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历史上第一高官有多少财产?
诸葛亮传奇人生的跌宕起伏在中国家喻户晓。其中罗贯中小说的情节受水银的影响,有些是粉饰和夸张的。但毫无疑问,诸葛亮的节操古今少有。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平民”家庭。远在汉武帝时期,他的祖先诸葛丰就是一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背景深厚,甚至被罢官的清官。诸葛亮家族兴盛于三国两晋。期间虽战乱不断,但诸葛亮的子女从不涉泥淖,从不认同流行习俗,故称人才。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所有隶属于诸葛家族的“公务员”,都有着鲜明的品牌和共性:“忠诚、清廉、审慎、敬业”。
他是诸葛家族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实力弱小的刘备能“三分天下”,是因为他的贡献。自从刘备作为孤儿在白帝城被托付后,面对资质远不如父亲的刘阿斗,诸葛亮没有抛弃,也没有放弃。“取一国之政,则为庶民之王,惟忠于国家。”面对一个资质一般,连自己都离不开的领导,他能表现出内心的极大尊重。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屑,却一直严格克制自己的言行。他对扶不上墙的已故盟友刘禅给予了充分的帮助和礼遇,并一直保持着诸葛家族的优良传统:忠诚、谦逊、有礼。面对孱弱的刘阿斗,完全有能力创造“烛斧之声,千古之谜”的诸葛亮也想不到。就连宿敌司马懿也称赞他:“我一生谨小慎微,从不冒险。”在他的后期,他努力工作,知道自己做不到,并尽力保护和祝福沉迷于享乐的刘禅。不仅如此,还有君臣合一。“天下无疑,人间无谣。”只有众志成城,不受约束,才能全力从事外交事务。诸葛亮使出浑身解数,使蜀国这个相对弱小的国家处于安全的角落里,在魏武之间苟延残喘了42年。最后虽然没有出师不利,但还是尽力让后人为英雄落泪,获得了“未死之名”。
诸葛著名的“文臣”有诸葛瑾、诸葛瞻、诸葛诞。其弟诸葛瑾,字亮,豫州将军兼牧羊人。诸葛瑾以思想开放、直言不讳和严格自律而闻名。所以他在政治上几乎没有树敌,得到了吴主孙权的宠爱,最后名垂青史。“审慎”二字似乎已经融入了诸葛家族后代的血液。谦虚不是什么都不做,随波逐流,只想做个什么都没做过的太平官。但温柔,什么都敢做,在温柔谦逊的外表下坚守底线,坚持原则,贡献大业。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重于五丈原。死前,他给蜀汉已故的刘金标·陈写了一封遗书。内容其实是一份详细的个人财产申报:“我家在成都有800棵桑树,田地15公顷。我的孩子衣食无忧,有自己的余粮。”至于外派,我别无选择,只能送,衣食无忧,向官员学习,不要区别对待我的生活,取长尺寸。我死了,里面钱不够,外面赢钱负陛下。“诸葛亮死后,人们发现一切都如他所说,没有一句空话。就算能掐会算,善于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诸葛亮,可能做梦也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称他为古今“官员财产公示第一人”。这种光明磊落、道德清廉的行为,是古代“文官”财产的首次申报和公示。
诸葛亮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家庭子女的控制和教育也非常严格,甚至有点不讲道理,值得后人学习和效仿。据史书记载,“丞相之妾无衣”。在当时,纳妾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丞相的妃子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其尴尬程度甚至比一个老百姓还要糟糕,足以让人唏嘘、惊讶、哀叹。而且从诸葛亮公布的财产清单来看,桑树800棵,薄田15公顷,除了官俸没有灰色收入。一个听命于总理的“高级公务员”的收入甚至还不如一个私人富豪。
诸葛孔明是个聪明人,但他一生都非常谨慎。他是个真正的君子,手脚干净,不会让人觉得遗憾。
诸葛亮有句名言,“静以修身,俭以修身。不静无智慧,不静无距离。”这不仅是他自我激励的座右铭,也是他对后代的殷切希望。据说,诸葛家族的子弟从小就熟悉他写的《诫书》,而这种冷酷、天真、奢靡、节俭的性格,在诸葛亮死后深深地扎根、萌发在苗子孙的脑海中,伴随了他们一生。
古往今来人才难得,智慧自有利弊。南说:有才之所以叫帅,是因为他必须有信、有义、有德、有才、有悟性。人群中的贵人,一定是善良、睿智、值得信赖、诚实的人。按照这个标准,诸葛亮无疑是人中的龙凤,但像他这样遵纪守法、独立自主、淡然处之的智者却少之又少。指望所有官员都像他一样,似乎不现实。建设德才兼备、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官员,远比建立监督约束、抑恶扬善的良性机制更可行。
“当模特”才是真正的名人,千百年来和你平起平坐。
古代没有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官员财产状况一般不受朝廷控制。除非官员被洗劫一空,或者尸体死后家人无法安葬,否则朝廷只能知道哪些官员腐败,哪些官员贫穷。所以史书中记载了小沈阳等极端贪官的财产,其他官员的财产却很少记载。
几位首相的财产清单
诸葛亮、魏徵、司马光的财产状况可以在相关史书中找到。简单介绍如下:
蜀汉宰相诸葛亮有15公顷农田,比较贫瘠。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在给先主刘禅的奏折中申报其家产:“年初先主曰:‘成都桑树八百株,瘠地十五顷,其子衣食足矣。至于合同,我没办法,只能送了,带着,李尔。
唐朝宰相魏徵留下的财产很值钱。据《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魏徵的房子到他孙子手里时,价值已增至600万英镑。孙子想用钱卖掉爷爷留下的房子。一位名叫李士道的官员自掏腰包支付了600万英镑,计划为凯文·Z的孙子赎回房产。白居易得知此事后,向唐宪宗进言:魏徵的后代不能保留他们在魏徵的财产。陛下要好好照顾这位圣贤的后代,为他们赎房。这种好事应该是朝廷做的,而不是李世道本人。他的所作所为是“占尽美色”。白居易的意见被唐宪宗采纳了。
魏徵的房地产来源是合法的。虽然魏徵身居高位,担任总理,但他的住房条件非常差。直到晚年,他快死的时候,他家还没有正殿。唐太宗命有关部门从建宫用的材料中找出一些小料,为郑维家修建正殿。建一个主厅只用了五天时间。直到魏徵去世前几天,他才拥有了主厅。魏徵的房子,正厅最值钱的部分相当于“福利房”,是朝廷为他修建的。
北宋宰相司马光在洛阳拥有三公顷土地和房产。三公顷的土地对一个首相来说是罕见的。唐朝有个叫杨的官员。上任前,他的目标是拥有10公顷农田和10奴隶。三公顷土地,连个小伙子都没有。据宋代《司马光传》中记载,司马光死后,家里没钱,连丧葬费都交不到家里。“妻子卖地安葬,厌衣厌食。”司马光的妻子在埋葬他之前卖掉了土地。作为前首相的妻子,她过着艰苦的生活,吃劣质的食物,穿劣质的衣服,直到去世。至于司马光在洛阳有多少房子,洛阳市民都知道。原来北宋洛阳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春天高官的私家园林都对外开放。传统上,游客会自动为“茶”支付或多或少的费用。“茶水费”相当于门票收入。一个春天,总量相当可观。仆人每次把这笔收入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总是让仆人留下来自己用。事实上,开放私家园林起到了公示官员财产的作用。这不是法院下令,而是社会风气使然。
诸葛亮为什么敢主动如实申报家庭财产?
在上述三位宰相中,诸葛亮是唯一主动向朝廷申报家庭财产的。根据我接触的史料。又看了一遍晋代陈寿写的《三国志》。除了诸葛亮,我没有发现魏蜀吴有官员申请家产的。我不敢断言诸葛亮主动申报财产在中国古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但退一步说也是极其罕见的。
诸葛亮为什么敢主动申报财产?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他不是很有钱。从他家里没有剩余财富来看,他可能连“中产”都算不上。公开他的家庭财产,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二是其财产来源合法,经得起质疑和调查。举个例子,现代男人如果老实,没有小三或情妇,就不怕把通讯录和短信的内容透露给老婆,因为他没做过什么丢人的事,心里也没鬼。
15公顷,一个总理多少钱?举当代的例子。魏国大将满宠,晚年封为邱,一次赐地五十顷,迎客五百,合二十万。吴国将军蒋钦奉命与关羽作战,但不幸在行军途中牺牲了。为了表彰他,安慰妻儿,孙权在芜湖给了妻儿200顷田亩,200户人家。公元280年,吴国的统治者孙皓投降了金朝,来到了洛阳。晋武帝给了他30公顷农田。每年收5000蹄,50万元,500帛,500斤棉花。相比之下,Zh
上面提到的诸葛亮给已故皇帝刘禅的信,明确了他和他的家人的收入来源。一共两块:15公顷田地和800棵桑树的收入;总理职位的收入。前者的收入供家庭成员使用,可以自给自足有余。后一笔收入被诸葛亮自己用来解决“温饱”问题。除了这两项收入,诸葛亮没有其他收入。他所说的“没有其他安排”是指没有其他“安排”或“招募”,即他没有指示或暗示别人给他送钱或东西,也没有要求政府报销他的额外费用。他所说的“不区别对待生活,量力而行”,是指不从事其他家族企业,包括商业活动,不依靠商业活动增加个人和家庭收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收入是有道理的。他死后法院才知道,他生前立了一份奏章申报财产:“里面钱不多,外面有钱。”诸葛亮真的是对自律和节俭漠不关心。他既没有灰色收入,也没有黑色收入。他的心是敞开的,他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司马光和魏徵的财产并不太多,来源也很清楚。都是有着光明的心,无私的心,坦诚的心的官员。就拿司马光来说吧。他的信条是对别人什么都不说。说,“我对自己说:我从来没有高人一等,但我这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不能告诉别人的事。”与人交谈时,他总是直言不讳,没有什么可隐瞒的。他一辈子都是这样。司马光和魏徵为什么不像诸葛亮一样主动申报财产?显然不是因为不敢把财产拿到太阳底下。他们自律严格,不贪财,心情不好。他们除了官员工资,没有任何非法收入,显然不必害怕公开家庭财产。
像司马光、魏征哲这样的无辜官员,对朝廷没什么好隐瞒的。可能是因为法院没有建立官员申报财产的制度,所以不会第一个吃螃蟹。需要注意的是,在封建时代,申报财产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会反感的。
为什么申报财产在封建时代不能推广?
诸葛亮申报财产后,外界的反应似乎很冷淡。一方面,诸葛亮这样的好榜样在蜀汉朝廷得不到提拔,另一方面,官员申报财产也没有效仿诸葛亮。
郭友志,费_,董云等。都是宋代司马光传中诸葛亮极力推崇和推荐的,却没有一个人标榜诸葛亮,申报家产。再比如蜀汉的大将、后期的顶梁柱姜维。他诚实节俭。《文选》引用郑的话说:“姜伯约在群臣的右边,他的房子有缺点。他没钱,也没有侧房的小妾。他喜欢在后院听无声的音乐。他带来了衣服、车马和适度的饮食,不奢侈。政府支付的费用很容易被消耗掉。姜维可以说是继诸葛亮之后蜀汉又一个节俭的官员,但他没有像诸葛亮那样申报财产。
诸葛亮典型的申报财产不仅在三国时期无法推广,在其他朝代也是如此。在封建时代,对官员实行财产申报制度是不可能的,因为要克服的障碍太多了。历代最高统治者不敢也拒绝轻易尝试。
在封建社会,朝廷和政府中的皇亲国戚、权臣、贪官数量不多,却攫取了整个国家的大部分财富。有些人富如敌国。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绝对不会赞成财产申报制度。他们是财产申报的最大障碍。
这里有两个例子。
东汉末年的妃子、将军季梁,据《前师》记载,被三皇后、二将军、七人封爵。“他在位20多年,穷极而富。内外骄横,不敢违抗命令。天子自重,不能有亲属。”
季梁倒台后,3000多万元没收的拍卖财产被上缴国库。有了这一大笔收入,朝廷立刻改善了财政状况,宣布在世界范围内减税一半。当季梁在舞台上时,天空被火焰照亮了,所有的官员都害怕他,甚至皇帝也被提升了。你说的不是这么一个关系到家族和国家的实权官员,你让他申报财产?他不仅不会申报财产,还会把你翻过来。
再比如小沈阳,清朝乾隆年间的权臣,历任军务大臣、内政大臣、国务大臣。相当于明朝以前的宰相,所以叫郭襄。他是乾隆皇帝的亲家,执政二十余年,一直“备受冠朝宠爱”。朝廷没有哪个官员能像他一样受到乾隆皇帝的青睐。隆帝一死,继位的嘉庆皇帝就给他动了手术,下了一道圣旨,宣布对他的20项罪名,命令他自杀。罪名中有:“财物盗窃,楠木宅院逾越,仿宁寿宫制,装饰园林,与圆明园的彭道瑶台无异。这是十三岁的大罪。冀州的墓葬都配有游乐厅和地道,居民称之为“何乐而不为”,这是第十四大罪。藏品有200多颗珍珠,比大内的多好几倍,大珍珠比皇冠还大,这是十五的大罪。顶上有几十颗宝石,无数大宝石胜过大内。这是大罪。藏银衣服数千万件,17大罪状。墙内黄金二万六千余两,私库黄金六千余两,地窖埋银三百余万两,是十八大罪。通州、冀州典当行、钱坫资本十万元以上,与民争利,犯下19大罪状。家奴刘权,家产二十余万,大珍珠镯子,大罪。”小沈阳当政时如何申报财产?作为小沈阳的亲家,爱小沈阳的乾隆皇帝,怎么会要求小沈阳申报财产呢?如果先杀了龙帝,当代人和后代人可能都不知道他是个大贪官。
明君唐太宗并没有把财产申报作为预防、遏制和纠正官员腐败的手段。他处理官员腐败的方法是事前教育,事后惩罚。其中,事前教育就是劝说官员不要贪财,不要因小失大。他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我说贪官其实不懂爱财。五品以上的官员,丰厚的薪水,一年的收入,相当可观。“如果老百姓行贿的钱,可是好几万,一旦暴露,卢的官阶就会被砍掉。这是心疼财产吗?得小失大者也。”官员要知道,贪污受贿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不值得。唐太宗知道有些官员受贿数万,非法所得巨大,但他就是不拿起申报财产这个杀手锏。是他没想到这个杀手锏,还是想到了就不敢用?
毕竟唐太宗是封建时代的君主,他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人。反腐制度建设不能苛责他。这样看来,诸葛亮主动申报财产是“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