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别称“余杭”。跟河南有什么关系?

在中国,由于各种原因,一些省会城市与省内其他城市是分离的,但它们总是以一种模棱两可的方式与其他省份联系在一起。南京可以算是众所周知的例子。它显然是江苏的省会城市,但它经常被戏称为“惠晶”。南京的内涵其实是安徽的省会城市。

无独有偶,同为长三角地区省会城市之一的杭州也有类似的情况,在坊间也有一个用来调侃的称谓,那就是“余杭”。

“豫”自然是河南的意思,所以这个称谓必然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惠晶”和“余杭”这两个称号在形式上同样将一个城市与其他省份捆绑在一起,但它们的成因并不相似。

南京之所以被称为“惠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安徽在地理上对南京形成了半包围的态势,导致南京的经济辐射范围大部分位于安徽省内。所以在省际人口流动中,安徽人也更倾向于去邻近的南京。

相比之下,“余杭”这个称谓的由来就特别多了。因为杭州和河南不相邻,相隔很远。从地理位置上看,杭州和河南似乎没有什么关系。从今天的人口流动数据来看,杭州外来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江西,河南没有排名。

但杭豫之间的深渊由来已久,“豫杭”之语非虚。

一、吴语区的“另类”

如果要问为什么有些网友更热衷于把杭州和河南联系在一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杭州老城区的吴语和周边的吴语区格格不入。

吴语是中国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其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江浙地区有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吴国和越国,它们都有自己的语言。

但由于这两个诸侯国的主要民族非常接近,文化也非常相似,所以后人习惯把这两种语言混为一谈,称之为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吴语的前身。

所以当年吴越的地理位置,大致决定了今天吴语地理分布的大致格局。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发达的长江下游地区。

▲吴语区划分

杭州南接绍兴,北接湖州、嘉兴。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杭州处于吴语区的中心。但杭州方言,尤其是其老城区的方言,与其周边地区相比,虽然仍属于吴语,但却是独特的,带有浓厚的中原官话色彩。狭义的中原是指今天的河南省。

首先,杭州话的后缀“儿”特别丰富,和吴语完全不同。比如:盖伊、盖尔、疯女人等。而周边地区的方言习惯性地用“头”和“儿子”构成词语,如:老人、孩子、甜蜜、苦难等等。

其次,杭州话的人称代词接近普通话,与吴语完全不同。杭州话的人称代词一般是“你、我、他”,上海话是“我、侬、一”,与杭州老城区相邻的余杭区是“我、二、一”。

再次,杭州方言中有很多属于普通话的词,比如物、厨房、脸盆等等。此外,在杭州方言中,几乎所有单词的发音都与口语单词相同,很少有同时读中英文的单词,所以缺乏中英文不同的读系。然而,在吴语区的其他方言中,文白异读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家、婚姻、街道、人物等。

方言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区别于其他地区的重要标志,也是地区人民维持群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吴语区杭州老城区方言的独特性,是杭州与吴语区其他城市地域文化巨大差异的反映。

第二,汴京文明对杭州影响深远。

杭州与河南之间的渊源,需要从中国历史上三次由北向南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说起。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源于西晋(两汉三国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长城众多金兵乘势而上,击溃了金军主力,建立了几个非汉政权,并迫使大量北方汉人南迁,这就是后来的“永嘉南渡”。

人口南迁持续了100多年,期间大量汉人从今天的河南、山东一带,沿着淮河北岸的支流,南迁到江浙一带,包括今天的杭州。

第二次移民始于唐代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状态,黄河流域是不断攻伐的主战场。人们再次向南迁移以逃避战争。江浙一带吸收了大量北方移民。

虽然前两次迁徙为杭州注入了新鲜血液,对其地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此期间,杭州的地域文化并没有与周边地区产生较大差异。

主要原因是在这两次移民中,北方移民最后的落脚点大多集中在淮河以南和长江以北,而渡江到浙江、江西、安徽的移民数量远不如江淮地区。

再加上当时京杭大运河还没有扩建,南段的江南运河还没有开凿,杭州还没有成为这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的终端,所以还不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地位,所以当时这些过长江的北方移民并没有把杭州作为首选。

▲自古以来,江南运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真正对杭州地域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宋代第三次人口由北向南迁移。这次迁徙的主角就是今天的河南人。

北宋时期,中原地区经济文化繁荣。据估计,北宋中期的GDP约占世界的五分之一,远高于同期的西欧。北宋时,河南处于“天下”,农业和商人发达。开封和洛阳,两个地道的河南城市,分别是北宋的都城和都城。当时河南在全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

但在1127年,北女真攻破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宋高宗·赵构率领宋朝在一片混乱中南下,几经波折,终于来到了今天的杭州。伴随着皇室的到来,出现了大量的河南移民。这些移民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数量很快就数倍于当地土著。杭州成了移民城市。

后来杭州被定为都城,杭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这群从河南迁徙而来的侨民模仿汴京故事,重现宋朝,重温北京旧梦。

它们对杭州的地域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包括方言。

这些远道而来的北方移民,无论是数量还是政治地位都占绝对优势。虽然地处吴语区的中心,但他们的居住地大多集中在今天杭州的闹市区,而在当时,他们的汴京话无疑代表着权威,是官方的工作语言。

因此,当时的汴京方言给杭州原有的吴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尤其是在那些移民聚居区,这种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此外,对杭州饮食的影响更是深远。显然,这些涌入的北方移民不能很快适应南方的饮食,于是开始进入餐饮行业。他们一方面可以吃到北方的菜,尤其是汴京风味,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外地谋生,立足。

此外,宋高宗在当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汴京人。当他刚到这里时,他有时命令他的人从杭州市场买一些美味的食物。为了使他的产品进入皇宫,当地的商贩开始模仿汴京风味食品的烹饪来迎合宋朝。

▲杭州菜馆南宋都城餐饮大观。

就这样,汴京饮食成为了当时杭州的一种时尚。但这一时期,杭州并没有完全照搬北方汴京的饮食文化,而是将其与南方的饮食文化相结合,为日后杭州餐饮业在全国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的杭州小笼包和西湖醋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两者都复制了古老的开封工艺,宋都的变迁通过美食把中原和江南维系在一起。

▲杭州的西湖醋鱼和开封的鲤鱼焗面差不多。

然而,为什么宋代的汴京文明会对杭州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南宋时,杭州从来不是真正的或官方的首都,而是皇帝出行时的非官方首都,也就是杭州的首都。而且杭州一开始连线都不是,叫“线入”,意思是天子在哪里。直到政局稳定后,杭州才被正式定为杭州的首府。

南宋的官方都城一直是汴京,这其实是一种政治宣言。这种政治宣示,既向全国人民表明了当局收复失地、归还故都的决心,也向外界表明了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在这两点上,南宋上下都是团结一致的。他们都支持收复失地,承认南宋这个中国大地上唯一的汉族政权的正统地位。

正是因为这种心态,南宋人对汴京和北宋的太平盛世有着强烈的留恋。所以,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尽力去亲近汴京,营造汴京的氛围,这一切都无形中塑造了杭州这个城市的首都。

当时广为人知的南宋著名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中华》,充满了对北宋都城繁华的回忆,而这篇笔记散文,似乎也是南宋人对汴京复杂感情的一种佐证。

此外,这些南下杭州的北方移民大多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精英,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迁移到杭州。

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杭州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南宋灭亡后,杭州在政治上再也没有过如此显赫的地位。可以说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我们可以比较绍兴和杭州。

南宋初年,刚刚渡过长江的南宋朝廷尚未在江浙一带站稳脚跟,南宋金兵大举南下,宋高宗不得不继续南逃,准备从海上乘船去温州。后来听说长江金兵北撤,这是唯一的归途。宋高宗当时定都越州,也就是今天的绍兴。

宋高宗在绍兴呆了将近两年。这一时期,成千上万的北方移民涌入绍兴。甚至在南宋正式定都杭州后,由于南宋皇陵位于绍兴,许多北方皇族、官僚、文人都迁居于此。

因此,绍兴的移民在数量和政治地位上一度超过了当地土著。但绍兴在南宋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只是作为首都不到两年。此外,当时绍兴的移民和本地土著的比例也远没有杭州这么悬殊。

由于这些原因,绍兴的地域文化与周边地区并无太大差异。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上海人几乎听不懂杭州老城区的方言,却能用绍兴话交流。

▲宋高宗肖像

南宋灭亡后,杭州因为战乱,尤其是太平天国和抗日战争时期,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后来历史上也有很多其他地区来填补杭州的人口,主要是宁波、绍兴、杭嘉湖平原等周边地区。

然而,这些移民并没有使杭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新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而且这些移民大部分都是长期陆续迁入杭州的,不像靖康时期的人口迁移,在较短的时间内大量迁入杭州,一下子在数量上完全压制了当地的土著。

总之,作坊里之所以一直流传着“豫杭”的称号,是因为汴京文明对杭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今天的故事

钱塘江巍然屹立,有弄潮,有向涛。今天的杭州是前瞻性的。借助互联网行业的时代之风,正以磅礴的气势勇立潮头。

依托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杭州正在建设数字城市大脑,从警务、交通、文旅、卫生等11大系统入手,让城市管理更加科学高效,让市民在不知不觉中轻松享受城市服务,让杭州成为未来的城市。

▲今天的杭州钱江新城

今天的杭州也是怀旧的。宋朝的历史对杭州来说无疑是一段独特的经历。杭城在保留宋代遗迹的同时,还以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的壮美风光为模板,打造了“宋城”,这一切都在无形中为杭州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做出了贡献。

传承南宋古都遗产,弘扬南宋优秀文化,不断丰富南宋精神内涵,也是* * *将杭州打造为“生活品牌之城”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那段独特的历史经历也给杭州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小“麻烦”。在杭州城市快速扩张的今天,由于杭州老城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周边地区被纳入杭州市区,对老城区的认同感不高,导致了一些有趣的“内斗”,出现了“区不认市”的现象。

▲杭州扩区后,萧山余杭在出台政策时往往被“排挤”,加上杭州与周边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内斗”。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萧山区与杭州老城区的明争暗斗。虽然萧山早已撤市,成为杭州的一部分,但有些“愤怒”的萧山人还是不说自己是杭州人。

萧山有人认为杭州人是“河南难民”,是吴虞区的“另类”。杭州城里有人认为萧山人是“农村的暴发户”。

近年来,“六二节”在杭州市区异军突起,“六二”在杭州方言中代表贬义。周边吴语地区没有类似词汇,所以引申为6月2日,杭州商家举行消费狂欢节。但由于杭州方言的特殊性,“六二”节很难被城外的人所认同。

回头看河南。近年来,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稳步担负起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打造“一带一路”的重要中转站。它正以自己的速度稳步前进。随着时代的变迁,杭州与河南的联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今天的河南已经不再是杭州外来人口最重要的输出地。

与古代不同的是,古代移居杭州的人多为逃离战乱,而今天杭州的移民多为杭州经济发展的魅力所吸引。据有关统计,近年来,杭州吸引了更多来自欠发达和封闭地区的移民,如安徽和江西。杭州的河南人口并没有太大优势。

即便如此,杭州和河南的故事还在继续。2016以来,频繁的宋代论坛,让开封与杭州并驾齐驱,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连接两地的各类全新文化旅游产品的频繁推出,有力地促进了两地旅游业的发展。

▲杭州与开封联合举办的宋代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