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有哪些歌剧?
马来西亚的中国戏曲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身份的象征。长期以来,中国歌剧一直在马来西亚上演,遵循着中国农村表演的世俗惯例。在社会文化功能方面,中国戏曲“娱人”的世俗功能也在其最重要的宗教功能基础上得到了发挥。这种特殊的表演表现出一种狂欢精神,这种精神是原始的、普遍的、反规范的。
潮剧传入马来亚半岛是65,438+0,965,438+00年前,主要来源于早期移居马来西亚自娱自乐的人群涌入,之后逐渐发展起来。本文将潮剧在马来西亚的传播发展史按其演出的盛衰分为六个阶段,以客观地探究其在国外的成长轨迹。
每年的中元节,马来西亚槟城都有普渡戏。其歌剧持续时间长、演出场次多、规模大,是中国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最具代表性的歌剧。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详细记录槟城一个典型华人聚居区——立新花园山边区和如意园公寓的元普渡仪式和戏剧表演的情况,提出其表演功能在国外已经发生变化的事实。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有一些节日非常有趣,比如元宵节、中秋节和春节。马来西亚槟城的中秋节是从中国移植过来的,其普渡戏曲表演在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普渡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重点、传承和创造。它不仅组织了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意识形态,提供了中国族群认同的观念、信仰需求、价值和思维方式。
马来西亚为来自中国的普渡歌剧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语境。是华人人口比例在世界上仅次于新加坡的海外国家。在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槟榔屿是马来西亚华人政治的发源地(陈坚红、黄先强主编,2005: 327)。槟城的首府槟城是一座拥有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这个面积只有29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由于种种因素,自19世纪以来,陆续聚集了来自中国不同方言的移民,也流传着来自中国的早期地方戏。这些戏曲主要来自福建和广东省。当地华人称之为闽剧、广府剧,包括高甲戏、莆仙戏、闽剧、歌仔戏、梨园戏、闽西汉剧、粤剧、潮剧、琼剧。
普渡戏是指中原地区普渡时期上演的中国戏曲,是中原节日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中原普渡是华人社区一年一度祭祀活动的高潮,中国人常把中原普渡称为“歌颂兰”。槟城的中原普渡是马来西亚中原节中最热闹最典型的。普渡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私塾一般以华人家庭为单位举办,公学以华人街区为单位,祭拜者以烧脸大师为主(当地华人称之为“大师”、“普渡公爵”、“鬼王”)。达士大师通常以大腹便便、目不转睛、牙齿喷火的形象出现,是金刚和鬼王的造型,头上有一尊小观音像(见图1)。据《Hokkekyo》记载,大慈大悲观音化身数百亿,是为了教育众生。观音现在是人间维持秩序,教育饿鬼,教育众生的鬼王。
槟城的普渡戏在元代中期普渡时期(农历七月初一至三十)每天都会上演。其持续时间之长、演出场次之多、规模之大,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具有代表性。尤其是在中国本土传统戏剧衰落的情况下,这些受到强势文化挤压的槟榔屿戏曲,却始终没有丧失生存智慧,在顽强地生长着,保留了较为完整、纯粹的戏剧文化传统。
在槟城,广府戏和闽剧是中原普渡最受欢迎的表演。随着时间的推移,槟城的普渡戏舞台逐渐成为广府戏,尤其是潮剧的天下。
随着学习中国传统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担心这种文化的精髓可能会在马来西亚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