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讲座草稿: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一,教学理念

德国教育家斯图尔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技能,而在于启发、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记忆的现状。”所以这里设计这节课的基本思路是:“学生能替学生说的,老师不说,学生能替学生做的,老师也不做。学生尽可能把自己能理解的东西告诉学生。”

第二,谈谈教材

1,教材现状:第三部分,题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思潮》,属于高中历史必修三题,讲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最终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它与前两节课“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起构成了近代中国思潮的发展历程。

2.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这一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教学目标: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情况,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来自历史”的历史学科素质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和学习李大钊等人以天下为己任、为真理而奋斗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本史实,马克思主义传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顺利实现本课三维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我认为这一课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由于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比较抽象,不能很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当时正在苦苦寻找救国方案的中国人民意味着什么,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问题与社会主义之争”以及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第三,谈谈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

高中生自身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比初中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他们有强烈的探索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他们获得了更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学习历史时接触过一些感性认识“李大钊”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这个名词,但对它的理解是肤浅的,大多停留在表面,没有形成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重要意义之一就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中,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求知欲、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一是观察学习法,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我充分利用材料做铺垫,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己的观察从各种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期望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史料是了解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提取有效信息、辨析史料的方法;培养“从历史中讨论”和“以史实为依据”的习惯。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探究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历史,深入了解历史。

第四,谈谈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教师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的。因此,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和史料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包含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感知-理解-应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过程。

第五,谈谈教学过程

我来说说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我用图例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一是可以让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国人民一直在奋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却屡战屡败。击中了每个学生心中的最后一个问号。这时候我会抛出一段毛泽东的话来回答刚才学生心中的疑问,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在介绍完新课后,我很快抛出了这节课的中心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是怎么传播的?它的出台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让学生面对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产生学习的需要和欲望。

②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采取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理论,它在中国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经过一系列失败的探索,近代俄国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救国救民的新的思想武器。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知识,也将为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铺平道路。(3)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传入中国有详细的描述,难度不大,但结构比较松散。预测同学们看完可能没有完整的认识,所以我引入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李大钊三幅图片,让同学们看完教材后说出他们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系,帮助同学们形成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体系,图片比文字更直观、生动。

④了解李大钊这位历史人物,是培养学生对祖国和民族责任感的契机。我引入了当时林称赞的一首诗,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李大钊和当时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一样,为真理而奋斗,成为中国* * *生产主义的先驱。

⑤第三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在我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之后,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上,这是这节课的难点。预测学生掌握这个问题并不容易,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班级辩论。我给学生提供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中胡适和李大钊的原始材料,把全班分成两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通过我提供的史料来分析双方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让学生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历史。同时,通过论证,预测学生自己能够充分理解当时知识分子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以便导入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辩论结束后,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讨论。孙中山说:“马克思主义有五十七种,不知哪一种是真的。”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通过讨论,了解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情况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之后增加了几张* * *制作人的图片,让学生对高级知识分子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感性直观的认识。

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另一个影响是为中国* * *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部分知识学生在必修一已经学过了,不需要过多解释。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中国* * *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导思想,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迁移的运用

体现一定水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六、黑板设计

利用图例板书不仅能反映知识点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且非常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