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夸司马光砸罐子救人。被救的孩子结局是怎样的?
小学语文书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就是“司马光砸罐子”。记得当时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司马光是谁?有真实的故事吗?他救的孩子是谁?
当然,这些都是隐藏的问号。老师只说司马光是个很聪明的人,教我们学他冷静处理事情。没说别的。再大一点的时候,从史书上看到宋朝真的有司马光这样的人,而且成就还很大。砸罐子救人真的是真的。只是他救了谁,他真的很少提到。
天禧三年,司马光的父亲司马炽在河南光山县担任县令。司马光出生于此,其父以地名“广”为名,也有光明磊落之意。父亲司马驰对他充满期待,从小就精心培养。
司马光的文化启蒙很早,他聪明好学,很快就表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七岁时,司马光已经能背诵《左氏春秋》了。我不仅能背诵,而且对课文中的句子理解得非常透彻。被老师夸为“神童”。父亲司马池特别高兴,刻意多培养他。每当他外出或与同事聚会时,他都喜欢带上司马光。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光的心智就像一个成年人,非常成熟稳重。
有一天,父亲请客人,很多朋友都带了孩子。当大人们在前厅讨论时,所有的孩子都去后花园玩捉迷藏。司马光家的后花园里,有一个大缸,高约1.2米,直径比在场的所有孩子都大50厘米。当一个孩子看到无处可藏时,他想出了这个大桶的主意。
在朋友们的命令下,孩子爬上圆筒,看也不看就溜了进去。我一掉进去,孩子就发现不对劲。罐子里装满了水!水深超过了他的身高,他整个人都陷进去了。他想喊,但只能用一张嘴喝水。他想敲缸壁发出声音,但是力气太小,缸又重,敲出来的声音一点也不响。就这样,孩子的视线有点模糊,渐渐失去了知觉。
当他醒来时,他已经躺在床上了。他赶紧起身问父亲是怎么回事。他父亲说是司马光救了他。他掉进了罐子里,刚好被另一个孩子看到。正在玩捉迷藏的孩子们叫了他几次,但是没有声音。他们很快试图从罐子里往下看,发现了他的危机。
孩子们有的跑去叫大人,有的在匆忙地跑来跑去。这时,司马光看到一块大石头堆在花园的角落里。他迅速跑过去捡起石头,毫不犹豫地打碎了圆筒。水很快从大洞里出来了,孩子得救了!
成年人赶到时,他已经脱离危险,只是失去了知觉。司马光砸罐子的经历在《宋史》中也有记载:用石头砸罐子,水会爆开,孩子就活了。短短几个字,就形象地描述了司马光砸罐子时冷静果断的性格。年仅七岁的司马光也成了当时人人称赞的好孩子。
谁得救了?老师怎么没提?那司马光救了谁?历史上确实没有记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的父亲既然能和司马光的父亲一起旅游玩乐,那他一定是个非富即贵的家族。后来,在一些地方杂志和野史中,我真的找到了踪迹。
原来被救的孩子叫上官上官光,名字有点拗口。事实上,他的真名并不是这样的。只是为了感谢司马光重新给了他生命,才改成了上官上官光。上官上官广还建了一个感恩亭,感谢司马光,司马光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其实当时上官氏家族很强大,属于“贵族世家”,上官上官广也很有野心。他是北宋宰相,一人在万人之上。
但在正史中,几乎找不到上官上官光的名字。有历史学家推测是因为上官上官广的贡献不大。可能当宰相只是个摆设也没什么值得庆祝的丰功伟绩,所以基本上找不到他。对历史无用的人,上课无话可说。要知道,在当时的北宋朝廷,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和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因为政治分歧吵得特别凶,普通官员根本没有机会出风头。
有人推测是因为上官上官广和司马光的友谊其实并不牢固。虽然司马光小时候救过上官上官的命,但那只是童年。孩子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大人想的那么复杂和复杂,过去的一般都过去了。
随着司马光的成长,他离开光山县,去了很多地方。上官上官也在北京当了丞相,两者没有交集,所以司马光救谁都无所谓,更不用说必要性了。毕竟我们要学习的是司马光的救人精神,而不是学习他救了谁。
纵观宋朝历史,那是一个混乱而复杂的时代。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挚友,两人都是谦谦君子,作风正派。两人都希望大宋能够更加繁荣,只是采用的方法不同。王安石注重开源,司马光注重省钱。王安石变法推行时,推行的很多政策都涉及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所以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
这个时候就会牵扯到老百姓。说到底,两个人的斗争也是为了让宋朝人民的生活更好。与司马光同流的官员为了得到百姓的支持,把司马光的事迹整理出来让大家赞美,小时候赞美司马光成了一大亮点。
说白了,其实就是夸司马光是个聪明果断的人。我相信他一定是对的。至于他救了谁,就不深究了。没用的。事实也是如此。后来司马光的呼声很高,王安石不得不退出政坛。司马光准备推翻王安石所有的变法,王安石知道后死了!
当然,司马光确实是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中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他的《资同治鉴》是一部不朽的中国史学著作。南宋历史学家王应麟曾评价“自订契约以来,无人能及佟健”。这本书对后代理解历史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前辈来说,我们只需要吸收好的元素,剩下的就不做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