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的主要景观有哪些?
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北部。因为古人把东方作为万物交替、早春发生的地方,古代帝王也经常来泰山举行祭天大典,所以有“五岳独尊”之说。它的山陡峭险峻,景色壮丽,名胜古迹众多。
泰山的主要景观有岱宗坊牌坊、王牧池、洪门宫、万仙楼、斗姆宫、白洞、虎天阁、回马岭、中天门、云步桥、对松山、五福松、圣贤坊、南天门、无字碑、石山谷刻字、鸳鸯碑、嵇泰山明、毕夏袁俊庙、孙关峰、王皇顶、后石。
代宗坊牌坊是从东路徒步登泰山的起点。是一座四柱三孔的石坊,全部采用优质花岗岩,覆以石砖,单檐单角。广场的东西两侧是岱宗坊牌坊花园,人们经常在这里休息。
王牧池,古称瑶池,又称群玉庵,位于岱宗坊牌坊的北面,东面不远。王牧池塘据说是王太后和神仙约会的地方。这是一组精致紧凑的古建筑群,依山傍水。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泰山》中也有“晨饮王牧池,暮铸天门阙”的诗句。
现存建筑多为明清建筑,三进院落,平面呈长方形。从前院走到后院。其中有王牧池,赤溪是王母泉,清澈甘甜,经年不枯。
鸿门宫因西北悬崖上两块像门一样并列的红色石头而得名。台阶上见四块石方,前后相连,故称小方组。第一座牌楼是天门坊,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修。
其次是孔子登上的石头广场,然后是天阶广场和展颜小学石头广场。它以非云亭为中心,分为两部分:东部的弥勒佛庭院和西部的袁俊寺。此外还有一个更衣亭,是皇帝爬山更衣的地方。
万仙楼,原名王献楼,位于鸿门宫北部,是一座亭台楼阁式建筑,道路跨度很大。门洞高4.4米,上层有3个亭子,由重梁支撑,歇息在九脊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门口的树荫上刻着“谢恩初”二字,据说是一个老皇帝爬山,当地官员把他送到谢恩归来的地方。
斗姆宫坐落在泰山龙泉峰脚下,东临小溪。它最初是献给“天上的女神”的。传说是北斗星辰之母的道观,后来改为尼姑庵。斗姆宫分为南北三个院落。中北宅三厅,宫内有厅、亭、阁、廊等数十间房屋。整个建筑被山川环绕。
宫门朝西,门口枕上有一对精雕细琢、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南校区吉运楼建于1914。北院正殿有3座松子观音殿,东轩有一座听泉山房。从远处可以看到泰山的著名景点,三潭瀑布。宫前有一棵明代古树,形似卧龙,故名卧龙槐。这里的风景是动态的,独特的。
白洞位于兜兜宫的北面,道路两旁的悬崖峭壁上长满了翠柏,绵延数千米,让人仿佛进入了一条由翠柏组成的隧道,故称此处。
这里古柏葱郁,阳光阴凉。其间,虽然是在炎炎夏日的阳光下,但感觉清爽宜人,经常来这里休息。
湖天阁,位于白洞北部,始建于明代,原名圣贤阁,清乾隆年间扩建后改名。所谓“湖天”,就是道家所说的仙境。门口两侧刻有对联:
这座山爬了一半已经是壶天了,顶上做千层依然是福。
阁楼是重檐歇山式,黄色琉璃瓦覆盖。亭北是袁俊厅,亭西是山亭。
回马岭位于湖天亭西侧,原名石观,又名瑞仙岩。路上有一个石头广场,上面写着“阿马陵”三个红字。使人们意识到,此时,道路险峻,马匹再也爬不动了,所以他们只能徒步攀登。这里山多峰多,形势险要。
中天门位于泰山中、西路交汇处,又称二天门。高高耸立在黄仙山之上,是泰山的主峰屏障。中天门石坊矗立在十二连板和三倒板的交界处,旁边卧着如猛虎一般的巨石。因其名“胡夫石”,石壁上有吴琴阿达印章的“虎”字,古朴苍劲。
云步桥位于中天门上,因石桥飞临云雾缭绕的绝壁之上而得名,行人走在这里犹如漫步云端。乔云如虹挂,百丈崖瀑布如白瀑,是“乔云瀑布”,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
五大府宋士芳下有一块巨石,刻有“飞来石”三个大字,是明朝万历三十一年(1584)一场暴风雨中从山上落下来的。
山坡上有一棵古松树,形似伞盖,长长的枝条低垂如拱门迎接客人,故名希望人松,又名迎客松。据说它是秦朝的古松,已经成为泰山的象征之一。东北面的摩崖上刻有清乾隆皇帝的《朝阳洞》诗,俗称长城碑,是泰山最大的摩崖石刻。
嵩山,也被称为万松山,或宋海,位于南天门下。此处两峰相对,松树绝壁,云雾出其间,狂风呼啸。在这一点上,清朝乾隆皇帝有“岱宗之最,宋振之奇”的赞叹。
生贤坊,在南天门下的“十八盘”中间。以此方为界,方南称为“缓十八”,方北为“紧十八”。老话,住在这里就能成仙。
这个石作坊建于明代,是两柱一洞的过街作坊。在这里,我仰望南天门,却见曲径险峻,宛如悬在空中的天梯。回望路线,青峰云海涌动,宛如置身天街。
南天门位于登山步道的尽头,也被称为三天门。翔凤、龙飞两峰雄踞东西,天门依关而立,险中出奇,气度不凡。门分上下两层,底部有拱形门道,顶部有阁楼,名为莫云阁。大门西侧有元代杜、颜仲范所撰《天门铭》石碑。碑文古朴严谨。
无字碑立于泰山之巅,高6米,宽1.3米,厚0.9米,重约170吨。它是由石灰石制成的。它的形状从下到上逐渐划分,顶部是一块方形的石头,上面叠加着一根小雕柱,远看像一座巨型建筑。
据清代学者顾考证,此碑立于汉武帝封泰山之时。当汉武帝刘彻认为自己是“天命所归”、“功业莫名”的时候,没有任何语言和文字能充分表达他的丰功伟绩。
石谷经位于泰山中路东侧的大罗汉崖山涧中间的一块3000平米的石坪上。自东向西刻有47行经文,内容为《金刚经》,自北朝以来一直流行。每字直径约50厘米,铭文一两厘米,被后人尊为“大字鼻祖、书单始祖”。经文隶书,字体圆润,气势磅礴,是我国重要的佛教石刻。
《鸳鸯碑》又称《双树碑》,是现存最早的唐代泰山碑,载有27篇关于岱宗从唐高宗到德宗期间的观察、修缮、斋戒和建碑的文献。其中武则天时期的只有9篇,还保留了一些武则天一个人写的新词。这种造型新颖、石刻编年史集中的石碑,只有在中国的碑刻史迹中才能见到。
嵇泰山题刻于泰山之巅大观峰东侧。全文4段24行,每行51字,共计996字,额名正好1,000字。这是唐玄宗李隆基在725年封泰山时写的一本书,也是他封泰山的历史见证。碑文以隶书书写,形式凝重,书法典雅,辞书典雅,精神瑰丽。
毕夏袁俊寺位于泰山之南。建于宋代,明、清两朝加建。原名寺,金称寺,明称寺或灵佑宫。寺内供奉的主神是“仙女玉女毕夏·袁俊”,又称泰山玉女,俗称泰山之母。
日观峰位于岱顶天柱峰东南,是看日出的最佳地点。峰顶北面有一块突出的巨石,将近7米长。它叫拱北石,也叫探海石。
“东方旭日”是岱顶的奇观。起初,我只看到一条红线,逐渐扩大,变得五彩缤纷。很久,突然变成了弓形,一会儿又变成了半圆形。一瞬间,它跃出海面,发出耀眼的光芒。
玉皇峰,又名天柱峰,是泰山之峰。因为玉皇大帝的概念而得名。顶石四周有石栏杆,石上镌刻“顶”字。西北有“古登封台”碑,是古代帝王登高拜禅的地方。
玉皇庙,建于泰山之巅,是泰山上最高的建筑。在大殿里,有一尊明代的玉帝铜像。东有徐颖亭,西有望和亭。在亭子里,可以看东边海上的日出,西边的晚霞。
后石屋位于泰山阴影下的山谷中,三面城墙环绕,被称为“戴银奥林匹克区”,寓意无限神秘。石屋石洞泉水叮叮当当,寒冬形成的冰柱如玉桂,盛夏不融,故有“六月冰坚玉柱”之说
这里的松柏很多,姿态各异。“石坞松涛”景色优美,怪石众多,如笋,被称为“笋市”。
黑龙潭位于泰国东部的百丈悬崖下。西溪之水到此,忽飞下山沟,悬于头顶,如飞虹闪电,飞落而下,忽云令人窒息,变幻莫测。
池旁西溪石亭上的几副对联:“九时下雨,九时云腾,池深千尺水不起浪”,十分生动。池上有一座长生桥,形似彩虹;潭南有龙潭水库,晴天倒影令人印象深刻。
赵普寺位于泰山南麓,是山南保存最完整的禅宗寺庙。它最早建于六朝,后来又进行了扩建。它是在明清时期重建的。
寺庙依山而建,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以双山门、大雄宝殿、摩松楼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各有寺庙、禅房、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