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金融在开放经济中的相对有效性?

财政赤字的政治经济学分析。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对财政赤字持否定态度[2]。从整个财政赤字理论的发展史来看,最具革命性的是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3],主张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这个简单的等式很好地描述了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预算赤字增加导致国民储蓄减少,效果如何。直到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这一观点主导了整个经济学领域。虽然在6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赤字财政理论由于经济滞胀,从60年代+0970年代开始逐渐退出主流经济理论的地位,主要有三种观点[1]。供给学派主张削减政府公共支出,同时实施减税的财政政策,最终实现财政平衡。国民储蓄的减少对利率水平有影响,或者两者都有影响:第一,财政赤字理论是有益的,它综合考虑了各派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完善和扩展了盖尔和奥尔萨格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货币供给的效应。本文提出的理论分析框架的改进主要称为“挤入效应”。

第二,经济增长和利率。因此,政府支出的暂时增加或减税会立即对总需求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总需求的增加会提高民间投资的利润率,很大一部分公众要么缺乏远见,要么受到流动性约束。供给学派认为,不能只根据财政赤字的大小来评价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关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财政赤字。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各种经济学流派对财政赤字有不同的看法。Gale和Orszag建立了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国民储蓄S =私人储蓄+公共储蓄= Y-C-G,其他文献也研究了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就业或失业的影响。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的过程和路径可以围绕这个简单的方程展开。由于对这一过程和路径的理解不同,贸易平衡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对财政赤字的缺乏使得私人投资者对未来乐观并增加投资,从而诱发国内吸收和进口扩张,恶化贸易平衡(或经常账户)。如果国内吸收超过国民收入,则出现贸易逆差,否则出现贸易顺差。许多传统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如果财政赤字是通过发行国债来融资的,那么财政赤字并不一定会挤出私人投资和财政赤字的供给效应。同时,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本身就是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体现。财政赤字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有利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一直是经济学家感兴趣的问题。还有Y = C+I+G+ NX,S = I+NX,即国民储蓄等于投资和净出口之和。其中,1989)。Premchhand (1984)指出是否有影响。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有两个基本区别:一是资源可能未充分利用;二是有大量居民受到流动性约束,总消费对可支配收入的变化非常敏感,进而对汇率水平产生影响;理性预期学派认为凯恩斯学派的财政政策在短期和长期都是无效的。其代表人物之一巴罗利用生命周期假说和跨期模型,用数学方法表述李嘉图的财政赤字中性理论,其中I为私人投资,NX为净出口,认为赤字对经济发展有害。三是财政赤字中性论,认为分析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须看财政赤字发生的一些条件。由于具体条件的差异,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财政赤字的贸易平衡效应加入了传导机制②和③。如果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竞争购买资源,产生过度需求,公共投资就会排挤私人投资和消费(耶伦,汇率,通胀。凯恩斯吸收理论指出,财政赤字的增加会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其中之一就是政府是否应该平衡其预算赤字。这两种力量决定了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是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当公共资本主要投资于基础设施时,会提高私人投资的边际生产率,并与私人投资产生互补效应,即产生“挤入效应”(Aschauer,1989),但并不完美。t是税收收入,C是家庭消费。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体现在财政赤字对私人投资的影响上。财政赤字与国民储蓄的关系是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关键。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私人储蓄= y-t-c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认为,财政赤字政策不仅无效。这些人倾向于在当前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之外消费,公共储蓄= T-G;另一方面,由于私人投资回报率的提高,公共资本被挤入私人资本。作为替代,公共投资被挤出私人投资。补充了图1中的传动机构①和④。如果财政赤字增加,GDP增加,就业增加,那么要么投资减少,要么净出口减少。比如艾斯纳(1989)认为提出了一个更完善、更系统的理论框架来分析财政赤字的宏观经济效应。

萨利赫只讨论了财政赤字对相关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不同学派观点不一。一方面,主张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财政赤字有利于一国经济发展。财政赤字不存在挤出效应,但存在挤入效应。

盖尔和奥斯泽格认为。

本文基于Saleh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和Gale和Orszag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有害或无关。虽然财政赤字提高利率,缺乏逻辑体系和理论分析框架,但财政赤字可能刺激储蓄和投资。财政赤字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有利的;宏观经济影响;传动机关

财政赤字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对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

盖尔和奥尔萨格分析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框架和萨利赫关于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文献综述都指出,如果一开始没有充分利用经济中的资源,国民收入就会增加,这就导致了著名的“凯恩斯乘数效应”。因为财政赤字刺激消费和国民收入,储蓄和资本积累并不随着财政赤字的增加而减少。这样,私人消费和储蓄;二是财政赤字、贸易平衡(或经常账户)有害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传导机制①总结了传统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思想。在凯恩斯主义者看来。投资和净出口减少的总和正好等于国民储蓄的减少。净出口的减少意味着贸易逆差的增加,理论分析框架的解释

可持续性是财政赤字政策有效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前提,G是政府支出。其中,y是GDP,这也是一个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综上所述,它导致任何利率水平下的投资增加。所以基本上取决于学者对某一理论的选择或偏好。

第一,财政赤字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最持久的宏观经济辩论围绕着联邦政府的财政。在宏观经济政策的五个有争议的问题中,适当控制的财政赤字对经济有着有利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财政赤字和经济周期,为了提高国债的吸引力,国债利率会上升,从而阻碍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因此,这种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会产生挤出效应。

传导机制②总结了李嘉图等价定理的理论思想。根据李嘉图等价定理,财政赤字增加导致的私人储蓄增加恰好等于政府储蓄减少(即财政赤字增加),国民储蓄总量不变[6]。其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正好等于财政赤字增加→无资本流入→不变→GDP →利率不变→汇率不变→贸易差额(或经常账户)不变。因此,财政赤字的增加对经济没有影响。

传导机制③总结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的理论思想。由于S = I+NFI,δ s = δ I+δ NFI。其中,NFI是净外资。如果国民储蓄下降,或国内投资下降,或净外国投资下降,或两者的不同组合。这些投资额的变化会导致价格(利率、汇率)的不同变化,从而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如果私人储蓄的增加少于公共储蓄的减少,国民储蓄就会下降,需要进一步调整,使国民储蓄再次与国内投资和净外国投资之和保持平衡。如果私人储蓄的增加不能完全抵消公共储蓄的下降,且外资流入具有无限弹性,则数量调整完全取决于资本流入(δ S = δ NFI)。此时净外资减少,内资存量不变(δδI = 0)。由于国内资本存量不变,国内产出(GDP)也不变。然而,由于增加的外债(资本流入)需要偿还,未来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将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资本流入的无限弹性,利率水平不会发生变化。本币投资需求增加,所以本币升值。本币升值吸引外资流入,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平衡(或经常账户)恶化。虽然利率水平不变,但更多的财政赤字仍会降低未来的GNP。

这种情况被称为小开放经济观或完全资本流动观。其传导机制为:财政赤字增加→私人储蓄增加小于财政赤字增加→国民储蓄和未来GNP减少→资本流入增加等于国民储蓄减少(资本完全流动)→GDP不变→利率上升或不变→本币升值→贸易平衡(或经常账户)恶化。因此,财政赤字的增加对经济是有害的。另一种可能性是,国际资本的供给并不是无限弹性的。此时相关的价格(利率、汇率)和数量的调整与小国开放经济的情况不同,但最终的结果——未来国民收入的下降——还是一样的。在资本没有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民储蓄的下降意味着在现有利率和汇率水平下投资资金的短缺。由于制造商争夺有限的投资资金,这种不平衡带来了利率上升的压力。利率上升导致国内投资减少(挤出效应,δ I

传导机制(4)总结了不同经济学派弥补财政赤字方式不同所导致的宏观经济效应的理论思维差异。一般来说,当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通过借款(包括外债和内债)或发行货币创造铸币税收入来为其支出融资。经济学理论指出,财政赤字的货币供给效应和通货膨胀效应取决于财政赤字的融资方式以及财政赤字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影响。

在货币主义框架下,财政赤字是否引起通货膨胀取决于财政赤字的货币化程度。在金融主导的经济体系中,中央银行被迫将财政赤字货币化,导致通货膨胀。萨金特和华莱士[8]指出,如果财政赤字持续存在,政府最终将不得不增加基础货币并导致通货膨胀。如果实际利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政府债务的增长速度将超过实际收入。此时,货币当局被迫通过货币创造来为政府赤字融资。在内生货币供给理论框架下,即使中央银行足够独立,财政赤字支出也可以通过影响经济增长、利率和物价来影响货币供给。弗里德曼还认为,财政赤字会导致物价上涨和政府过度支出。

从微观上看,如果政府用公共债务融资代替税收融资,持有公共债务的消费者会认为自己的资产(财富)增加,消费支出增加,从而产生扩张效应[9],导致通货膨胀。根据凯恩斯理论,如果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预算赤字的增加会对总需求产生积极作用。总需求的扩大通过乘数效应增加国民收入,货币交易需求相应增加。中央银行将不得不适应货币需求的变化,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物价水平。萨缪尔森在其代表作《经济学》中指出,预算赤字的增加,如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来弥补,就意味着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会增加GNP,但同时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挤出投资。

巴罗[10]认为公债不是净财富;在财政支出固定的情况下,税收融资和债务融资的相对数量变化对总需求、利率和资本形成没有影响。所以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和物价水平没有影响。纵观经济学的各个流派,对现代财政赤字政策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和不同的看法,但财政赤字政策一直在跌宕起伏中不断发展,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流政策。每个学派的财政赤字理论都不能完美地解释现实,但它能以某种方式成功地解释现实。

三,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理论基础

从财经理论的发展来看,在古典经济学的金融理论体系中,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在市场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自动完成的。其思想根源在于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财政政策是无效的,政府应该奉行不干预政策或自由放任政策。

面对1929-1933的大萧条,古典经济学的宏观经济理论束手无策,凯恩斯学派应运而生。随着希克斯、汉森、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人们认为,增加总需求的赤字财政政策(辅之以扩张性货币政策)是解决伴随大规模失业的通货紧缩问题的唯一途径,并主张实施这一政策。

上世纪四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盛行,新自由主义兴起,出现了货币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他们强烈反对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认为旨在调节总需求水平的财政政策不仅不能稳定经济,反而会使经济更加不稳定。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其现代货币数量理论为基础,强调货币在影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中心地位,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凯恩斯学派的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实行单一货币政策。货币学派主张恢复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和经济调节。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国家陷入滞胀困境,凯恩斯学派经济学主张的国家利用财政政策“管理需求”的一套政策措施出现危机。此时,以卢卡斯、萨金特、华莱士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根据“理性预期”和“持续市场出清”的假设,挑战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全盘否定稳健政策的有效性,认为政府应放弃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张运用常规财政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面对各种经济学派的批评,一批被帕金称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经济学家(包括曼昆和斯蒂格利茨)坚持传统凯恩斯学派的基本信条,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学派,驳斥了需求管理政策无效的观点,并质疑“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和理性预期在使政策无效中的作用。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家不仅认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有用的,而且是有效的[11]。

一些转型国家根据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制定了改革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不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难。这似乎说明新古典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存在缺陷,但对转轨经济的理解准备不足。如果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那么通过增发国债为赤字融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就不会有扩大总需求的效果。新凯恩斯主义不同意李嘉图的等价定理,认为由此得出的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与经验事实相违背。显然,如果这个原则成立,那么财政政策,尤其是凯恩斯式的赤字财政政策,根本就是无效的。无论对于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对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研究都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Bernheim(1987)、Masson等人(1995)、Giavazzi (2000)的实证研究都否定了李嘉图等价定理[12]。一般认为,李嘉图等价定理成立的必要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比在发达国家更不可能得到满足。阿格诺尔和蒙提尔(1996)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不发达,资本市场往往高度扭曲和萧条,消费者对税收去向也非常不清楚。所以李嘉图等价定理在发展中国家很难成立。郭对中国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李嘉图等价定理在中国不成立。刘荣仓[13],[14],傅文林,沈坤荣[15],马栓友[16],许[17-18]等。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学派完全否认财政赤字政策的有效性,李嘉图等价定理认为财政赤字政策对宏观经济没有影响,这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实际情况。

从宏观调控政策的发展历程来看,在过去6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面对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或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各国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基本上都是以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及其需求管理政策理论为基础的。从欧美日等国的财政政策实践来看,虽然有学者否定,也有政治家反对,但赤字政策仍被作为最重要的逆周期政策使用,直到现在也从未被放弃,只是使用的力度和方式随着时代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

中国财政运行从平衡财政到赤字财政的边界和转折点是1978。1978之前,我国预算严格按照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进行,财政支出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基本上安排了赤字预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财政政策逐渐走到宏观调控的前台。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到90年代中前期的紧缩性财政政策,再到2000年前后的积极财政政策、2005年前后的稳健财政政策和2008年底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财政政策具有很强的相机选择性,其规模和操作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符合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的要求。我国近年来实施的财政赤字政策,也是把扩大社会总需求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控制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的有效方法,应该成为中国实施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凯恩斯主义财政赤字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为我国赤字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虽然中国的宏观经济正处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但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这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而且在中国的财政政策中,政府直接投资仍然是影响经济的最重要手段。然而,近年来,中国的宏观管理实践证实,中国的财政政策在反周期的实际操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并且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中国财政赤字政策的实践基本符合凯恩斯主义。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不是简单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相对过剩的问题,表现为结构性矛盾,供大于求和需求不足并存。因此,中国应该实行总量调整和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财政政策,而不是完全照搬凯恩斯经济学的财政赤字理论。

参考资料:

盖尔·威廉,彼得·奥斯泽格。持续预算赤字的经济效应[J ]。国税学报,2003 (9) :473。

[2]尚长风。公共财政政策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54-260。

[3]郭守杰与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10。

[4]郭宏宇。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89-93。

5萨利赫·阿里·萨勒曼。预算赤字与经济表现:一项调查。伍伦贡大学经济学,2003,工作论文系列。

[6 ] Barro R .政府债券是净财富吗?[J ]。政治经济杂志,1974,82:1095-1117。

[7]Elmendorf D . W .,Jeffery B L .预算盈余时代的社会保障改革和国民储蓄[J ].布鲁金斯经济活动论文,2000 (2) :1 - 7。

[8 ]萨金特·TJ,华莱士·n .一些令人不快的货币主义算术[J ].《明尼阿波利斯美联储银行季度评论》,1981(3):1-17。

[9 ]帕廷金d .货币、利息和价格:货币和价值理论的整合[M].纽约:哈珀街,1965 :58 - 61。

[10 ]巴罗r宏观经济学[M]。3d版。纽约:约翰威利父子公司,1990 :78 - 95。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52。

郭。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协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22-224。

[13]刘荣仓。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论积极财政政策是否具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6 54 38+0(2):13-19,28。

赵之云。财政赤字挤出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政与贸易经济,2005 (7) :8-14。

[15]傅文林。中国公共支出的规模、结构及其增长效应[J].经济科学,2006 (1) :20-29。

[16]马栓友。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6 (4) :35-46。

许熊琪。财政赤字、金融深化与通货膨胀: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的实证检验(1978-2002) [J].管理世界,2004 (9) :24-32。

许熊琪。财政赤字与贸易失衡:来自中国经济的经验证据(1978-2003) [J].世界经济,2006 (2) :41- 50。反对财政赤字和相应的国债政策;货币学派也坚决反对赤字财政政策,使其回归主流经济学,并在1990年代以后继续为一些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指导[4]。传统凯恩斯主义财政赤字理论的传导机制在于: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支出或税收的增加→GDP的增加(乘数效应和挤入效应)→国内吸收的增加→贸易差额(或经常账户)的恶化。因此,它是有害的。公共选择学派主张抑制政府支出规模,保持财政平衡,但1980年代后出现的新凯恩斯主义进一步完善了凯恩斯学派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