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时间及预期结果。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行为层面,根植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外国节日,尤其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年轻人热衷于情人节和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要的一些习俗,如春节回家,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赏月。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宣布调整国家法定节假日,明确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节假日。笔者认为,此举无疑是及时的,具有现实意义。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通过对天人关系、自尊、义利的约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生命力,也关系到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1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或一个民族,或一群人所共有的符号,价值和规范,本质上是与人性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和神灵;在宗法社会,人们注重尊老爱幼,注重人与血亲的关系,注重伦理道德的统治。在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游拜月、踏青、爬山、折柳驱邪...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和发展,人类的行为和观念日益丰富,文化内涵也逐渐深化。如果有些行为和观念成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性刻板印象,就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俗的形式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200多个国家、地方和民族传统节日,其中最重要的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和重阳节。作者以这六大传统节日为例,阐释其文化内涵。1.1中国的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了新的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耕习俗,创造了农耕诗歌和各种人物,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的传统节日根植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据史料记载,春节在唐虞称为“在”,夏朝称为“岁”,周朝称为“年”。“载”、“年”、“年”都是指粮食的生长周期。小米一年煮一次,所以春节一年一次,意思是庆祝丰收。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那时,每当春天来临,我们的祖先就宰杀猪和羊,祭祀鬼魂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避免灾难。清明节原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植被茂盛,农业开始忙着春耕播种。江南有一句农业谚语这样描述清明:“清明与谷雨相连,浸种耕耘不可耽误”,“植树造林不可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宝的遗留物,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恰好是水稻成熟的时刻,所以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跳舞,欢欢喜喜地庆祝丰收。重阳节是陕北官方的收获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来看,大多是出于农耕目的。尽管一些节日在传播过程中淡化了农耕的印象,但可以肯定的是,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老的农耕文化。1.2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是最原始的祖先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自然主要是指太阳、月亮、地球等自然物体。《风土志》中记载“仲夏,端午烹角粟(宗女)”,人们在端午采摘棕榈叶、包棕榈籽来祭拜植物。在中秋节,古代贵族和学者会观看和崇拜天上又亮又圆的月亮,寄托他们的感情,崇拜和欣赏月亮都反映了对月亮的崇拜。春节祭祖,清明节扫墓,是对祖先的崇拜。图腾崇拜是一种更高级的宗教形式。原始先民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命的物体之间存在着特殊的亲密关系,并将其视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赛龙舟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出现了,这反映了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端午考》闻一多先生说:“划龙舟的习俗,在一千多年前的吴越水乡就有了。其目的是通过祭祀龙图腾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灾害。祭祀的日子是端午节,在水域中争夺刻有龙的船只是‘龙祭’的重要组成部分。”1.3中国的传统节日体现了古代宗法文化的特征。中国长期处于男权社会。在宗法制度下,人们重视血缘关系,讲究伦理道德,尊老爱幼,区分贵贱。宗法制度下的一系列要求,在传统节日中找到了很好的支撑。春节祭祖扫墓,把人放在血缘关系里,体现了一种“人道之吻”。《礼记传》是这样解释“人道之吻”的:“亲祖,敬祖,敬祖,收宗亲”。这样,整个家族就被血缘联系在一起了。祭祖、扫墓、拜月和爬山都有严格的仪式。崔缇的《四人月令》是这样描述春节祭祖的:“正月初一为正日。向你的妻子鞠躬,崇拜你的祖先。拜的日子,酒喝的时候,家里人都是卑微的,无论大小,排行老祖宗第二,儿女媳妇都是用辣椒酒给父母端上来,说是喜气洋洋。”通过一系列固定的仪式,实现了“尊”——尊卑之别,等级之别也与血缘关系有关。通过传统节日中的亲情纽带,将尊重和亲情联系在一起,整个社会实现了从“家庭世界”到“国家世界”的转变,形成了家庭与国家同构的格局。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精神是指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和观念,体现为国家富强的精神。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忠诚爱国、朝气蓬勃、自强不息、天人合一、崇尚美的文化精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化精神,中国传统节日和节庆中的一些习俗,在历经千年后依然得以保留和遵守,显示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2.1忠君爱国忠君爱国在清明节和端午节最为明显,这种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进程中自发上升为一种民族精神,对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清明扫墓的习俗来源于寒食节,据说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介子推“割股”以充饥于困境中的儿子重耳,体现了“忠”与“义”两种文化精神。当之子成为介子推,想得到的赏赐时,介子推背着母亲进山,表现了“孝顺”。在几千年的社会进程中,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忠”“义”的文化精神也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士大夫精神的源头,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以血缘关系将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从小的角度使一个家庭具有凝聚力;从大处着眼,让一个民族和国家更有凝聚力。端午节赛龙舟与纪念代表真善美的屈原联系在一起,是爱国爱民的体现,纪念屈原体现了一种真挚爱国的文化精神。2.2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思想最基本的含义是充分肯定“天人合一”,注重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春节迎客,清明踏青,赛龙舟,中秋节赏月,七夕观星,重阳登高,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外,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天道具有崇高的德性,人要以天道为榜样,师法自然,与天道和谐,这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高境界和理想。正如《易传文言》所言:“夫与天地,与日月,与四时,与鬼神,与吉凶,与自然,与天道。”这种认识影响了很多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与“富则济世,贫则独善其身”的观点是一致的。在现实失意时,转向自然,或退隐山林,或耕田田园,寻找乐趣,发现真谛。传统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淡化或消失,但亲近自然的行为却得以延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强大文化生命力。2-3“和”即和谐统一,“美”即美好团圆。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高僧之美往往在传统节日中得以彰显。虽然春节是指农历年的第一天,但人们习惯的春节活动始于第一年的腊月(夏历的十二月),直到元宵节才结束。腊月,人们要扫尘祭灶神;除夕夜,全家人会团聚。大家会围坐在一起吃面包和饺子,面团的和谐与谐音。饺子的饺子和交合是谐音,和谐和交合意味着团圆和聚会。在元宵节,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吃汤圆,这都表达了人们对圆形,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七夕是表达人们对幸福婚姻的渴望的一种巧妙方式。至于在中秋节吃月饼,它也意味着幸福的生活和幸福的婚姻。重阳节意味着珍惜生命,健康长寿。此外,清明节折柳、端午节采艾叶、菖蒲、重阳遍植山茱萸的习俗,也透露出重僧、重美的思想。3中国传统节日的现实意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总的来说,消极的习俗总是短暂的,经过几千年社会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节日习俗,从整体上来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3.1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日子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春节回家、清明节扫墓、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传统习俗,透露出敬祖、亲情、忠诚、爱国的思想。这些观念最容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家庭、家乡、祖国的感情,唤起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记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唤起人们同宗同源、文化同根的民族感情。中国有很多谚语,比如:“一人有难,众人帮”,“老乡见老乡,两眼含泪”等等。这些都是传统节日文化凝聚力强的表现;华侨回国祭祖,在异国他乡和地方漂泊,是民族凝聚力在传统节日中的体现。文化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加深世界华人的亲情,激励一个民族和国家不断前进、发展、强大。3.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在秋高气爽的徒步、观星、赏月、登高等活动中,让人放松,找到童真,找到乐趣。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人们相互交流,表现出对彼此或家庭幸福的深厚感情,形成一种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当今世界,科技和工业日益发达,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发生了很多变化,比如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征服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漠和势利。现在,当我们重新对比中国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人际关系问题时,我们应该受到启发。幸运的是,当今社会的许多变化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保护生态环境,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被提上日程,这是对传统节日中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肯定。3-3中国的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亲近自然的习俗(如登山、观星、赏月、爬山等。)或者渴望团圆(比如吃饺子和月饼等。)都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宗白华先生在《审美行走》中论述了美的各种形态,书中有一篇文章——美从何而来?宗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指出,美来自心灵。笔者认为传统节日中的美主要是指生活之美和生活之美。在亲近自然、与家人团聚、希望恋人安好的传统习俗中,人们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生命。而传统节日里的行为和祝愿都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感情的。所以,即使有时候希望无法实现,结局也未必完美。按照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因为这些行为和愿望是发自内心的,所以也是美的。结论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表现为同化性、融合性、连续性和凝聚力。在历史进程中,中原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北方游牧文化、南方山区农耕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补,也与外来文化多次相遇。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包容性,而传统节日作为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也应该具有包容性。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与其他文化相遇、碰撞,消极的东西逐渐消亡,美好的东西日益凸显。这是传统节日强大文化生命力和凝聚力的体现。笔者相信,在与前几天社会上流行的外国节日,尤其是西方节日的相遇和碰撞中,中国的传统节日一定会发挥中国文化惯常的价值整合功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参考文献:1李。让传统节日滋润民族精神[J]。红旗文稿,2008,(8): 34-35.2颜高梁。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2007,(1): 126-。1994.4陈松林。论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J].湖北社会科学,2003,(10): 65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