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战绩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为什么很多唐诗都赞美李广?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在大堤上写的两首诗,让我们认识了汉代名将李广。甚至在水浒传中,还有一个“小李广”,正好把李广和关羽、诸葛亮相提并论。
但历史上的李广只是汉朝的一个骁勇老将,他的贡献与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相差甚远。为什么卫青和霍去病没有受到人们的追捧,而李广却受到唐代诗人的追捧?
李广生不逢时,难封侯。
李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典型的悲剧人物,他是著名的李信的后代。他的家族就是陇西大名鼎鼎的李,一个世代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以保卫边疆为家族使命的军事贵族。
李广的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个朝代,正处于天下未平的“半乱世”。外有匈奴不断扰,内有七叛,可谓内忧外患。以当时的条件,以李广的戎马之勇封侯应该不难。然后,就留下了一生“李广难封”的结局。
李广的一生不是没有封侯的机会,但每一次,他都错过了机会。
李广在10多岁的时候参军,又因为出生在陇西李氏,从小精通武功。孝文帝14年,匈奴入侵小关,李广作为狙击手发射了几十箭,每一箭都有把握命中。一战成名,被文帝提拔为侍郎。他的才能逐渐被文帝发现。
当时的汉文帝经常感叹:“李广生不逢时!现在国家没有战争,他不能立功。如果他生在高祖(刘邦)的时代,封一个万户侯并不难!”
可见文帝对李广能力的认可,韩沿袭秦制,以战功封侯,而文帝时期没有机会。到了景帝时,李广赶上七国叛乱,跟随周亚夫,立下大功,名满天下。当时人们以为李广这次一定会封侯。
结果李广私自接受了梁孝王的赏赐,惹得韩晶很不高兴,封侯之事告吹。
若论战功,李光一生戍边。当他还是尚军知府的时候,他和匈奴打过很多次仗,几乎每战必胜。从此获得了百战百胜的名声,这也让匈奴对李广刮目相看。
匈奴绕开李广为太守的地方,让李广在匈奴有了“战神”的美名,同时也剥夺了他在汉朝建功立业的机会。
匈奴要么绕过李广,要么派出精锐部队或庞大部队与李广作战,李广自然占不到便宜。这也导致了李广一生名声在外,实际上并没有做出什么大的贡献,这也成为了他难以封侯的原因。
毕竟军规摆在那里,就算皇帝想封也封不了他。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老了,汉武帝想给他一个功夫。毕竟老将军一辈子都是一个国家,没啥作用,辛苦了。大汉朝欠了一个侯爵,于是汉武帝又派老将跟随卫青。
因为众所周知,这一仗汉朝必然会赢,匈奴已经被打得毫无抵抗之力,只是追击而已。汉武帝只是想卖一个军功给这个老兵,让他自然可以给他封号。
可是你怎么知道,就是这样一个无偿的军事壮举,李广只是在大风沙中迷失了方向,带着数万大军白瞎转悠了一圈。
对此,卫青自然难辞其咎,李广也知道自己理亏,羞愧难当。他认为自己的军队这辈子从来没有出过辉煌的战绩,不能被军队封号,在人生的最后一场战役中失去了机会。连白军都能误入歧途,自然也没有脸活在世上,于是选择了自杀来洗刷耻辱。
学者同病相怜。
但就是这样一个老将,为什么唐代诗人要如此推崇他,宣传他呢?
其实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李广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辉煌的军事成就,但那是因为早年他身强体壮,汉室衰弱的时候,汉军的整体实力远不如匈奴,任何名将都只能采取老办法的防御战,所以那时候他没有机会建立战功。
而当汉朝逐渐强大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天才——卫青将军,甚至还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将军——霍去病。再加上汉武帝有意重用魏、霍,抢了所有老将的风头。虽然李广跟随他们打了一些胜仗,但凭他卑微的政绩是挣不到侯爵的。
于是日子一天天过去,已经衰老的李广慢慢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第二,也是因为李广的命运太坎坷,似乎不合时宜。这和唐代一些自称才子的文人有着同样的痛苦。当他们看到李广将军不幸的一生,不禁感慨万千,进而留下代代相传的诗篇。
仔细想想,李广的一生也不算太冤。历经三朝,难有作为。上一次出征,他没有把握住武帝白白送掉的机会。他后悔一生,羞愧而死。
他死后,汉武帝记住了他一生的“辛苦”,为他册封了侯爵。汉武帝对李广仁至义尽。
霍与魏的千古误解。
与李广相比,唐代大部分诗人甚至后世文人都不喜欢卫青和霍去病。
在学者眼中,卫青和霍去病属于外戚,正是汉武帝的刻意重用,才给了他们立功的机会。李广志之死与魏、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霍去病枪杀之子,体现了一种压迫意识。
这个有特权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和作用,也会被自视甚高的文人所唾弃,这也就导致了魏、霍在史书上评价特别高,而在文学地位上却很难被人称道的局面。
但前者,卫青是一个将军的本分,而霍去病属于意气风发。然而,这两位立下汗马功劳的战争将领也因为此事受到了惩罚。作为在战场上犯下大错的李广,汉武帝不仅没有追究他的失职罪,还让他做了侯,这是一种特殊的宠爱。
当然,即使这样的结果也是很好的,要知道,古代有多少英雄,我们可能还不知道,因为连历史学家都没有记载。
而李广却因其悲惨的命运和半辈子驻守边疆抗击匈奴的事迹而广为流传。或许这也是历史对这位老兵的一种补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