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在古代指的是什么地区?
历史上,江南这个词一直是一个宽泛而不明确的词。
江南含义的历史变迁
在《二十四史》中,关于“江南”最早的记载是《五帝实录》:“简瑶即位于舜六十年....建帝三十九年,南巡就职,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邑,是为零陵。”这里的“江南”含义太模糊了。
到了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才稍微明确,主要是指今天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湖北南部和湖南的全部。
一个清晰的江南概念,应该是从唐代开始的。贞观元年(627年),天下分十路,江南路完全在江南,从湘西以东到海边,是秦汉以来最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显然,这条江南路的范围太广了。开元二十一年(733),朝廷将江南路细分为东西江南路和黔中路三部分。“江南”一词在唐代的用法往往超出了长江以南。
自元代以来,“江南”一词也一直用于官方地理记录中的行政区划。比如清代所谓的“江南”,主要是指今天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两省。但经济意义上的“江南”,越来越明确地指的是传统的浙西地区,吴或三吴。当然,明清人用“江南”这个词还是相当随便的。在他们心目中,只要和这些地方有关联,都可以称之为“江南”,不会讲究什么界限。
即使在今天,学术界对江南的定义也常常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