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文历史风俗常识

陕北高原陕北黄土高原位于“北山”的北部,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925,265,438+0.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构成的古地形基础上,覆盖新生代红土和厚厚的黄土层,再经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蚀而形成的。基本地貌类型有黄土塬、梁、岬、沟、塬,是黄土高原现代沟壑划分后留下的高原地表。梁、毛是黄土高原被沟壑分割破碎形成的黄土丘陵,或者说是黄土时期以前的古丘陵地形继承下来的。沟壑多为流水集中线性侵蚀的结果,并伴有崩塌和腹泻。

从地域构成特点看,延安北部地面切割严重,是以毛良为主的丘陵地区,以绥德、米脂为最典型的地区。延安、延长、延川是以梁为主的丘陵地区。西部是较大河流的分水岭,有许多梁山。延安以南是塬沟壑区。洛川原是保存完好的黄土高原,面积很大。在宜川、宾县和长武地区,由于沟壑侵蚀,形成了破碎的台地。榆林地区的定边、靖边、横山、神木四县北部,长城沿线地区是沙滩。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从定边到窟野河,东西长约420公里,南北宽12 ~ 120公里,主要是植被破坏后就地扬沙的结果,也与内蒙古伊克赵萌的大风携沙有关。冬春季强劲的西北风使沙丘向东南方向移动。沙丘之间或低洼处,有大小不一的湖盆和沙滩。沙滩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是重点农牧业基地。

黄土高原上有一些低矮的山脉,如白宇山、子午岭、崂山和黄龙山。六盘山余脉向南延伸至陇县、宝鸡以西,称为龙山,一条东支延伸至千阳、凤翔、岐山、永寿,与北山相连。“北山”一般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南缘与关中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的一系列以石灰岩为主的石质丘陵。陕北黄土高原较大的河流分别流入黄河和渭河。主要河流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往往形成宽阔的四川大地,这就是黄土高原上的“米粮河”。

关中盆地南接秦岭,北接“北山”。在陕北高原和秦岭山脉之间。西起宝鸡峡,东至潼关港,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而成,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机械耕作和灌溉条件良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类型为河流阶地和黄土塬。渭河穿过盆地,流入黄河。航道低平,海拔326-600米。从渭河河道到南、北、南,地形不对称,呈阶梯状,从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 ~ 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塬。阶地在北岸连续分布,南岸不完整。渭河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宽阔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区。在渭河北岸的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有一片东西向延伸的渭北黄土塬。塬面宽广,海拔460 ~ 800米,是关中主要产粮区。渭河南侧黄土塬呈间歇性分布,高出渭河约250 ~ 400米,呈阶梯状或斜盾状。从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平缓倾斜,如岐山的五丈原,Xi南部的沈河源、少陵源、白鹿原,渭南的杨果园,华县的高圆圆,华阴的豫园。目前,它们已经发展成为以森林和园林为主的综合农业区。

陕南关中山南的秦巴山区地形结构十分突出。秦巴山区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有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代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省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富集区。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

陕西秦岭是秦岭山脉体系的脊梁,北高坡陡,南缓坡缓,山势雄伟。一般海拔1500 ~ 3000m,比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高出1000 ~ 3000m。主脉分布在山的北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众多,构成了秦岭的高山和中山地形。太白山古代冰川作用留下的冰碛地貌保存完好。以太白山为主峰的秦岭山脉,自西分为三支,自北向南山势渐低,成为汉中盆地边缘的低山丘陵。太白山以东的山脉逐渐变小。在商洛地区,山脉构造呈掌状,向东分离,其间有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原。盆地和山谷中有两三个阶地。北陡南缓导致北坡河谷短而陡,南坡水域历史悠久,东西向山体切割,形成众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建设提供了条件。

川陕之间的大巴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1,500 ~ 2000米,比汉江河谷高出1,000 ~ 1,500米以上。东西长约300公里。通常西边叫米仓山,东边叫大玉山。大巴山北侧的水流入汉江,上游是深谷,中下游迂回开阔,在山间形成许多小“坝”。坝内有两条河流阶地,农田和村镇相对集中。宁强、南郑、西乡、镇巴、镇平县为石灰岩构成的山区,发育岩芽、冲沟、天坑、溶洞、地下河等岩溶地貌,但地表水稀少,地下水丰富。汉江流域西部是嘉陵江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平缓,河谷宽阔,是陕西与四川的主要水陆通道。

著名的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是陕西的主要农业区和亚热带资源宝库,也是陕西水稻和油菜的主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