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儒医朱飞君,说他用药稳而准,江湖人称他为“朱一铁”。
朱飞军,本名典文,1893,浙江嘉兴旗镇人。他是民国时期嘉兴的名医。朱飞君对伤寒的治疗有独特的经验,认为要掌握四诊及病机的变化,以稳毒三字方及时治疗,重用药见效更快。朱飞君画像从叔叔那里得知,朱飞君年轻时天资聪颖。启蒙之后,他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读书是速读,你是同学中最好的。继续学习,事业一片光明。但是在他15岁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朱飞君的人生轨迹。他爷爷家,有家族病史,世代从医,擅长治疗当时的温病,现代称之为“伤寒”。在浙北和松江久负盛名。那一年,朱飞军的父亲突然得了一场大病,生命垂危。在他叔叔嘉兴名医胡绍勇的悉心治疗下,他很快就康复了。由此,朱飞军顿悟,他的医术足以济世,于是让母亲带他去叔叔家学医。跟舅舅学医四年,朱飞军看了舅舅的秘方集,仔细讨论。因为资质聪明,领悟快,朱飞君得到了叔叔的真传。早年,他就学习了《内经》、《难经》、《伤寒》、《金匮要略》等精于理论的经典著作。我叔叔也夸过他。他曾说:“传我道者,必指文。19岁时,朱飞军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七镇朱家岗开了一家诊所。没过多久,医生就大吵大闹,病人陆陆续续来了。后来为了方便更多人看病,他把诊所搬到了河西嘉兴鲁西会开业。朱飞君擅长六经辨证、观察诊断,擅长治疗时令性疾病,又称“时令病”,指某些季节性疾病。他的方药简单有效,不囿于“经方”与“时方”之争,认为“疗效是医生的第一标准”同时,他还擅长内科杂病的诊治。随着从医时间的推移,朱飞军的诊疗水平也越来越精湛。他医术高明,胆大心细,用药量很大。当一些疑难重症无药可救的时候,他往往会在一瞬间救活。他平时一片药就能把病治好,名声越来越大。除了感谢患者,他们还经常说:“幸亏王老师拉回了一片药,救了我们一命!”“于是乎,《朱衣帖》的名声越传越远,在鹤城风靡一时。朱飞军的诊所门前,舟车劳顿,远近的病人络绎不绝。诊所里挂满了感谢的横幅和牌匾。上海抗战爆发后,朱飞军和家人在湖州菱湖乡下避难,后又回到嘉兴杨安墩乡下行医。因为日军经常来骚扰,他们经江苏黎里避难到上海法租界,开了一家诊所,继续给老百姓治病。开始在瑞金二路的诊所坐诊,后来搬到延安中路福明村32号。远道而来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他一经诊断治疗,全部药物治愈,在上海享有盛誉。抗战结束后,朱飞军回到嘉兴,继续在鲁西会行医。朱飞军经常在各个乡镇出诊。因为赶时间,他买了一艘摩托艇,为了能及时给病人看病,还坐摩托艇出诊。朱飞军每天早上9点到12点在门诊。下午,无论远近,他都可以在城镇里出诊。他的诊所配有长途直拨电话,可以预约,也可以打急诊。为人善良,乐于奉献,朱飞君天性善良,心地善良。不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朱飞军临床治疗,无论患者家庭贫富,都不会草率开药。如遇重症患者,开处方前应三思。朱飞军对经济困难的患者诊治不收费,患者去药房续药,也记在他的账上。有时候,他遇到一些身患疑难重症,情绪低落的病人,总会照顾他们:“别碍事,吃点药吧。”让患者精神放松,不抑郁,配合治疗。朱飞军出生在农民家庭,生活中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他不喝酒,却喜欢抽“漂亮”的烟,手指都是棕色的。食物也很简单普通,猪肉和毛豆是它最喜欢的食物。从来没有光顾过剧院和娱乐场所,也没有当时普通名人作歌唱戏的爱好。朱飞军从事中医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四十余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急性热病有深入研究。他主张,方中的中药如果味道复杂,其功效不专;如果完全照搬古方,难免平淡;古今人不可能完全一致!“他总是找时间看看西医和内科的一些基础理论作为临床参考,这在当时是有价值的。朱斐君在民国时期被尊为鹤城名医,很多人都想在他手下学医。朱飞军也愿意支持后辈,把自己的医术传授给学生。他最初的弟子超过100人,遍布江苏和浙江两省。而且他教的学生也是独一无二的。初学者,他请老师教国学,教他们经典。一年后,他可以跟随他。因此,他的弟子中不乏名医,包括嘉兴的朱、海盐的张谋山、上海的周文斋等,为中医培养了许多有用的人才。朱飞军对学生的教导非常严格,教授注重辨证施治。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学生:“药品要写正确的名称,如果写的是晦涩难懂的别名,很难识别,势必对患者造成伤害。”“可见先生治学严谨。他始终认为,时代在进步,中医要学习一些西医的知识,才能发挥中医的特长。朱飞军曾任嘉兴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益光馆长。1933年,朱飞军在烟雨楼举办行医20周年纪念大会,盛况空前。那年秋天,他组织了* * *医馆,出版了* * *医馆月刊,抗战前夕才停刊。朱飞军写了几卷* * *病历,未能付印。1954年2月,朱飞君因冠心病复发去世。(刘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