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儿作品赏析
纵观赵玫“盛唐女性系列”的三个文本,女性意识无疑是非常鲜明的。这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文本对男女两性关系的书写和处理上,并不相同,甚至完全对立。如果说她写作中的女性意识还没有最终摆脱她前两部文本《武则天》和《高阳公主》中的男性视角(武则天总是在被注视中折磨自己;高阳公主沉溺于“被监视”),是“他是”,还没有走出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的写作框架;那么在它的第三个文本《上官婉儿》中,它是“自由”的,自足的。
它不仅彻底摆脱了男性视角的羁绊,而且通过对男性/女性中心被颠倒和错位的历史语境的置换书写,建构了对男权文化的历史审视——文本中有很多男性,但这些男性都是因为女性的出现而出现的,往往处于被言说、被观察、被审视甚至被否定的位置,呈现出理想男性的空洞书写。在众所周知的历史场景被淘汰的同时,女性成为了“看”的主角。相反,男性成为了“被看”的叙事景观,甚至被置于“盲点”。传统的男女两性关系被改写,从而形成了对传统男权文化的深刻反动。
武则天和婉儿这一老一少两个女人的生与死,都可以在她们的“共同”“政治与命运”中找到答案。赵玫的《上官婉儿》通过对“女同”女性关系的描写,在两位女性人物之间构建了一种超血缘的精神传承关系。正是这种超血缘的准母女关系之间的相互支持,使她们在男权主义的沉重压力下得以用强大的精神力量自救,具有反男权主义的文化意义。
刘会英曾在《走出男权传统的藩篱》中指出:“女性(包括全人类)在设计未来的文化蓝图时,不仅要抛弃男权传统的糟粕,而且要尽量避免矫枉过正——制造新的不平等和对立”,从而提出“建立一种不偏不倚的文化的主张”,“实现男女之间的和谐平衡”。可以看出,这种“双性同体文化”和“和谐”的理论概念已经引起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家的强烈关注。然而,一些女权主义的宣传者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对父权传统做出反应时,往往有意无意地带有偏见,造成新的不平等和对立。赵玫的“盛唐女性系列”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这种倾向。从武则天到高阳公主,再到上官婉儿,这种倾向越来越突出。最后,在上官婉儿身上,其“厌女情结”达到了极致。他写的那些人没有一个能被他认出来。这种将男性驱逐出女性视野的理想,无疑失去了性别认同的基础,也失去了建立男女平等和谐关系的可能性。这对正确把握赵玫的女性意识无疑是危险的,应该引起警惕。
一曲不屈的生存悲歌
上官婉儿是正史中的才子诗人,朝野中手握大权的妃子,卖身求荣的荡妇。但是,当赵玫把上官婉儿刻画成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他抛开了传统的帝王将相、阶级斗争的历史观,以自己作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历史视角和性别视角来看待历史,从而发现了另一个男性历史的无意识性别所找不到的真相,那就是上官婉儿只有一个目的——活着,不管她是在勾引权力,出卖肉体,甚至是丧失人格。于是赵玫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上官婉儿的生存上,并围绕这个重点,进一步描述了她与三皇子的恩爱,她与吴三思、崔卓的肉体之爱和精神之爱,以及她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她在生存中的痛苦与煎熬。我们在解读上官婉儿的时候,可以具体转化为一系列问题:是什么促使上官婉儿以人生为目标?作为一个个体,她怎么能在如此极端的条件下生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
萨特曾说:“人是自由的,所谓人的自由是指人的自我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人来说是绝对的、不可逃避的。”海德格尔曾说“人是他的选择的总和”,意思是人生面临许多选择,选择人是无处可逃的。不选其实就是选择不选。但萨特的自由是“情境中的自由”。一个人的立场,他的身体,他的过去,他与他人的关系,他的立足点已经被他人的指示所决定,这些都会影响他的自我选择。对于上官婉儿来说,婢女的出身,与杀父仇人的复杂关系等现实情况,让她不得不以活着为生存目标。
上官婉儿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因为皇后和皇帝之间的一场“博弈”(家族风波),无辜的上官婉儿家族受到牵连,以至于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亲人,她也跟着母亲走进了牢房。对女人来说,叶挺无疑是活死人的坟墓。但是,对于出生在这里的上官婉儿来说,她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所以她可以很平静很快乐地生活在这个黑暗的巷子里。如果她一辈子不离开叶挺,她也许可以快乐地生活,过着与世隔绝、冷漠的生活,她也许不用过得那么沉重,她也不会以活着为她。然而命运让她有一天走出了衣柜,把她推到了生死边缘,迫使她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了痛苦的选择。
武则天的出现让上官婉儿感受到了人生的危机。武则天把她从活死人墓里带了出来,给了她施展智慧的空间,让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上官婉儿感谢她,爱她,尊重她。但武则天被门杀的身世让她对这个女人恨之入骨。这种仇恨来自双方。这就像这两个女人之间的障碍,就像燃烧的火焰,随时可以摧毁她们中的任何一个。然而,生活的天平更倾向于武则天一边。她不仅是一人之下的高贵皇后,还掌握着生杀大权,这让上官婉儿的生存如履薄冰。她脖子上总是挂着一把锋利的刀。只要她犯了错,这把尖刀就会毫不犹豫地向她挥舞。可以说,上官婉儿离开朝廷,并不意味着从此她的生活有了保障。相反,她已经被推到了一条更加艰难的生存之路。
促使上官婉儿以活着为人生目标的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国度里,女性一直处于“他者”的地位,她们从一出生就成为一个男权社会的牺牲品。“女从夫兄,夫嫁夫,夫死子”(《礼记》)和《夫妻》(礼)对于上官婉儿来说,作为一个女人,生存空间极其狭小,更不幸的是闯入了属于男人的朝廷(政治)。在封建社会,朝廷和政治是男人的代名词。女性被学校排斥的那一刻,标志着她们也被排斥在政治的大门之外。“女贤无才”的社会习俗和“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使女性脱离了政治。他们不想也不允许妇女(他们的奴隶)与他们平等,讨论国家大事。但由于历史的机缘,上官婉儿进入了这个女性的禁区,势必会引起男性的恐慌和不满。更有甚者,她一直是女王的代言人,经常被女王用作杀人的工具,让她背负莫须有的罪名,从而招来更多的仇恨,让她的人生陷入又一次危机。她不仅要防御武则天随时挥舞的尖刀,还要对抗来自黑暗的敌人,甚至要与整个男权社会抗衡。如果此时的上官婉儿还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或者说,她不愿意把活着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因为她人生中还有爱和理想需要去实现)。然后李习安王子的死让她的目标更加明确。
李习安王子是上官婉儿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像其他宫女一样,她喜欢这个迷人英俊的年轻天子,并“被王子身上散发出的某种神秘力量所吸引”。然而这份爱情才刚刚开始,就随着王子反抗皇后失败,被流放异地而消失了。随着上官婉儿爱情梦想的破灭,她更加意识到爱情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再深的爱,也会被政治的铁拳碾碎。”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没有生命,一切只能是虚无,只有活着才是第一。同样有美貌和智慧的武则天和高阳公主就不一样了。他们万人以下的身份让他们的生活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武则天只需要用自己的美貌取悦皇帝,就拥有了财富和至高无上的权力。高阳公主用她一生的全部精力去追求极致的爱恨情仇。对于身为婢女的上官婉儿来说,生活的一切依附对她来说都是奢侈,只有生活才是真实的。
二
在克尔凯郭尔看来,人的选择不仅是自由的,而且对人具有重大意义,决定了人的生活方式。当上官婉儿以活着为人生目标时,她用“狡兔三窟”的方法为自己找到了三种活法。
上官婉儿找到的第一种生活方式是隐忍。婢女的身份和地位逐渐赋予了她一种隐忍的品质(忍辱负重),这甚至成为了她生活的一种状态。她不仅要忍受杀父之仇,还要忍受武则天在她脸颊上纹上的不听话的墨水(对婉儿来说,她将承受一辈子的耻辱,这是比死更残酷的惩罚),还要忍受一个爱着却无法独自生活的女人的孤独。她遭受的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但对她来说,只有忍辱负重,只有忍让才能走向死亡和来世。
但是,这种隐忍的生活方式,并不能足够保证上官婉儿的生活。她为自己寻找的第二条路,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长期的宫廷生活让她变得更加聪明圆滑。她总能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不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进退的理想位置。她在考察了吴三思不具备当国王的条件后,立即上奏皇后立李习安为太子,既欢迎了皇后的意愿,也顺应了当朝官员的意愿,表示不敢妄言,更为李习安回到朝廷后为自己的人生留了一条出路。上官婉儿在政治的漩涡中纠结,却又游离于互相倾轧的政治之外,所以她总能站在最高处,预知未来。“所以她可以提前计划今天,选择明天的位置,现在她将开始把自己附在未来的力量上。”她总能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应对各种势力。她不伤害弱小的力量。相反,她时不时地帮助他们,因为她清楚地看到,朝廷的事情从来都是瞬息万变的。今天,她是部长,明天,她可能成为囚犯。所以,无论哪个势力上台,都可以接纳她,甚至重用她为知己。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将各种力量掌控在手心。在帮助她们实现情欲、权力等欲望的同时,她也对她们有了把柄,让她的生存多了一层保障。上官婉儿凭着她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救了她的命,把她从一个小宫女变成了掌握朝中实权,操纵各种势力的妃子。
上官婉儿的第三条路,是用身体换取生存。本来上官婉儿就对吴三思这个势利、谄媚的小人不屑一顾,甚至想杀了他以报绞刑之耻。但随着吴三四仕途的日益成功,她看到了吴三四未来的权力(可能是继承皇位)。反复权衡之下,她放弃了报复,接受了吴三思的肉体之爱。她把他们的关系看得很清楚,他们只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肉体关系。即使在床上,她也保持清醒。虽然她对吴三思身体的爱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她作为女人对身体的渴望,但这种渴望是建立在她对生存的渴望之上的。当她和他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她毅然用身体抛弃了她所爱的男人,把他交给了当权的魏如昀,这样她和他的生命才有了保障。如果说上官婉儿和吴三思之间除了彼此生存的需要之外,还有肉体上的需要,那么她和李习安之间的肉体关系完全是出于生存的需要。作为皇帝,李习安虽然软弱无能,但毕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这让上官婉儿意识到,只有依附掌握人间生死大权的皇帝,她才能安全地活着。”婉儿再一次深刻地意识到,她的身体就是财富。她的身体不仅能换来她的生存和安全,还能带给她繁华和她所热衷的无穷力量。这是上官婉儿作为女人无奈而明智的选择,因为“女人在男权社会里用她的性来换取她的生存,或者她为了生存不得不交出她的性”。日后李忠润的政变也印证了她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正确性和智慧。
上官婉儿和余华笔下的傅贵都以活着为人生信条,但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确实不同。傅贵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为一等穷光蛋,一生经历了七个亲人的离去。面对生命的沉重和不幸,他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去拯救他们,而是采取消极被动的方式去抵抗死亡。相反,上官婉儿总是抱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当她和亲人的生命出现危机时,她总是挺身而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她和他们的生命。那么对于有着如此强烈求生欲望的上官婉儿来说,她为什么要以生命为代价违抗武则天呢?这和她的人生目标不矛盾吗?其实这只是上官婉儿自己生活的一种放纵。为了生存,她有时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良心、尊严和人格,这是她不甘心又无奈的选择。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她,自然有着优雅高贵的气质。“婉儿拥有那种应该拥有的尊严。”再加上十几年出租车文化的熏陶,她不自觉地接受了一个“可杀不可辱的书生”的尊严,却因为生存问题被她逼上了绝路。所以,当她的尊严被吴三思践踏的时候,一向以保命为原则的她,不顾一切的反击。这是对她尊严的放纵,但代价是失去更多尊严。另一方面,为了活着,她总是处于精神和肉体紧张的状态。她必须处处小心,时刻警惕,以防不测。她就像一根崩掉的弦,一个随时都要爆炸的炸药包,这也让她需要放纵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艰巨的生存之战中。
三
上官婉儿的人生是要活下去的人生,她从不轻言放弃生命。她曾经生活在苦难的夹缝中,这让她非常明白,日常生活的核心是如何对待每一个只有一次生命的人。这种善良不是苟且偷生,不是为了寻求快感,而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对她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这正如余华所说,“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活着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都是意义。
对于人类来说,生存空间是有限的,有限的空间无法支撑人口和欲望的无限膨胀。所以,人类要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而在扩大的过程中必然会伤害到其他生物。比如人类向自然的扩张,使得动物的生存空间更加狭小。不仅对全人类如此,对单个人也是如此。当上官婉儿为自己和亲人寻求更多的空间时,必然会威胁到他人的生存。李忠润政变的根本原因是上官婉儿的存在威胁到了他的生命,他要杀死这个侵占他生存空间的女人来保卫她的生命。这件事让上官婉儿清楚地看到,她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因为“学会生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天一天变得卑鄙的过程”,她已经在罪恶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这是一种清醒的沉沦,也正是因为清醒,她更加痛苦,更加自责,更加难以自拔,更加无法救赎。她质疑自己的生存目标——活着,于是开始了流亡生活。我们说,虽然此时的她已经对生活放弃了希望,但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她的潜意识里仍然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只有当外界因素迫使她重新审视自己的所作所为时,她内心的良知才战胜了自己的求生欲望。然而,当生活真的处于生死关头时,活着又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当她知道自己心爱的人崔卓因受贿(意味着死亡)要被贬为江州司马时,她迅速从颓废中走出来,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四处奔走,挽救崔卓的生命,终于保住了他的性命。事实上,上官婉儿不仅救了她自己,也救了崔恕的命。她和崔卓之间有着超越肉体的深厚的精神之爱。他们的爱情始于诗歌。他们通过诗歌向对方传递爱情,在诗歌中探寻精神和爱情的真谛。只有在诗歌中,她才能从罪恶的肉体中获得片刻的安宁和解脱,才能有超越肉体的精神提升。她从崔恕的诗中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才华出众、气质高贵的纯洁高尚的真我),她对崔恕的爱其实是对另一个自己的爱。所以她与其说是在救崔卓,不如说是在救自己。她放弃的是被摧残的肉体,拯救的是精神上的自我。
上官婉儿一生都非常珍惜生命,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对生命无限留恋,却在生存的泥潭中滑得太深,没有人能救她,包括她自己。文章中有一段话可以很好的说明她对生活的坚持:
“当李隆基下马向她走来的时候,她已经不省人事了,她知道她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她坚持。她努力睁大眼睛,不想这么匆忙地离开。她觉得自己还是清醒的,还是有智慧的。正是因为清醒,她才觉得自己的清醒在慢慢抛弃他。她只知道清醒和生活是一体的。当生命已经逝去,她怎么会有人间的清醒和智慧?她只能说再见。告别这种她无怨无悔的生活。”
这是上官婉儿经历风雨后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是宝贵的,没有生命的支撑,依附于生命的一切——爱情、权力、金钱欲望,“师旷的清醒与智慧”只能随风而去,“死了一切都是空的”;但是,当生命已经无法挽回的时候,只要努力,就无怨无悔。毕竟生命的价值在于生命的过程。上官婉儿执着活着的意义在于她活着,活着本身就有巨大的价值。这正如尼采所说:“人类的伟大在于它是桥梁而不是终点。人类的可爱之处在于,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衰落。”
感觉上官婉儿
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被书中的描写感动得流了太多的眼泪,以至于不忍心离开眼睛,直到眼睛发痛。所以我在那个辉煌的历史时代和婉儿一起旅行,和主人公的命运一起沉浮,直到我生命的终结。
我读的版本是鲍莉编辑的《四大才女》系列。从文章的构成和结构来看,似乎不是很经典。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不按时间顺序描述。好像是想写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这可能和很多人的写法有关。另外,在解释历史故事时,过多的主观发挥,让人怀疑是否符合史实;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显然是两头堵,导致前后人物立场矛盾。即便如此,还是感动了我。很久以前就想好好了解这个角色了。对婉儿的故事有个初步的了解就够了。
我有一点“上官婉儿情结”,源于那些年偶然看到的赵梅写的一篇散文,讲的是她如何写上官婉儿这个历史人物。文章文字极其优美,文笔细腻,让我一直错过了以后读她大作的机会。但是当我多年后发现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没有任何阅读的兴趣了,因为我没想到她的小说会这么晦涩,这么连贯。现在,我终于看了一本关于上官婉儿的书。真的等不及了,也深读了一遍,但似乎回味不长,总有一种笔触不够有力度的感觉。也许以后应该再看看别人的作品,换个角度去观察这个人物,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这本书里,我其实最喜欢的是李习安,早期出现的被遗弃的王子。武则天一共四个儿子,大儿子是弘,据说是因为激怒武则天而被毒死的。次子是裴,被废后第二年被迫自杀;三儿子王献前后做了两次皇帝,中间被流放了十四年。第四个儿子是王祥·丹,最诚实正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皇帝了。李习安因在东宫拥有武器和盔甲而被判叛国罪。在这本书里,他被描写成一个放荡颓废、思想敏锐、意志坚强、感情深厚的理想主义人物。他的悲剧源于他对母亲政治野心的清醒认识。他是第一个诱惑婉儿的男人,也是多年后婉儿心中最深的痛。冼的背叛使她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此,她不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了。从此,她带着愧疚在人性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虽然她才华出众,精通政治,但她掌权数年操纵朝廷,最终激起民愤。最后她死于政变,一代美女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