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摘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本文中,解释历史知识的行为被定义为能够解释、转换和推断历史知识。还通过引用史料、讨论问题、多角度认识问题,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关键词]历史知识;理解;路径【中图法分类号】G633.51【文献识别码】B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感觉不准确、不完整,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所以不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表达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全面。那么,如何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呢?笔者试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迁》一课的教学为例加以说明。一、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每一位教师实施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虽然每个老师对理解的理解和标准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理解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在全新的形势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对历史学科的认识,要求我们不仅要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且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一般性、本质性、特征性的认识,把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已有的结论性理性认识变成自己的理性认识,掌握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比较关系,从而达到可以用来理解的认识。简而言之,理解是指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知识,主要表现为解释、转化和推理。换句话说,只要学生能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解释、转化和推断,就能满足理解的要求。1.解释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历史知识的含义,包括概括一个历史事件、解释一个历史概念、解释一个历史现象、引用一个历史事例等等。历史知识的解读要注意内涵的准确性和外延的完整性。如果解释“自然经济”的含义,自然经济是一种没有商品交换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它是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一种经济形式。再比如如何解释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现象。因为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和自给自足。外国经济侵略冲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业,造成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同时,由于农产品的大量出口,农民与市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自给自足的程度日益减弱。如果学生能掌握自然经济的特点来解释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表现,就说明学生了解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现象。2.转换或转化是指学生能够准确、完整地将自己的历史知识从一种特定的术语或一般的叙事语言或形式转换到另一种特定的术语或一般的叙事语言或形式。转型不是双向的,而是多向的。其实转化是另一种形式的解释。比如洋务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如何理解「现代化」这个概念?“现代化”可以转化为“资本主义”,因为现代化是指16世纪以来主要出现在西方世界的社会变革浪潮,其核心内容是资本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代替传统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新文化代替传统旧文化,资本主义新制度代替落后旧制度。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实现现代政治制度,更没有把中国带上资本主义道路,但洋务派兴办了大量的现代工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又如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如何准确理解这种现象?由于外国经济侵略,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瓦解,成为西方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在这个世界市场上,中国处于主导地位。所以中国成为世界市场也可以表述为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附庸。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3.推论或推论,并从已知的前提中得出新的结论。例如,根据给定的关于历史事物的材料,估计或预测其发展趋势;根据具体历史事件的条件,从多个角度对后果和影响进行逻辑推断。当然,推断出的发展趋势或后果必须与给定的材料或条件相符。同时,要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时代特征。比如对洋务运动结果的推断:从洋务运动的领导层来看,洋务运动的官僚都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和封建传统思想的守护者,所以他们不可能学习资本主义正义的政治经济制度,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中积极主张西化的人,表面上是大力引进西方的机器和技术,实质上是抵制西学,尤其是抵制政治经济制度,坚决捍卫中国的传统秩序和伦理道德。从洋务运动的目的来看,他们西化的目的是“自强”和“求财”。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发展军民工业,是为了应对外来威胁,镇压人民革命,却没有意识到改造中国传统社会的必要性,反而是为了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所以洋务派想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来维护落后腐朽的上层建筑,结果必然是失败的。“自强”“求富”的梦想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甲午战争的结论证明了这个推论是正确的。在历史学习中,理解能力是最重要的。如果说记忆是基础,那么理解就是核心。而“理性解决”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传承“记忆”,理解以记忆为基础,同时对记忆有负面作用。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效的记忆。引入“应用”后,历史知识的应用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没有理解的知识是无法应用的。况且转换和推理本身已经涉及到应用层面了。如果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够达到理解的程度,即能够解释、转化、推断,那么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就基本到位了。“理解”不仅是“学习”的基础,也是“思考”的基础。在历史教育中,它是所有历史学习的核心部分。必须从更高的层面来理解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科的理解能力。如果从学习的认知过程来看,“知道”不等于理解。比如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的种子,但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逐渐瓦解;“记忆”不代表理解。如果可以回答,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西方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照本宣科”不代表理解,即使课本内容也能原封不动地背下来。比如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表现为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的分离,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照本宣科”不代表理解,比如我们只知道要从正反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因为真正的“解释”需要具备以下特征:一是能解释,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这包括:口头或书面解释;并找到证据或例子。第二,能够总结概括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得出全面的结论。第三,能够用彼此相关的具体内容表达丰富的知识网络。四、能够将一个概念、原理、结论、规律和主题运用于新事物、事件和场合,并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第五,可以通过应用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和扩展。二、促进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知识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在于理解,而不在于认知和记忆,知识教育中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教育过程中学生行为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因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理性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呢?1.教师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实现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历史学科有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即不存在所谓的终极真理。随着新史料的出现或新历史观的提出,我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也会随之改变。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提醒我们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比如这节课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就是不断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著名学者胡绳等人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在不同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中考察洋务运动。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勾结,目的是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妥协投降,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洋务运动路线是反动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近代历史观成为当今历史研究的重要标准,虽然对洋务运动的研究和评价仍有不同看法,但都基本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催生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因此,新的历史观和对洋务运动的新评价,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洋务运动。只有通过广泛阅读,才能了解历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不断更新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因为只有实现了教师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学生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2.注重史料的引用,真实地向学生展示历史的本来面貌。就历史本身而言,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重复的。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达成对历史的理解,从而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即通过讨论带历史的行为,尽可能还原历史的记载,还原历史的原貌,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那么如何向学生再现历史的原貌呢?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在课堂上呈现真实、丰富、生动的史料;将被占有的材料置于特定的历史场景中,重建史料与“历史原貌”的联系例如,为了说明自然经济的特点,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学生通过分析图片内容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又如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现象。我给学生提供以下材料:“今天,外国人来厦门打开市场了。6?7?6?7还运洋布、洋棉,其含量在夏口、宋埠、太埠有所积累,大部分减少。" . "洋布、洋纱、洋袜子、洋毛巾进入中国,而针线活却失业了。洋铁、洋针、洋钉都进了中国,但大部分贸易商无所事事。?6?7?6?7中国人的生计全部被夺走!”“1844年,茶叶出口量达到53万吨,超过战前最大出口量13万吨,此后出口量持续上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材料的内容,教师可以认识到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是“洋布、洋纱、洋袜、洋巾”等外国商品的输入和对中国茶叶等农产品的掠夺。这种解体表现为传统手工业的破坏和农产品的日益商业化。通过直观的原始材料解读,让学生准确理解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通过现象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3.强化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认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没有“问题”。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问题”是否解决是衡量学生对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表现。从教学论的角度看,“问题”的解决也是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多元智能理论也以如何思考和如何解决问题为标志。那么,如何开展以“提问”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呢?学生发现和产生问题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建构知识、运用已知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史料自己发现问题,或者教师根据材料提问,明确要探究的对象。其次,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和碰撞。最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和总结,解决问题,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理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一个新台阶。比如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表现,都是学生很难理解的问题。我从回顾自然经济的特点入手,在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图片《男耕女织是中国自然经济的生动写照》和有关自然经济解体的史料后,学生产生了以下问题:图片反映了自然经济的什么特点?“我的村子?6?7?6?「无纱可纺」、「宽松太布市,剪一大半」是什么原因?茶叶大规模出口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个时候农民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发言后,老师会逐一解决问题。”“纺无纱”是指洋货的进口造成“纺”与“织”的分离;布市,减少”也说明了“织”和“农”的分离,使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遭到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这是自然经济解体的第一步。材料中茶叶的大量出口,说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自给自足程度减弱,这是其解体的第二步,即个体农业从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通过讨论和整理问题,学生可以理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表4。用多元历史观鼓励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有史家把追求历史的真相比作寻找庐山真面目,认为这个过程可能是一个“山侧为峰,远近不同”的过程。这里揭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之谜,即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同一个历史事实,可以得出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讨论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实现对历史的多元理解,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比如我在评价近代“通商口岸”的建立对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角度去理解: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列强通过通商口岸向中国输入廉价工业品,掠夺原材料,建立工厂企业,经济上侵略中国,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从现代化历史的角度看,通商口岸的建立有利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有利于中国最早的工人阶级的产生,有利于中国艰难的现代化进程。以洋务运动的影响为例,从文明史的角度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采用机器生产。首先,它建立了一些现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可见,洋务运动是中华文明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节点。从社会史的角度看,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改变了近代中国人的生活。从全球历史来看,洋务运动顺应了工业文明的世界潮流,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发展潮流。如果能提供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探索交流,可以加深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以及对19世纪下半叶中国历史发展特点的认识。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多元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认识和理解历史事件,从而达到对历史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单一方法可以实现的,而是渗透在我们教学的全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条件,灵活综合地运用各种方法,并给予准确的讲解和精妙的指导,促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