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的历史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推拿学科有了显著的发展。1956中国第一所推拿专科学校——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在上海成立,1958中国第一家推拿诊所在上海成立。通过设置学科和办学,培养了大批推拿专业的接班人,继承和整理了推拿的学术经验。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推拿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编写出版了推拿学教材和专著,开展了推拿学的实验观察和文献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按摩作为一种无创无创的自然疗法,被国内外医学界有识之士重新认识。中医院校正式开设推拿专业。比如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在1982招收本科生培养推拿高级中医,上海中医学院也在1985招收了第一批推拿专业研究生。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和康复(保健)机构一般都设有推拿(按摩)科,推拿在临床科室应用较为广泛;1987,全国推拿学术团体——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推拿学会在上海成立。按摩的实验研究也有所深化;尤为突出的是,作为中国推拿特色标志之一的学院派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发扬。据近年统计,我国推拿主要学术流派有小儿推拿、正骨推拿、运动推拿、指压推拿、保健推拿、一指禅推拿、滚动推拿、内功推拿、穴位推拿、腹部诊断推拿等10余个。
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临床研究中。推拿的临床应用包括创伤、内科、妇科、外科、儿科等疾病。如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65438-0959根据民间代代相传的推拿临床经验编写的《中医推拿学》列举了70多种治疗疾病。其中内科疾病包括头痛、感冒、中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妇科疾病有闭经、痛经、盆腔炎等。外伤疾病有椎间盘突出、腱鞘炎、气伤等。儿科疾病包括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腹泻和惊厥。外科疾病有痈、蛾等。50年代末60年代初,按摩逐渐应用于治疗食道癌、胆道蛔虫症、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小儿腹泻、流行性感冒、白喉、疟疾、乳腺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等。70年代初,根据按摩的镇痛作用,开展了按摩麻醉,应用于甲状腺切除、疝修补术、剖腹产、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10余例。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按摩治疗内科和儿科疾病取得了迅速进展,如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小儿轮状病毒腹泻、糖尿病等。其功效和机理可以通过现代测试仪器来证实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