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马共同申报“王松舰”成功。你知道它的历史吗?
近日,中马共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送王船》成功。到目前为止,中国拥有42个非物质文化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居世界首位。在本次申报之前,御艇已分别被列入中马两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中马两国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
随着下西洋和海上贸易的发展,公元15世纪至17世纪,派遣王船的活动逐渐从闽南传到马来西亚。为配合福建人申遗,自今年6月165438+10月起,厦门各地民众广泛举办送王船活动,重现当年活动的真实场景,并通过云直播将活动盛况传播到世界各地。
送王船活动是在东北季风初,闽南的寺庙或祠堂举行,每三四年举行一次。闽南沿海的人们称这种海洋生物为“王业”。当送王船仪式开幕时,海边的人们会聚集在海边点亮灯光,欢迎王业的到来。还会点亮灯来召唤死者,也就是在海难中死去的人。他们先把王业请到祠堂进行祭祀,这一过程会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月,然后通过隆重的仪式把他送回去,以保证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消除灾害。
当地人应该把这个活动叫做做好事,这反映了沿海人民冒着生命危险下海的历史记忆,也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送王船活动在历史上持续了数百年,体现了人与海洋的永续联系,也构成了中华文化互动和谐存在的生动反映,是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西亚有65,438+04座寺庙和7个社区参与了这项申请。申遗成功后,厦门还将建立六个本土学习中心来保护这一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