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和利率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金融:中国和美国变化的案例研究
决定汇率的主要因素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国国际收支对汇率的影响(包括长期和短期影响)。
1.活期账户。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国内产品和服务相对价格的提高会增加进口,减少出口,影响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增加外汇需求,使外币升值,本币贬值。事实上,当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不同时,通货膨胀率较高的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汇率会贬值大约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差额。除了相对价格因素,任何使一国出口需求扩大、进口需求减少的因素都可以使其货币升值,如一国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进步、关税和贸易壁垒的提高等。,而且对经常账户也有直接影响。
但需要注意的是,购买力平价理论适用于解释汇率的长期波动,而几乎不能解释汇率的短期波动。主要原因是汇率的短期波动受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远大于货物和服务的进出口量。此外,在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汇率长期变化时,应排除不可出口商品和服务带来的通货膨胀(如房价上涨)对汇率的影响。
2.资本账户。如上所述,汇率的短期变化主要受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当各国利率存在差异时,出于套利目的,资本会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造成资本跨境、跨市场流动。根据无套利原则,两国利差会导致一个利率较高的国家即期汇率向上浮动,远期汇率向下浮动,而一个利率较低的国家即期汇率向下浮动,远期汇率向上浮动。实际上,当国内利率较高时,本币对外币的远期汇率会按利差的比例贬值,即iD=iF-(Et+1-Et)/Et,其中iD和iF分别为国内和国外利率,Et和Et+1分别为国内间接定价方式下的即期和远期汇率,由上述公式得到的即期汇率表达式为ET =
在应用汇率平价时,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
1.比率平价描述了一种平衡状态。其建立的重要前提条件包括市场充分有效、货币完全可兑换、资本可以国际自由流动、汇率可以自由浮动、市场利率均衡和交易成本可以忽略。
2.通常,利率平价所指的利率是指各国的名义利率,但实际分析时应区分名义利率变动的主要原因。名义利率表示为实际利率和通胀预期之和:当我国实际利率上升时,本币即期汇率升值,而当我国通胀预期上升时,虽然名义利率上升,但通常伴随着本币即期汇率贬值,所以当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通常伴随着汇率超调现象。即短期货币供应量增加导致贬值预期(即Et+1减少),从而导致即期汇率Et减少。但由于商品价格不能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快速变化,实际货币供应量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国内利率降低,进一步降低即期汇率。但是,随着商品价格的逐步上涨,根据货币中性原则,国内利率将回到初始水平,从而使即期汇率高于增加货币供应量之初。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变动分析
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的最直接的方式。2000年以来,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长期保持双顺差。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仍有升值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如下表所示,近五年来中国贸易顺差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2011一季度甚至出现了65438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反映出人民币汇率在长期升值后已经影响到了经常项目下的出口。从贸易角度来看,人民币升值压力逐渐减小,甚至贬值预期逐渐出现在市场上,升值和贬值预期逐渐趋于平衡。
2002-2011美国、中国和中国的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百分比。
从通货膨胀的角度来看,中国和美国的通货膨胀与汇率变动的关系显然不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汇改以来,虽然中国CPI与美国CPI之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但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定人民币本应贬值,而实际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主要原因如下:1。中美贸易中国长期保持顺差;第二,非贸易品对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住房、服务等非贸易品的价格涨幅远高于贸易品。另一方面,在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导致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首次通货紧缩,因此人民币在贸易货物中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幅度远小于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率;3.汇率也是调节输入型通胀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以降低中国的进口成本,抑制物价上涨,减少外汇占款,减少基础货币。
综上所述,只有当我国非贸易品价格趋于稳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望达到阶段性均衡水平时,基于价格水平因素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才能对汇率的长期走势做出合理解释。
图1中美CPI比值与汇率的关系
如果购买力平价理论不能对当前中美汇率变动的长期趋势做出合理解释,那么汇率平价能否解释中美汇率的短期波动?图2显示了2007年底以来中美1年期国债利差与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的关系。中国在2008年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导致利率快速下降,随后随着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2011年末的利率逐渐回到2008年初的水平。另一方面,在美国,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来,美联储一直保持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一直保持在接近零的水平。可以看出,2009年以来,中美货币政策背道而驰,两国利差急剧扩大。但汇率长期维持在6.8左右,直到2010年中期才重启人民币升值进程。汇率平价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中美利差不断拉大的情况下,2008年年中至2010年中,汇率一直保持稳定水平。而且中国投入4万亿后,虽然利率呈现货币中性,但汇率并没有超调。
图2中美1年期国债利差与汇率的关系
利差的变化不能解释中美汇率的波动,不是因为汇率平价失效,而是因为中国的汇率平价形式不是汇率自由浮动,而是外汇储备的变化。图3显示了人民币1 NDF溢价与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直接报价中的人民币1 NDF低于即期汇率时,人民币看涨,而中国的外汇储备也在增加,即央行通过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来抵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相反,当人民币NDF高于即期汇率时,人民币看跌,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增量放缓甚至减少。
在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度下,中央银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汇率。即期汇率与预期的偏差越大,稳定汇率带来的外汇储备变化就越大。
图3人民币NDF溢价与中国外汇储备变动的关系
结论
本文介绍了决定长期和短期汇率走势的理论,并应用该理论对中美长期和短期汇率走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分析。分析表明:
1.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依赖于中国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长期双顺差。然而,由于非贸易品在中国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解释通货膨胀因素对汇率的影响。
2.短期内,由于我国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利率制度,汇率平价在我国并不体现为汇率的短期自由波动,而是体现为外汇储备的变动。即期汇率与预期的偏差越大,汇率稳定带来的外汇储备变化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