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古城墙的历史
“名是好墙,南乐是好牌坊。
“这就是解放前流传在冀鲁豫边区的‘二奇’。先不说南乐牌楼,大明城墙其实是河北南部的一处奇葩古建筑。
城墙基本呈方形,外交长1269英尺8英尺7英寸,长1240英尺9英寸,城高3英尺,垛口3英尺6英尺,女墙3英尺,水滑梯48个,电池36个。这条护城河有四英尺深,五英尺宽。挺拔,城门上有楼,有“像山祭”、“上三楼”、“特别壮观”,城墙规模和风格齐全。整个城墙下的石砖庄严高大,雄伟古朴,就像一面铜墙铁壁保护着名人们。
坚固的城墙具有强大的防洪、防贼、防兵防火功能,使城中百姓安居乐业。大明城墙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
公元1401年,也就是明朝第三年,漳河和渭河一起泛滥,水位高于城墙,淤泥十余尺深,大明府城被埋在地下。同年,大明府命吴宓“奏朝廷”,迁建新城于艾家口镇(今大明镇)。
城墙在明朝后期修了三次,清朝修了九次,持续了近600年。大明府文化是大明文化的特色和核心,是大明文化的根和魂,直接体现在明代大明府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