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历史

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一种戏曲。

在每个省,热门地区总是不一样的,用地方名来区分。

比如粤北的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

这种剧种,尤其是在江西更为常见,剧种繁多。

如江西采茶戏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宁都采茶戏等。

虽然这些剧种有各种各样的名称,但它们形成于清朝中期至清朝末期。

起源

江西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新丰、安源一带,与茶叶生产有关。

明代赣南、赣东、赣北茶区,谷雨时节,劳动妇女上山采茶,边唱山歌,激发劳动热情。这首流传于茶区的民歌被称为“采茶歌”。

从民间采茶歌、采茶灯唱戏发展而来,后成为有人物、有故事线的民间戏剧。因为它一般只有两个表演,一个丑,或者三个表演,所以也叫“三角班”。

赣南采茶戏形成后,几经向外发展,并与当地方言、曲调融合,形成赣东、赣西、赣南、赣北、赣中五大流派,各有不同的地方口音。

江西采茶戏的总体特点是:表演欢快,诙谐幽默,载歌载舞,喜剧性强,乡土气息浓郁,深受群众欢迎。

从唱采茶歌到发展采茶戏有几个阶段。

采茶歌最早只唱小调,每句话只有四句歌词,如“采茶春日长,路边全是白茶花;大姐回家向二姐报告,头茶不如晚茶香。

“这首小曲活泼委婉。

采茶歌经过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茶小曲形成了“采茶歌合唱”,称为“十二月采茶歌”。

比如“正月采茶是过年,姐妹俩都进了茶园,租了12亩茶园。

亲自付钱买这本书。

二月采茶。

"后来,《十二月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进入元宵花灯行列,成为"采茶灯"。《采茶灯》的主要唱腔有[茶黄调]、[采茶歌]、[观茶调]、[报茶名]。

由八、十二个打扮成采茶人的姑娘组成,两个年轻的长辈为组长,手捧花篮,唱着《十二月采茶》。

这种“采茶灯”形式简单,纯粹是歌舞的集体表演,却向采茶戏迈进了一步。

明代,江西南部安远县九龙山茶区的茶农,为了接待粤商茶客,常常以采茶灯的形式即兴表演采茶节目。

也就是说,《采茶灯》里的八个(或十二个)采茶姑娘中,有两个是大姐和二姐,剩下一个组长当小丑,恰好是两旦一丑的“三角班”。

两姐妹在山上表演采茶,捧着茶筐,载歌载舞,唱《十二月采茶歌》(每人轮流唱六个月);手持纸扇打扮成小丑穿插笑话。

这是原创节目《姐妹采茶》。

后来又增加了开茶山、炒茶、送弟弟卖茶、奉茶等细节。小丑伪装成干哥卖茶,改名送我哥卖茶。

这种采茶灯(又称“茶篮灯”)的表演,就是采茶戏的原型。

赣南的“茶篮灯”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也有表演其他劳动生活的小戏,如“种麦”、“挖笋”、“修鞋”、“挑螺”、“卖花线”、“磨豆腐”等。因为用采茶调唱歌,没有管弦乐伴奏。

采茶戏是由民歌、舞蹈、花灯发展而来的地方戏,剧目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音乐唱腔充满民歌气息,因此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