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后一次抗清的机会,可惜没有珍惜。

有机会收复大明,重建干坤,却没能珍惜,后悔莫及。

北伐南京夺取天下是上天留给郑成功最好的机会,可惜他没有抓住。

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1644年,明朝在农民军的冲击下崩溃。接着,清军趁机入关,迅速占领北方,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统一天下之路。

崇祯自缢后,南方斧王朱友松在南京登基,建立南明政权。但是这个时候清朝已经把农民军掐死了,势头很猛。然后清军采取战略措施,在1645消灭了斧王政权。明朝的反攻又失败了。

斧王政权灭亡后,王堂在福州称帝,接过反清大旗。虽然领土被清军缩小到闽浙两省,但唐代闽浙王郑之龙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军力量,是东亚海域的主宰。

可惜,自始至终,郑志龙都在用商人的思维。眼看清朝如日中天,他主动投降清朝,对南明,尤其是对唐王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同样悲伤的是他的儿子郑成功。

这个热血青年最终在忠孝之间选择了委身于国家,即使南明还活着。试图说服父亲,但无济于事,于是毅然与父亲决裂,由叔父郑之宝带着郑的旧杖,继续在东南沿海抗清。

此时清军在消灭了王堂政权后,又迅速扼杀了桂王等政权,江南全境基本沦陷。

好在清朝由于游牧民族,水师长期孱弱,所以活跃在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在清朝也是无可奈何。

与清朝的无奈相比,郑成功相当积极,频频攻占清军薄弱的海防据点。

同安被占1648,小云被占1649,漳州被占1652和1654,舟山被占1655,广东揭阳、普宁、澄海、闽安被占1656。逐渐将闽浙粤海域发展成为反清根据地,此时的郑成功成为明朝遗民最大的希望。

依靠群众的强烈呼吁和沿海人民的大力支持,郑成功逐渐发展壮大。于是他踌躇满志,把目标定在攻占南京。

南京,六朝故里,明朝第二都,价值连城。而且南京的占领切断了江南与清朝北方的联系。两百年后,英军通过攻打南京,让傲慢的道光俯首称臣,媾和。而且南京地势险要,占领南京可以控制半壁江山,以此为跳板继续北上。

1658年,郑成功乘清军主力王贵之机,从舟山进攻南靖,但遭遇台风袭击,进攻计划搁浅。

1659年,郑成功再次北伐,动用大小船只3000余艘,兵马65438+万。首先攻占定海,消灭清军海军,烧船100多艘,消灭清军海军力量。然后一路联系收集前将军,穿越吴淞口、江阴、镇江等地,最后到达南京城下。

当时郑军气势汹汹,势在必行,但清军刚刚打了败仗,士气低落。南京的胜利似乎在召唤郑成功。

然而,在长达一个月的对抗后,郑成功被击败并向南撤退,失去了拯救大明的绝佳机会。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呢?

缺乏个性

郑成功非常热情,爱国,善于带兵和做生意。他是一个强有力的人物。

但是,他的家庭环境和后天经历造就了他不完美的性格。

可能当时还不明显。但成败往往取决于我们不注意的小细节:

你在遇到敌人之前低估了他。也许这就是郑成功的关键。

然而,不能责怪郑成功。当时在汉人眼里,清朝永远是野蛮的暴发户,他们的水平和汉人没法比。在汉族人看来,他们的成功也是投机取巧,并不令人担忧。

众所周知,清朝入关夺天下绝非偶然。他们的路线被仔细检查过了。包括喊着为崇祯报仇的口号,笼络吴三桂等将领,让他们迅速占领中原。

相比之下,郑成功在这方面做得很差。而且从这后期的表现来看,都是对清军充满了高度的自信和盲目的轻视。

不要听你下属的话。对于清朝之前的明朝将领,比如吴三桂等人,还是很重视的,所以这些小卒都很努力,为清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比之下,郑成功就有些不尽人意了。

首先,在占领瓜州后,他的部下张煌言提议奇兵在陆地上快速进攻南京,但郑成功坚持走水路,而且做得很慢很稳。

毕竟明朝水师基本全军覆没,水上无人能自扰。众所周知,从长江口到南京,要一路逆流而上,行军速度不能再慢了。于是,水军先锋张煌言在南京河上等了几天,郑成功才赶来。这些日子不长,但在稍纵即逝的战场上,他们的作用不可估量。事实上,近日清军加强了南京的防守,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自以为是。7月12日,郑成功超过65438+万的军队和数千艘战舰正式抵达南京。登陆后,在太平、观音、厕神、金川、中伏、宜丰、江东等地组建83营,切断交通,架设火炮,开始攻城。但是,当一切都井然有序的时候,攻城不攻,甚至攻城不亡,给了清朝一个宝贵的喘息和从容自卫的机会。他的想法是让清军投降,用自己的威望带来不流血的胜利。因此,郑成功开始满怀信心地等待。结果南京城防越来越强,自己的力量越来越薄。

心胸狭窄

这在郑成功的斗争史中经常出现。起初,李庸政权的李定国多次邀请郑成功自东向西进攻清军,但郑成功无动于衷。

归根结底,南明接连倒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斗。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天下之主,山寨被灭也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大局观的缺失,也影响到了忠诚自重的将领们。一旦反击成功,谁听谁的?

所以,郑成功只是在一旁看着李咏倒下后才姗姗来迟,不能说是大错。而且后期与施琅的对立直接导致了施琅的覆灭,削弱了自身的实力。以郑成功自己的力量,不知道要花多少力气才能拯救世界。

备战有疏漏。

第一次台风,损失了八千人。在东南沿海挣扎了这么多年,面对恶劣的天气,还是造成了如此惨重的伤亡,这似乎有点像在下水道里翻船。而且这次台风直接导致了他第一次北伐的失败。

如果说第一种突发天气情况可以理解,那么第二种对南京河水文情况的误判就不可原谅了。郑在南京求学的成功,作为北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审时度势的。但现实是,郑军被南京复杂的水文条件压得喘不过气来,战前就有人员伤亡。可以说,除了郑成功的个人因素,这些变幻莫测的水文造成的非战斗减员也成为郑军失败的一大推手。

只是水军不利于攻城。这应该是郑成功失败的最终因素。

这种活跃在海上的反清游击队是以船只为基础的,其发展自然是水战的属性。日军的头盔和刀剑在水上登陆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面对城墙厚实的南京,郑军却无言以对。郑成功推迟进攻南京,主要是因为缺乏步兵和攻城器械。靠几门缴获的红炮显然是不够的。

而且从攻城的情况来看,部队扎营的距离也不利于相互防御,这也导致了郑对南京的包围,导致后期清军反击时速战速决。

然后就是郑钧的战斗力。

长期以来,战斗力弱一直是郑成功的心病。起初,它在收到敌人的防御之前就崩溃了。后来经过整训,好了一点,但是面对新清军,郑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形见绌。

果然,在清军的长期消耗和快速反击中,郑军再次仓皇撤退。

存在战略差距

没有统一的作战概念。

毕竟,郑成功的北伐是一次军事冒险,类似于吴军进入郢。可惜这么好的想法被自己耽误了。

纵观郑成功北伐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郑成功缺乏全面的战略考虑,消灭了清军的海军,收复了许多郡县,降服了许多将领。然而,他在攻占南京时犯了许多错误。作为军事统帅,他当然明白南京的巨大价值,所以军队是有压力的。然而,当得知南京城下的芜湖上游有叛军投降时,前锋张煌言立即被派去投降,推迟了对南京的再次进攻。俗话说的好,努力了,也会累死。这样的自我消耗导致了南京战争的最终失败。

从战术的执行力来看,郑成功总是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他想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对大局没有把握。要知道,那时候的江南,人心浮动。只要郑成功的军队迅速占领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它就基本上处于应对状态。所以他的目标应该是攻占南京,巩固东南,然后准备攻占天下,这一点郑成功基本上忽略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郑成功能迅速占领南靖,尽快消除清朝在江南的影响,迎来一个诸侯王,也许江南其他地方也可以响应,在江南设立朝廷,再次对抗清朝。换句话说,在占领南京的同时,一支奇兵沿着海岸线北上,在天津或者东北登陆,给清朝带来了多线作战。也许历史是另一个故事。

不幸的是,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看着南明在暮色中一个个解体,最后化为灰烬。

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北伐的成功是实力不足的结果,但更多的是各种因素造成的。

北伐失败后,郑成功再次回到厦漳根据地,部队被严重削弱,军粮短缺问题开始凸显。为了解决军队的后勤问题,也为了有一个长期稳定的反清根据地,郑成功在台胞何彬的建议下决定避难。

1662年,穿越东台湾省海峡,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了38年的台湾省岛。收复台湾的壮举使郑成功成为世人铭记的民族英雄。

684年,清军大将施琅率军入台湾行省,台湾行省被清朝统一,从而结束了郑反清复明的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