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脉,什么是城市文脉?

什么是语境——语境的解释

所谓语境,英文就是Context这个词,愿意指文学上的“语境”。在语言学中,这个词叫做“语境”,是使用语言的情景、场景、序文。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它延伸到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在时间或空间上的关系。设计中“语境”的翻译,更多的应该理解为文化语境和文化关联。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诞生和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阶段留下的历史印记。文脉是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区分城市的重要标志。文脉是一个城市的根和魂,它在过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文脉不是一个死的标本,不是一批受保护的历史街区,更不是那些历史建筑,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它也在吸收新的东西。文脉的真正载体是生活,所有的历史遗迹都只是它的储存场所,所以只要生活在延续,文脉是可以传播的。但只有充分理解、利用、转化、传承,语境才能实现其最大价值。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多数城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首都北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首都建成了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大型纪念性建筑。这些建筑对古都风貌影响不大,但也为古老的北京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1967的拆城墙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认为是破坏历史。此后30年的旧城改造一直比较克制,几乎没有大规模拆迁。

1997年,王府井改造工程开工。这是一次标志性的旧城改造,不仅因为王府井位于北京的核心区域,更因为这是一次有商业利益参与的旧城改造。此后,在商业利益的推动下,北京各地纷纷拆迁重建,一片片胡同被蚕食。1999的平安大街工程,拆除了几十处重要文物。平安大道建成后,就像在老城的肚皮上开了一个大洞,是一条陌生的街道。从2002年开始,北京进行了史无前例的旧城拆迁。拆迁如此迅速,以至于反对声还未响起,一大片胡同已是一片废墟。甚至有人辛酸地问:“为什么不一起拆故宫?!"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在世界范围内都不是罕见现象,也不是中国独有。在工业革命期间,欧洲的大多数城市都拆除了大片老城区。比如巴黎,从17世纪开始就被法国政府改造了。起初,为了促进商业发展,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基本奠定了现代巴黎的扩张基础,市中心的大道初步形成。拿破仑时期,开始大规模建造五层住宅公寓,它们与卢浮宫和皇家花园形成了对应关系,皇家花园至今仍是巴黎最具特色的建筑群。建立以大凯旋门-协和广场-小凯旋门为中轴线的市中心,并以此轴线作为巴黎的发展中心。拿破仑还修建了许多以纪念碑为中心的城市广场,使得巴黎有了一系列街区中心。

在1853至1868年期间,拿破仑三世对巴黎市中心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和重建,建立了一条十字形大道和一条贯穿全城的内外环路,拆除了大量蜿蜒狭窄的街道,修建了一系列纪念性建筑。至此,拥有大量弯曲狭窄街道和有机街区的旧巴黎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道几何分割的现代巴黎。如果单纯从旧城保护的角度来看,巴黎的老城区已经焕然一新,但没有人能否认现代巴黎的魅力。所谓的文脉并没有随着老城消失,而是被继承和发扬。

或许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巴黎的旧城改造并不局限于保护一两个历史街区,而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街区。这种更新不是割裂式的飞跃,而是在继承旧街区精神的基础上,满足城市发展对新功能的需求。与城市文化的发展相对应,纪念性建筑的建立是街区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精神得到强调,文脉变得丰富。

从巴黎的例子可以看出,保护历史街区不一定要保护文化文脉,但如何传承和发扬城市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但对于中国很多城市来说,老城区被破坏了,新城区却乱了,一点精神都没有,更谈不上传承。以北京为例。墙拆了以后,老北京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到现在,胡同已经被分割成了几个街区,失去了街区的整体性。而且胡同里的生活变了,胡同里最鲜活的内容都被拿走了。然而,新建筑完全放弃了对传统建筑精神的继承,大量是对西方各种现代建筑流派的模仿。也许这些模仿中会出现一些精神,但一定与旧中国传统无关,城市文脉已经完全断绝。

无论是保存还是更新,对城市的了解和对文脉的把握才是根本。英国人帕特里克·盖迪斯主持了爱丁堡和都柏林的旧城改造,使爱丁堡和都柏林成为世界旧城保护和改造的最佳典范。帕特里克坚持在规划前掌握改造后城市的细节,包括对城市的地质、地理、人文、经济、历史、文物等进行详细的调查。,作为重建的基础。

Patrick 1914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他说:“我们不应该匆忙开始,也不应该同时推进太多的项目。保持畅通的沟通和联系是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应该充分理解和考虑城市的审美本质,把自己注入到城市的精神生活中。要了解城市的历史本质和生命形式的演变,就必须了解它的特征、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国的城市保护和改造总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或许症结在于前期调查没有得到重视。无论是保护还是改造,都不知道从何入手,或者盲目行动,但往往事与愿违。

城市文脉的保护不能局限于一个城市,还需要大系统的支持,城市不能成为文脉的孤岛。对中国而言,在村镇层面建立文化文脉保护体系将有效支持城市文化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也就是说,城市文脉应该纳入市、镇、村三级文脉保护体系。根据城市、城镇和乡村的不同特点,它们承担着不同的文化文脉保护任务。

对于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保护老城区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中国的大城市几乎没有完整的老城区,要注重传承文脉,改造老城,建设新城。对于小城市和集镇,要完整保护传统街区,重点保证传统街区生活方式的合理延续。对于一个村落来说,与自然的和谐是其最大的价值,所以需要保护的不仅仅是村落本身,还有周边的环境。

完整的传统小城镇和村庄不仅可以保留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还可以为大城市继承和发扬文脉提供很好的借鉴和滋养。

传统的不一定落后,本土的也不一定注定被淘汰。他们很可能有密码,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破解它们,利用它们,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城市形态和现代生活方式,是保护和发展文脉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