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教育理念

教育走向内涵发展的道路是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如何提高专业素质?我个人认为,历史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X

1.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钻研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是一门知识丰富生动的学科。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我们需要不断地替换和纠正过时的知识或错误的历史结论。历史教学生涯是一个不断阅读和反思,不断丰富历史知识的过程。古人称之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境界,这是历史老师一生的信条。丰富学科知识的方法有很多。按照贯穿高中初中历史教材编写的历史理念,以下几本书应该是中学教师的必读书目。斯塔夫里和阿诺斯的《世界通史》,罗荣渠教授的《现代化新理论》,以及《现代化新理论的延续》等。

我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年年改,不断反映史学的新成果和国家意志的新要求。难免把旧教案带上新讲台,用旧知识解读新问题、新谬误。读课本,读透,不是光看课本就能做到的。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看历史课本和参考书的时候,要反复研究,左右比较,仔细揣摩。

平时的阅读是积累,认真的笔记和反思是积累的深化和移植。有人问一位著名的特级教师,他用了多长时间准备了一堂精彩的观摩课。他回答:“可以说是15分钟,也可以说是一辈子。”我们应该深刻理解这个道理,从而加强阅读,积累丰富的知识。不然就是那句老话“书用之,恨之更少”。

2.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

信息时代的今天,要想超越学生的想法,一定不能有阅读的积累。学生懂得多,知识面广。我们学习只是为了充实自己,开阔视野,当然也不是为了落后。世界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是综合性的不断加强。在这个时代,仅仅为了教历史而读史书,被限制在一个自满的位置。历史学科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所以,作为一名历史老师,阅读不应该局限于本学科,也是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教历史的要看汉语言文学,看一看哲学社会学等。,并及时了解时事,而不仅仅是为了临时的需要和备课的迫切需要。

书读多了,看历史的眼界自然就放松了,大历史意识也就逐渐形成了。新课标写得好,就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世界意识。当你按顺序听完道,你应该是第一个老师。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在知识经济时代和新课程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有必要在历史教育中加强国际意识教育,要求我们对历史问题具有宏观视野和全球视野。我们要放眼全球,批判性地分析当今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通过广泛涉猎和熟悉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艺术、风俗,开拓国际视野。其次,要有良好的分析和辨别各种信息的能力。我们要善于从世界文明发展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使之为我所用,博采众长,以史为鉴。要善于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大调整大变化的复杂局面,树立全球观和国际视野,把握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第三,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学术动态,学会听取外国学者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观点。

3.更新教育理念和策略,与时俱进。

时代在变,教育在改革。“教育”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根据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作为老师,你不能教学生任何东西,只能教他发现自己。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学生群体和个人、教育环境都在变化,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以适应这种变化,进而自然产生新的有效教育观念,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

在个性化时代,我们需要尽可能的了解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学生,甚至他们的家庭。多一把尺子,多一群好学生。我们应该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教育工作。工厂可以生产一定比例的废品,但教育不允许失败。

4.强化历史教师的基本功

告诉我。讲述是历史老师的基本功。余有西先生说,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以教历史课为主。生动的叙述,广泛的引用,自然会把学生带入一个厚重生动的历史时空。

评论人物。历史人物,伟人,小人物,都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基于“历史上的英雄”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面对学生的“小人物”来描述和评论历史上的“大人物”。虽然不敢武断否定,但也可以“推己及人”,让历史课更生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

“与时俱进”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编写历史教科书的过程就是选择历史内容的过程,其中之一就是社会现实的需要。这样做,其实涵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意义。所以,看报、订期刊、看新闻是另一种备课。

将浩瀚的知识网络化或结构化。历史知识复杂,线索多。教师要善于将复杂的知识结构化、简单化,这符合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只有在学生头脑中有效建构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特别强调知识积累的学科。没有知识,哪来的能力?情感?甚至态度和价值观?

收集和使用信息。现在有些人夸张地说,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好像我们小时候借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今天不是没有书看,不是没有信息源,而是我们如何选择、鉴别、收集、整理、利用这些海量信息。电脑和网络真是好搭档。写作、备课、收集整理资料、备课、制作课件、统计分数、与同事同学交流,都离不开它。一堂合格的历史课,本质上是一个信息有效组合和呈现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和学生交流分享信息的一段时间。

命题。老师可能不认同这个话题。教了这么多年应试教育的背景,他们几乎天天和试题打交道。哪个不能命题?其实我们大量使用别人的试题是一回事,但是我们真正拿出一套中规中矩,符合测量目标的题型是另一回事。一个合格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称职的命题人。而且历史题比较特殊。如果仔细琢磨一下任何一次全国大考的历史题,不难发现,每道题不仅在技术上有讲究,其思想内涵也不容忽视。所以,其实我们在教完、学完试题之后,也应该时不时自己尝试一下命题,这样也会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素养。

当然,作为走在历史教学岗位上的我,对提高专业素质的理解并不合理。就像“我只在此山中”,写到这里,望同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