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寺的历史与文化

昌都寺又名昌都罗尔布寺(意为“海边的宝贝寺”),是永中一座古老的本博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永中本教”(简称本教)起源于冈底斯神山地区的古象雄(今西藏阿里)。是以仙米、大圆满的理论为基础,以皈依三宝、拯救世界、引导人行善为基础的。它有自己的佛教,也是中国和西藏最古老的佛教。它有18000年的历史。灿烂繁荣的古代象雄文明是以“永中本教”的传播为主线发展起来的。由于古代象雄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范围。《永中本觉》是佛祖饶弥陀传下来的如来佛法,是以人为本,以一切众生为普遍证悟对象的大乘佛教,使世人冲破迷障,消除迷惑,解决今生和来世的苦难,获得彻底的解脱。

在印度佛教传入之前,在所谓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上就已经有了灿烂的文明,被称为“古象男文明”。早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这一宗教就已经在雪域高原广泛流传,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7世纪以前,西藏象雄地区所有的天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医生、占卜师、算命先生、风水先生、识字学者,都可以称为本博。当时青藏高原上所有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以称为本教。“本教”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的文化体系、哲学思维、文明礼仪、民风民俗、民族精神、社会教育。事实上,雍中本撰写的《甘珠尔》是所有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的起源和源头,是研究藏族古代文明的极其珍贵的资料,也是任何藏族文化研究者都无法绕开的重要领域。2013年7月,《古象与男佛》汉译项目已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科研课题。

《永中本教》创造了藏族文化的诸多开端,如民俗、礼仪规范、天文历法、藏医藏语、宗教信仰、政教制度、歌舞绘画艺术等,作为藏族文化和藏传佛教的源头可当之无愧!

这座寺庙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历史悠久。它是永中本教的又一座古寺,仅次于皇家寺院广发寺。

寺庙所在的地方,海拔2000多米,是高半山区,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每当春天来临时,山上鲜花盛开,流水潺潺,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历来是信教群众的隐居好去处。历史上,昌都寺是古绰嘉地区的官庙,也是专门为土司管理该地区宗教事务的总督府。其最高领导人是郎松,在政治体系中仅次于土司。由土司兄弟继承,负责管理舟山乡绰甲土司官寨,西、南与甘孜接壤,北与壤塘接壤,东与马尔康接壤,东南与大金接壤。据《建国初期民族社会史调查报告集》记载,绰嘉现有寺庙40座,三大教派(本博、红、黄),活佛、喇嘛、扎巴2567人。

由于历代文人和郎松信仰本博教并大力支持,本博教成为这一地区的主导教派,昌都寿是所有寺庙的首领和核心。郎松住在昌都寺,主管政治。他任命各个寺庙的堪布,温布利所有的寺庙轮流做吉昌都寺的管家,在派扎巴吉昌都寺服务。特别是所有的寺庙都要派工作人员参加每年的祈祷会,有上千名僧人参加,规模巨大而隆重。昌都寺的管理分为教务和寺务两个系统,并按系统设置重要岗位,协助郎松管理整个土司管辖下的宗教事务。不仅如此,昌都寺僧人大德还帮助土司参与外事活动。他随土司或代表土司进京朝贡,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至今寺内还保存着一尊朝廷颁赐的纯银佛像。

据一些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昌都寺教派在莫宗(地名)穆氏双生子郎松张拉第三十六代、楚思甲第三代高僧时,永中派的九时骑、四门五库、五明学已经兴盛,教义和规矩也很健全。遵守米沙戒律的僧侣,僧侣,学会了秘法,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胜利,涌现出一个又一个。特别是名为“朱仝琴波”的印经室,在全师管辖范围内小有名气。这是当时该地区唯一可以从事印刷的机构。它拥有数万个各种佛像和神灵的印版,以及一套完整的藏传佛教经典“甘珠尔”印版,充分展示了昌都寺在当时传承经文和传播佛教的规模和能力。

昌都寺也未能幸免于文革时期那场空前的灾难,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1984年经政府批准开寺,恢复重建。如今的昌都寺,大雄宝殿巍然屹立,金碧辉煌;子午走廊似龙卧不动;大厅装饰着雕梁画栋。还好,饶弥沃,如来,色拉麦桑,色拉加木申大师都很善良,活在他们的宝座上。金银珍珠玛瑙镶嵌的喇嘛灵塔,精美绝伦,各类经典作品陈列有序,灯火通明,香客络绎不绝。成为金川县萨瓦脚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人文景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