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室内歌剧的历史传说

据说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当地就有一个叫余清福的人。因为热爱戏曲,他先是拜江西艺人学小腔戏,后来又组织了戏班到外地演出。在去演出的路上,剧团翻船遇难。余清福独自脱险,无脸回国。听说邻近的南阳圩村也有剧团,就加入了这个班。后来,余清福因为演技高超被提拔为班长,将班级命名为“青龙班”,并大力推广小腔戏。从那时起,萧蔷戏剧就在秦楠村扎根了。

清代咸丰至光绪中期,萧蔷戏在尤溪等地非常流行,秦楠青龙班的演出范围也从村里扩展到外地,并从本县流向其他县,影响越来越大。到了清末,各地的小腔剧团越来越多。一个县只有三五个剧团,尤溪的西华、罗燕、下社、后龙、坑头、绿柳、沙县、大田、永安、龙岩等村有十几个剧团,都有小腔剧团。辛亥革命后,京剧传入福建,原本流行于闽西的汉剧继续发展延伸,对萧蔷戏曲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许多小腔剧团将京剧和汉剧的一些曲调融入小腔戏中。1920年代军阀混战,许多小腔戏相继解体。新中国成立前夕,小腔戏濒临绝境。

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萧蔷戏陆续传入沙县、永安、大田、明溪等县,是其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尤溪、永安、大田等县成立了20 ~ 30个小腔剧团。辛亥革命后,京剧传入福建,京剧和汉剧的部分曲调混入戏曲,故称“土京戏”、“汉剧小室内戏”。20世纪20年代,该剧濒临灭绝。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腔歌剧开始复苏。萧蔷歌剧的主要剧目有《大门口的双喜》、《下山的桂英》、《满天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