鲁不同,他们中有百分之几的人做了消除严寺的一切工作,他们确实利用严寺来划分自己的党派,如王守诚、仇士良和魏等。当时,牛莉党员各有自己的官员,训练和注释的使用是由于燕寺,所以他们可以知道它的秘密,所以他们想同时排除燕寺和所有的文人和官场政党。那一天,燕寺各方齐头并进,相互较劲,达到了一个尖锐的高点。于是,士大夫各方各取所需,各自反省,各自恢复。思是文宗最重要的政治钥匙。”
“从咸宗朝到文宗朝,牛莉争戏,各有退路。吴宗朝在国家执政时一直是李党,玄宗宰相则属于牛党。但玄宗之后,并没有激烈的党争。如果像尹柯之前论证的那样,外朝士大夫党是内廷和严寺党的一个呼应,或者说是一个附属品,其间没有严重的党争,但能联合起来就不必单独与外臣联系,而士大夫党失去了各自的内助,其竞争也是必然的。
总之,陈先生在讨论内外朝各方关系和皇位继承问题时,认为中晚唐皇位的演变是幕后的,皇帝只是一个傀儡。但燕寺和外院都是以燕寺为主,外院是燕寺的附属物。外院斗争(亲信之战)的湮灭,是因为庙堂的“整合”。
有几个皇帝值得关注:肃宗、代宗、宪宗、玄宗和艾迪。为什么?肃宗即位时,李作为开国元勋,开创了后燕寺支持或废黜楚君的先例,即位“皇位继承决定权在燕寺手中”;在宪宗的世界里,牛、李两党互相争斗;玄宗即位后,士大夫集团似乎逐渐消失;而为什么在悼念皇帝的时候,这种统治就崩溃了?笔者在陈老师的论述中还是没有找到答案。(可能是我太笨了)
下篇:外族兴衰的系列性及外族入侵与内政的关系
王先生开篇就说:我要讲的只有两个方面:一是外族兴衰的连环性,二是外族入侵与内政的关系。在外国兴衰一节中,王先生依次论述了突厥、回纥、吐蕃、高丽、南诏...
照陈先生的看法,我们所夸耀的盛唐岂不也是在民族的夹缝中生存?东北有高丽,西北有突厥、回鹘,西南有南诏。那么唐朝的中国怎么算是大国呢?首先,从国界来看,唐朝在历史上并不是首屈一指的;其次,不同时期入侵边境的外国势力那么多;
关于第二节外患与内政的关系,陈先生首先从官兵制度解体的角度论述吐蕃入侵与边疆驻军的关系,从而说明官兵制度的解体与外族入侵有关。兵农合一的官兵制度是唐代军事制度的一大特色。但是,面对吐蕃的进攻,这种军民融合已经不能满足边防的需要。“所以,肯定有‘长征健儿’长期防守。”“吐蕃的兴盛对唐代中国内政的影响最大”。
其次,论述了和平时期回鹘与中国财政、经济的关系。(陈老师前面讲了中国回鹘和摩尼教的关系。这里有相当大的疑问,摩尼教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怎么看陈老师好像说是中国原产的?)先生对马的价格作了论述:“丝不缺,我马无用,朝廷甚苦。”“在和平时期唐与回鹘的关系中,马的价格是国家财政的重大问题之一,可以深刻地注意到。”后来文章说:“唐朝对这个难题的反应是出于无聊,很容易知道。”
第三,陈先生简要论述了维吾尔人与中国人的经济关系。许倬云先生在《我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之分》中将唐代的他者分为三类:一方面,来自周边外族的人口陆续流入中国;第二,因为在中国进行贸易而被迫离开中国的外国商人;三是整体叛逃到中国的外国人;外商在中国与人民经济有一定的关系。
在本文的最后,陈先生引用了宋祁的话:故宋曰:‘唐亡于黄巢,祸以桂林’。这个我还是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