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的一生

1936毕业于峨山峨眉小学,同年考入云南云瑞中学,初中毕业。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进步师生的影响下,他开始阅读《大众哲学》等革命书刊,产生了追求革命、向往延安的思想。1939年考入昆华中学19班,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2在贫穷悲惨的勤工俭学生活中,考入云南大学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经济系,阅读了《国家与革命》等理论著作,为进一步接受革命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创造了条件。1944年3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昆明学生运动。1945年3月,加入中国* * *产党,同年2月,在震惊中外的“一二·一”爱国学生运动中,当选为大云罢课委员会纠察队队长。面对反动派对云南大学的干扰和袭击,为保障云南大学师生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1946大学毕业后,被云南省关工委以服务桑梓的名义派回老家担任峨山县初级中学校长,董子健任教学主任。1948年5月,董任教育局局长,董子健任峨山中学校长。县教育部门的权力掌握在地下党手中,地下党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董到达峨山后,在省工委组织部长的主持下,与王同志一起,在峨山中学秘密成立了地下党峨山县工作委员会,由王任书记,董负责统战和对外联络,董子健负责组织工作。1947,王调离峨山,调到县工委。李离开后,大学的同学尹接替了他的工作。1948成立了地下党峨山县委,成员有董、董子健、吕、段竹荪。峨山县委分管峨山、新平、易门、双柏、昆阳县工作。

董以峨山中学校长的身份,开始了在滇中建立党组织和革命武装的活动。峨山中学是全县唯一一所中学,但每月经费只有150元。除去最低限度的公共开支,教师的工资每月只有5元,只够支付最轻的一顿饭。峨山中学在地下党的带领下,成为了一所优质学校。学生成绩优异,品德高尚。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可以继续进入玉溪、昆明的高中。学校还组织学生搞勤工俭学,自己组织饭局,以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勤工俭学的收入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一部分用于资助学校的活动。学校还特别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逐渐改变了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由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提高文化水平,提高各民族学生平等团结的水平。

峨山中学虽然是初级中学,但学生年龄大,懂事多。在教学和课余时间,学校经常向学生介绍昆明学生运动中的斗争和进步思想,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培养学生树立革命人生观。从65438年到0947年,学校开始在学生中发展“青年团”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在师生中培养大批革命干部和骨干分子,带领学生在各地开展社会调查,动员学生在郊区办夜校,吸收农民文化,宣传进步思想。董还在学校组织了“射击”训练。1947年,全校师生组织了一次野营活动,* * *徒步300多里,途经6个乡镇,本质上是一次行军锻炼。几年来,峨山中学培养了300多名革命年轻干部。

董利用县教育局的权力,将峨山中学的60多名毕业生和从外地调来的干部分配到各个村支教。他们以农村小学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在当地开展宣传和组织群众的工作。以峨山中学为据点,党的影响和力量遍及峨山及邻近各县,至1948下半年,组织人数约3000人。

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人民无法再生活下去。为了抵制征兵,群众一度被砍断手指。群众自发地进行了大量的斗争,这些斗争从未停止过。反对征兵制、征粮制和征收苛捐杂税,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最迫切的要求。革命武装斗争是在广泛发动群众,反对国民党三性的基础上进行的。董从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敲诈勒索的社会现象和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入手,帮助群众开展各种合法斗争,判案申诉,领导群众抗粮抗税抗兵,在斗争中培养了一批骨干。这些骨干将继续串联成立公开的基督教青年会、姐妹会、互助会,并进一步组织秘密农会、贫农团等群众组织。1947年,“青年团”成员开始在农村发展,党员、团员、党组织相继建立,推动了运动的深入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武装自卫和武装斗争成为必然。

按照省工委的部署和要求,以峨山中学师生为骨干,团结贫农和其他革命者,多次对国民党地方组织扼杀革命的阴谋进行了有效的斗争。与此同时,董和峨山地下党的其他同志一起,在峨山农村和附近几个县建立和发展了28个革命根据地和武装。1948年8月,省工委书记郑伯克、滇中党组织负责人文到峨山检查指导工作,要求峨山地下党在广泛斗争的基础上迅速发动武装起义,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来。同年117年10月董和滇中党组织领导了以峨山中学革命师生和郊区青壮年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武装起义。国民党26军279团火速防守峨山县城,攻县城计划无法实施时,带领参加武装起义的主力向棚租转移,组建了峨山游击大队,由文任队长。65438+2月1起义武装歇棚后,董率起义武装人员转战峨山西北山区,建立游击根据地,广泛发动群众,壮大游击武装,消灭了县内几支反动势力,建立了峨山县、区、乡的党组织和人民政权。1949年6月下旬,滇中地委书记文在米店主持召开滇中地委会议,传达了省工委关于在滇中建立游击支队的决定和任命,由董任分队长,文任政委,任副政委,增补董、、白从民、为地委委员。会议期间,师长董主持峨山游击大队扩编为“滇中游击支队”。董被任命为师长兼指导员,是滇中地委委员。会后,滇中游击队先后在浮梁棚、吴恙进行整训,然后进军新平。同年9月,根据滇黔桂边区党委的决定,滇中游击支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桂边区第一独立团”(以下简称滇中独立团),在新平县正式成立,团长是成为滇中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之一的董·。后来,董与滇中委员会领导一起,在滇中五县建立武装力量和游击根据地,并协助滇中12县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组建了一支5000多人的武装力量,准备中国人民解放军野战队进军云南,解放滇中全境。

在滇中委员会的领导下,董和滇中独立团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粉碎了敌人的“清剿”,建立、巩固和扩大了以峨山、新平为中心的滇中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和南下野战军进军云南的大形势下,在其他“边纵”部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先后解放了滇中13个县,推翻了国民党在滇中的统治,取得了滇中革命斗争的胜利,解放了各族人民。在滇中各族人民的解放斗争中,同志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1950年3月后,董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玉溪军分区副司令员、分区党委委员、玉溪地委委员、代理秘书长、办公室专员。解放初期,积极配合野战军进行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先后在滇中剿灭了数十个近5000人的暴匪,为滇中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65438年至0953年调入冶金工业战线,历任东川矿区党委委员、工会主席、冶金部勘测公司经理、党委委员、云南有色金属局党委委员、昆明钢铁公司炼铁厂厂长、昆明有色金属设计院院长。在此期间,他认真贯彻党对冶金矿山的有关规定,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和工人的积极性,为冶金矿山建设做出了显著成绩。

在1966至1976“文革”期间,他坚持革命原则,保持了对党的坚定信念和党员大无畏的革命精神。1974后,任云南冶金部、云南冶炼厂、昆钢公司工作组副组长,为促进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65438年6月至0979年7月任云南省物价局副局长、省价格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5年6月病休后,仍然关心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帮助玉溪、峨山党史部门完成了滇中党史、武装斗争史的编写和考证工作。1997三月病逝于昆明,享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