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为什么被称为“风车之国”?
因为荷兰有很多风车和磨坊。1229年,荷兰人发明了第一台风车为人类提供动力,从此风车成为荷兰民族文化的象征。荷兰人将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义为“风车日”。这一天,全国各地的风车一起转动,举国欢庆。因为风车稀少,荷兰人经常像世界各地的游客一样去风车村保护区或风车博物馆大饱眼福。荷兰位于地球盛行的西风带,一年四季都刮西风。同时,这里靠近大西洋,也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一年四季都有陆海风。这给了缺乏水力和电力资源的荷兰使用风力发电的丰厚补偿。荷兰风车最初是从德国引进的。起初,风车只是用来碾磨之类的。在16世纪和7世纪,风车对荷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时在世界商业中占据首要地位的各种原材料,从各种水路运到风车上进行加工,包括:北欧国家和波罗的海国家的木材,德国的大麻籽和亚麻籽,印度和东南亚的肉桂和胡椒。荷兰的大港口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郊区有许多风车、锯木厂和造纸厂。随着荷兰人民填海工程的大规模开展,风车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根据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和多变的风向,他们对风车进行了改造。首先是给风车配备一个可移动的顶篷。此外,为了四面受风,他们将风车的屋顶安装在滚轴上。这种风车被称为荷兰风车。
荷兰的风车,其中最大的有几层楼高,翅膀长达20米。有些风车是由整块橡木制成的。18世纪末,荷兰约有12000台风车,每台6000马力。这些风车被用来研磨谷物、粗盐、烟叶、榨油、卷呢绒、毛毡、造纸以及从沼泽地排水。正是这些风车不断地吸水排水,保证了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破坏和人工鱼龟的威胁。20世纪以来,由于蒸汽机、内燃机和涡轮机的发展,依靠风力发电的古老风车一度暗淡无光,几乎被人遗忘。但由于风车使用的是自然风力,没有污染和枯竭的危险,所以不仅被荷兰人民沿用至今,今天也成为一种新能源,深深吸引着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