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古人画龙指的是什么动物?
龙是鳄鱼形象的艺术升华,这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有人甚至肯定地说,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应该是以扬子鳄为原型的。
扬子鳄,古称“鲶鱼”或“鲶鱼龙”,俗称“龙图”、“猪龙女”,是中国特有的动物,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温带淡水短吻鳄之一。根据化石记录,它们分布在中国近半个地区,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扬子鳄是怎么变成龙的?首先,扬子鳄有着比较凶悍的外表,两栖的生活习性,往往半隐半现的地方就像是秘密的行踪,会让古人对它既有敬畏又有敬畏,使其在大众眼中成为一种威严而神秘的动物,所以也就成为了主水神形象的必然选择。
其实这个虚幻的龙雕像具备了扬子鳄的所有基本特征:全身布满鳞片;下巴长,头顶有突出的鼻子;边缘锋利的圆锥形尖牙;又大又圆又鼓的眼睛;又长又粗的尾巴;四肢强壮,五指利爪;有水平条纹的腹部。为了弥补扬子鳄光头尖尾有损神的形象的缺陷,古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身体上加上角、须、尾鳍,将背上纵向排列的突出角质刺改造成锯齿状背鳍,拉长身体,呈现气势和装饰效果。因此,这只扬子鳄被塑造成了传说中的能在云中翱翔的龙的形象。
中国短吻鳄生活在河流和湖泊的沼泽中。《左传》中“深山大泽真龙蛇”可能是指龙(即扬子鳄)和蛇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习性相似。“水不深,龙有灵”是说龙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也符合我国鳄鱼的生活特点。“扬子鳄龙有冬眠的习惯,秋天醒来。古人每次看到鳄鱼和雷雨同时出现,雨就从空中飞来,于是幻想它能飞起来。
扬子鳄在水边“建造”了一个地下洞穴迷宫。这些洞穴距离地面有两三米深,通常生活在水中。所以人们想象“龙王住在水下龙宫”。人们认为,扬子鳄因为洞穴在洪水中被毁而四处乱跑时,人们以为是“龙王兴风作浪”。事实上,扬子鳄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扬子鳄以鱼、青蛙和贻贝为食,它们的壳里有许多珍珠。有人看到扬子鳄在蚌口中争抢珍珠,就有了“二龙戏珠”之说。
扬子鳄的交配产卵季节是雨季。因为雄鳄通过叫声寻找雌鳄,所以人们把扬子鳄的叫声与风雨的来临联系起来,即“龙能呼风唤雨”,这也符合龙能渡江渡海的特点。
后来由于森林砍伐、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扬子鳄在很多地方逐渐消失(只有安徽和浙江的少数地区存在)。由于扬子鳄在大部分地方的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也逐渐消失,只剩下祖先代代相传的龙的形象。所以龙和扬子鳄就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由来也变得扑朔迷离。
甲骨文中的“龙”字很象形:“头有角,口大,身有花纹,身弯曲。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先生认为,从龙的象形特征可以推断,除了头上的角以外,“都是鳄鱼的形象”。事实上,老鳄鱼头上带刺的突起往往很明显,这可能是古人误以为角度的原因。
其实在古代,中国还有另外一种鳄鱼,鳄鱼湾,大约在明朝中叶1510年在中国灭绝。鳄鱼是现存最大的鳄鱼,体长2.5-7米,最长10米,体重200-300公斤。中国扬子鳄和中国扬子鳄的一个主要形态差异是下颌第四齿朝向上颚的缝隙,所以当嘴巴闭合时,牙齿是露在外面的。
海湾的鳄鱼非常凶猛。它不仅攻击岸边的牛、羊等牲畜饮水,还主动攻击人。历史上有很多令人震惊的故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赶鳄鱼》在海湾赶鳄鱼。他还写过一篇著名的文章《祭鳄鱼》。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先民,尤其是南方居民的龙图腾,与鳄鱼等能在水中伤人的动物关系密切,完全有可能经常受到鳄鱼的攻击,产生恐惧,导致崇拜。
龙伟说,世界上有2700多种蛇,中国有近200种,包括蟒蛇、蟒、蛇、蛇、眼镜蛇、海蛇、毒蛇等。龙的原型是什么样的蛇?有学者通过考古、历史、民族学资料分析认为可能是蟒蛇。因为蟒蛇是“蛇王”,所以古人用最大的蛇蟒蛇作为基形来塑造龙。中国只有一种蟒蛇,即黑尾蟒。是中国最大的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蛇之一。身长6-7米,体重50-60公斤。虽然巨蟒行动缓慢笨拙,但它是一种贪婪的动物。它没有尖牙。狩猎时,它通常成群结队地在地面上、山涧溪流间或树干上等待猎物。
关于龙的原型,龙是鳄鱼的理论可以和龙是蛇的理论相提并论。著名学者闻一多认为龙“形似马、狗、鱼、鸟、鹿,但其主体和基本形态是蛇。这说明蛇图腾在很多时候是图腾单位中最强大的图腾。图腾的融合是蛇图腾对很多弱小单位融合同化的结果。或许在图腾融合之前,所谓的龙只是一条大蛇。
这条蛇的名字叫龙。后来有一批人把这条蛇当成了图腾。他们融合并吸收了许多其他图腾群体。这时候大蛇才接受了野兽的四足、马头、鬣狗的尾巴、鹿角、狗的爪子、鱼的鳞片和胡须,于是就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他们认为无论龙的形象如何变化,它的主体仍然是一条蛇,蛇的进一步神秘化会升华为龙。
原始先民所崇拜的龙的形象来源于蛇,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具有一定巫术意义的神化蛇。蛇经常出没于山川、河流和草地。他们擅长隐藏和攻击。有毒的毒液能杀死敌人。这些特点会让原始先民产生恐惧和神秘的联想。蛇的不可理喻的魔力让人屈服,于是祈求蛇的保护,于是很多氏族把蛇当成图腾。大量的人类学资料、民俗学资料和古代文献证明,蛇的图腾崇拜在中国母系氏族社会广泛流行。
正是由于蛇图腾崇拜的盛行,在蛇图腾演变为龙之后,龙的概念和形态中仍有古代蛇图腾的遗迹。在中国原始社会,中原地区有几个以水生动物或两栖动物为图腾的氏族,其中以蛇为图腾的蛇氏族最为重要。蛇被神秘化,成为图腾神,也就是龙。所以蛇是龙,他们的首领是蚩尤和于。人们还认为,龙的原始形象是一条蛇,代表着土地的自然力量。也有人认为最早的龙是有角的蛇,用来代表其超自然的异性。甲骨文中的龙字和金文是一样的。
通常情况下,活蛇捕食时,会慢慢抬起头颈形成“S”形,然后突然咬住猎物,用身体紧紧包住,直到被勒死或无法再挣扎。由于下颌骨与颅骨的连接处非常疏松,下颌骨的左右两部分通过韧带与口腔各部分相连,具有拉伸张力,嘴巴可以张开130以上,喉咙也有弹性,胸部没有胸骨,体壁可以自由扩张,所以即使是比其头部大几倍的动物也可以整个吞下。密林和水中的各种动物,从野猪、野羊、鹿到鼠、鸟、鱼、蛙,还有猪、鸡、鸭等家畜家禽,都是它的食物。也有很多关于吃蟒蛇的人的传说。
然而,有人提到了其他的蛇。比如四川凉山的彝族,用彝语叫“布尔”的小红蛇,人们视之为龙。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张通过对古代文献、古籍、古文字的考证,提出了龙与蝮蛇相似的观点。尖吻蝮又叫“五步龙”。也被称为蝮蛇。这是一条非常毒的蛇。因人和动物被咬后五步内晕倒而得名。五足蛇因其毒被奉为神,是龙进步的图腾。
此外,有人认为龙的一些主要特征更类似于蜥蜴,一些古老的蜥蜴也类似于龙。有学者称,云南南部峨山等县的彝族人把当地的壁虎(蜥蜴)视为成龙,每年玩龙灯时做的龙就是蜥蜴的形状。有学者指出,龙是印度巨蟒和爪哇飞蜥的结合体。后来在地下挖掘出的巨大兽骨的影响下变成了长翅膀的怪物,最后变成了口头传说中巨大凶猛的怪物。
最后一组爬行动物——海龟,甚至两栖动物和鱼类,已经提到了。如清代杂诗记载历法史料:“地支也属,而陈属鱼”;在柯尔克孜族的十二生肖中,龙也被鱼代替。所以关于龙形象的起源,据说龙是各种水生类群(主要是短吻鳄、短吻鳄、蛇、龟等)的组合。)与鸟兽。还有一种说法是不同地区的人选择不同的物候参考动物,所以元朝和江汉谷的鳄鱼,黄河中上游的昆虫、青蛙、鱼,黄河中下游的鸟兽,都可能是相对固定的物候参考动物。之后,这些关系就演变成了专注于一个特定形象的概念,从而形成了龙。
恐龙作为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动物,也被一些中外学者提及。比如美国学者海斯在他的《中国之龙》一书中认为龙是古代恐龙。
因为龙是我们祖先传说中的神秘动物。它能在天上飞,能在陆地上走,能潜伏在深渊里。它是一种伟大的自然生物。中生代的爬行动物中,恐龙、翼龙、鱼龙等动物曾经称霸海陆空。然而,早在1942年,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首先论证了古生物学中的恐龙与中国传说中的龙无关,然后论证了传说中的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也是第一个科学证明“龙是虚构的动物”的人。
九条龙看似事实上,龙确实有很多动物的特征。宋代《尔雅义》描写龙的九相似:“九人如鹿,头如驼,目如兔,颈如蛇,腹如鹳,鳞如鲤,爪如鹰,掌如虎,耳如牛。”难怪如此复杂神奇的形象会产生各种矛盾和自我实现的说法。
还有一个关于龙的起源的传说。在古代,许多部落生活在野外,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轩辕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几十个小部落。
当时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崇拜对象,有蛇图腾、马图腾、鱼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为了统一各部落,黄帝决定联合制作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根据各个部落图腾的特点,画出了特殊的图腾:蛇的身体,马的脸,鹿角,大象的牙齿,鱼的鳞片,羊的胡须,鹰的爪子。图腾之所以叫“龙”,是因为它与云和河流联系在一起,在现实动物世界里是找不到的。从此,龙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飞翔、权威、吉祥、欢乐的象征。
许多鸟、动物和其他动物的身体部位也丰富了龙的形象。早在东汉时期,王充的《论衡·徐龙》就说龙是“马蛇之类”。这是他根据秦汉时期流行的龙形(马头、蛇尾)对龙原型的初步探讨。汉代流行的“马头蛇尾”龙是对前代龙的继承。
殷周遗物上的龙形是马头蛇尾,甲骨文中也有。学者阿尔丁认为中国文化中龙的原型是野马。但是,龙是雨神,马不是水的东西。古人怎么会把马当成龙的模型呢?因此有人提出,这种马应该是河马。
河马比普通的马更神秘,更能唤起古人的思想。《山海经》、《尚书》等都有水马龙离河的观点。在距今1200万年至10000年的上新世和更新世,河马也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中国云南也发现有上新世河马。此外,也有学者认为龙起源于水牛,水牛原是南方水牛的名称。关于猪头相关领导形象的由来,众说纷纭。人们认为龙的起源和诞生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
各种龙在不同的地方独立诞生。龙形的起源是多种多样的。长期以来,中国有许多姿态各异的“龙”。由于龙的巨大神秘性,后人更容易赋予它符合现实生活需要的神性,使之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北方部落与马为友时,增加了马的特性;南方部落靠水而居,有鱼相伴时,鱼的鳞和须就增多了。为了避免饺子(其实是鳄鱼)的危害,附上鳄鱼的特征...
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提出了“泛龙论”,认为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对龙的看法是不同的。如滇西哀牢山彝族视穿山甲(龙鲤)为龙,山神庙中描绘的“十二兽”雕像是穿山甲而非龙。穿山甲是一种善于挖掘的动物,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山区。除了面部和腹部,还覆盖着500-600片坚硬的角质厚指甲,呈复合瓦片状排列,看起来像鳞片。这个样子真的让人想起了龙等古代神话动物。
穿山甲是陆生动物,但古人将其归于水族。它叫鲮鱼,鲮鱼,甚至龙,也就是龙鲤或龙鱼。宋代庄绰《鸡肋》说:“锦鲤为穿山甲”;“鲥鱼在哪里?”这是屈原在田文提出的一个问题。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轩辕之国“龙鱼陵居其北,状如浣熊(鲤)”;清朝的古今藏书中就有头上长角的龙鱼图案。与穿山甲相比,古代想象中的龙鱼是以穿山甲为原型,夸大颈部和头部来近似龙的形状。
根据《尔雅义》和民间传说,与龙有关的动物有驼鹿、虎、豹、鹿、狮、兔等名兽,还有属于鸟类的鹰。有人认为龙的身体是“扭曲的蠕虫状”。此外,也有人主张龙的原型是长颈鹿、属于软体动物的蜗牛、属于昆虫的蚕等动物。在一些地方,鸡、蝌蚪、羊、鳗鱼和泥鳅也被用作龙。由于这些观点很牵强,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综上所述,龙是一种神兽,古人把它朦胧地聚集在一些爬行动物和一些动物、鸟类、鱼类、昆虫等身上。龙的形象不是简单的表现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而是将某些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其他动物的身体特征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这已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这是迄今为止龙崇拜起源研究的主要成果。但是,这一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