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阳书院的历史沿革

松阳书院历史上曾是佛道之地,但最久最负盛名的是作为儒家的圣地。嵩阳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它叫嵩阳寺,是佛教活动的场所,迎合数百名僧人。

隋大业年间(605-618),改名嵩阳关,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李治皇帝游览嵩山时,封其为宫,称“奉天宫”。

五代以后(公元951-960)改为太乙书院。

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定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名人教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初,国家太平,文风处处。经过五代之乱,儒生们都喜欢在山里找个僻静的地方聚在一起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朱、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代表作《子简》第9卷至21卷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程颐、程颢,通称“程程”,在松阳书院讲学10多年。京东,著名儒生,曾就读于嵩阳书院,进士后九次担任钦差大臣。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最有影响的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祥地之一。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等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名作《子同治简》有一部分是在嵩阳书院写成的。明末,书院毁于大火,元、明、清三代重修加建。鼎盛时期拥有1750亩以上的学习田地,学生数百人,藏书2000余册,如《朱子全集》、《性之精要》、《日四书九经》等。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建立学校。经过一千多年的书院教育,完成了科举程序。然而,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书院将永载史册。辛卯年康熙,全省在开封选举人,录取名额不足一县一个,登封却中了五个。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清代高宗皇帝李鸿于十月一日游览嵩阳书院时,曾题诗称赞。

嵩阳书院历经历代多次增建修缮,院内建筑布局一直保持着清代以前的风格。现有500多个厅堂和画廊,由五个院落组成。院内有万神殿、石现寺、三贤寺、利泽堂、藏书楼、道通寺、博悦斋、静文斋、三义斋等建筑。首先是祖庙,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圣贤,其次是讲堂,再其次是道观,最后是图书馆。两边的房子原本是“朱成庙”,一个书店和一个书房。院内画廊的墙上镶嵌着历代文人的题词,其内容和书法各具特色。松阳书院教学考场有一些清代建筑。

1936年9月,蒋介石先生在尚贞、张景玉、钱大钧等人的陪同下,赴罗阳庆祝他的50岁生日,并游览了嵩山。我参观松阳书院时,看到它四面环山,环境幽静,但附近的山野缺水。我立即命令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张景玉调整机井队,在松阳书院开凿一口百米深井,取名蒋公敬。这是嵩山第一口深井,至今保存完好。

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6月5日65438+2006年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重新装修,郑州大学嵩阳书院成立,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2010年3月9日,嵩山历史建筑群是2010年国务院确定的中国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2065438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古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