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历史地位

关于贝多芬:

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伦德威格凡1770-1827)

一、生活简介:

贝多芬于1970年12月出生在德国波恩。他的母亲是一个勤劳温柔的女仆,而他的父亲是一个贪婪嗜酒的歌手,所以家里很穷。父亲的严厉管教让他的童年很痛苦,只能从母亲和爷爷那里得到一点点爱。

贝多芬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他四岁开始学音乐,五岁开始学钢琴和小提琴,八岁第一次公开演出,十一岁在钢琴上即兴演奏。他初次登台,在家乡的剧院加入了乐队。十七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失业。他照顾家庭,教育两个弟弟。当他的父亲在22岁去世时,他带着德芙去了维也纳,发展他作为钢琴演奏者和作曲家的事业。在二十五岁时成为著名的钢琴演奏者。很快,作曲的名声逐渐好转,但他的听力在27岁开始下降,30岁耳朵失聪,45岁完全失聪。在此期间,他发表了他的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等。

贝多芬一生中谈过多次恋爱,但从未结婚。晚年被侄子拖累,性情变得异常,被肠胃病和黄疸折磨。最后,他于1827年3月26日在暴风雨中死于维也纳。他死后,25000多名敬仰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遗容。维也纳各级学校在他葬礼当天停课,以示对他的尊重。

贝多芬是古典音乐学派和浪漫主义学派之间的桥梁。他出身卑微,经历了许多不幸和痛苦,但他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自我充实,使他茁壮成长。他从小就被迫学习音乐。早年师从海顿和阿布鲁齐克学习理论作曲,为自己的作曲技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大师。

贝多芬一生都在与苦难的命运抗争,从未低头。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所以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很多前人不曾想象过的深情,处处充满了自信。这些作品像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整个人生的花园,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奔放的热情,非常令人钦佩。我们应该学习贝多芬不畏艰难、奋发向上的情操。

二、作品列表:

类别、作品编号和作品名称

交响曲op . 21 C大调第一交响曲

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 D

作品55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作品60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

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大调第七交响曲,作品92 A

F大调第八交响曲,作品93

Op.91战争交响曲(惠灵顿的胜利)

作品125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管弦乐作品40 G小调小提琴浪漫

大调小提琴浪漫曲

弦乐

降E大调第十二四重奏曲作品127。

小调第十五号作品132

作品133降B调(大赋格)

作品130降B调第13首。

C小调第14号作品131升

F大调第65438+16号作品

Op.33大逃亡之歌

宗教音乐作品123 D大调(庄严的弥撒)

给爱丽丝的钢琴作品Woo59

芭蕾舞作品43普罗米修斯的创造序曲

歌剧作品72费德里欧

合唱作品80合唱幻想曲

小提琴

用钢琴

奏鸣曲作品24 F大调(春)

Op.31 C小调奏鸣曲

作品47 G大调(克罗齐)

协奏曲作品15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作品56c大调六重奏协奏曲

G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Op.61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73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

序曲作品72a利奥诺拉序曲

作品62《科里奥兰序曲》

作品84埃格蒙特序曲

雅典废墟序曲

史蒂文森序曲

命名日庆祝活动的前奏

奏鸣曲

c小调钢琴奏鸣曲变奏曲op.13(悲怆)

作品27 C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月光)

作品28 D大调钢琴奏鸣曲(田园)

降E大调英雄变奏曲

op . 31no 2D小调钢琴奏鸣曲

大调钢琴奏鸣曲(瓦尔德斯坦)

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告别)

E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90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作品120迪亚贝利变奏曲

贝多芬的生活和创作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 12 16出生于莱茵河畔靠近法国边境的小城波恩。父亲是宫廷管弦乐队的高中男歌手,母亲是厨师。他的祖父是波恩宫管弦乐团的音乐总监。

贝多芬从小就表现出音乐天赋,他的父亲也早就知道儿子的音乐天赋。为了把他培养成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开始强迫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尝试作曲。但他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一直很乱,很不系统。贝多芬十一岁辍学,在家专心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由地演奏,并担任管风琴师聂飞的助手(1748-1798)。十三岁的贝多芬被波恩剧院聘为大键琴演奏家,正式成为职业音乐家。这时,他开始正式向聂飞学习音乐。聂飞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他开阔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让他熟悉了一些德国古典艺术的优秀范例,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目标的理解。贝多芬正式的学习和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飞的悉心教导和训练开始的:聂飞还带领他从65438年到0787年在维也纳教莫扎特。莫扎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预言贝多芬有一天会震撼世界。贝多芬到达维也纳后不久就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他不得不立刻赶回波恩。由于家庭的拖累,直到1792年秋天父亲去世,他才第二次来到维也纳,但莫扎特已经不在人世。贝多芬第二次来到维也纳后,很快获得了维也纳最杰出的演奏家(尤其是即兴演奏)的位置。之后先师从海顿,后师从申克、阿布利斯伯格、萨列里。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和海顿的音乐中成长,以至于当他开始写作时,他的风格与他的前辈们相似。

作为维也纳的一名自由音乐家,他的处境比莫扎特好,但却苦于个人关系。他通过在波恩与知识分子布雷宁的交往,接触到了当时许多著名的教授、作家和音乐家,并向他们学习。quot飓风运动的思潮”。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已经成熟,但在革命年代迅速发展。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进步的思想对他启发很大,奠定了他的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相信人的平等,追求正义和个人自由,痛恨封建专制的压迫。他曾说:“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专制主义对人类有用得多。“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深深打动了他,使他初步确定了当时最先进的资产阶级人生观。他曾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自由!!!人们还能比它更需要什么呢?”“我热爱自由胜过一切——即使在王位面前我也不会背叛真理!”“在艺术界,就像在所有伟大的创作中一样,自由进步是我们的目标。“这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现了这些誓言,创作了许多不朽的篇章,实现了他的“穿越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这体现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中,尤其是第九交响曲,宣示了贝多芬的理想宗旨——全人类的团结友爱。

贝多芬是最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和最重要的作品是交响音乐,其中九首交响曲是最重要的。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广阔,形象宏伟,感情深厚,对比鲜明,这使他注重对奏鸣曲式的采用和拓展。同时,由于塑造了丰富多样的形象,每部作品所使用的奏鸣曲式都各具特色。贝多芬的其他管弦乐作品包括小提琴协奏曲,五首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把小提琴和管弦乐队浪漫等。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著名作曲家虽然生活在相似的时代,但贝多芬的思想显然不属于海顿和莫扎特?quot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受辱。虽然他偶尔会被激怒,但他总是辞职。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很少能让他兴奋,他的音乐也始终与斗争绝缘。莫扎特的精神痛苦不亚于海顿。他勇于反抗,宁愿贫穷也要忍受大主教的侮辱。然而,在他的音乐中,从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背后,人们往往能感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悲伤。只有贝多芬,他不仅愤怒地反对专制的封建制度,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1782-1792)的创作多为小型钢琴曲、二重奏、歌曲等。可以说这一时期他还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在维也纳的前十年(1792-1802),他的著名作品只有《悲伤》、《月光》、《克罗齐奏鸣曲》、《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也能意识到他在努力探索到哪里为止。802年至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成为他的“英雄时代”。

合唱团由两个弥撒(c大调和D大调)组成,清唱剧《橄榄山的基督》和《第九交响曲》。

戏剧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欧》、戏剧配乐《埃格蒙特》、《斯台文之王》、《雅典废墟》和芭蕾舞剧《普罗米修斯的诞生》。

室内乐包括七重奏、钢琴与管乐五重奏、弦乐五重奏、弦乐四重奏、十六首《大赋格曲》、四首弦乐三重奏、长笛、小提琴与中国钢琴小夜曲、六首钢琴三重奏、十首单簧管、大提琴、钢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鸣曲、五首大提琴奏鸣曲与圆号奏鸣曲、三十二首非常重要的钢琴奏鸣曲。

歌曲包括声乐套曲“给远方的爱人”,女声和乐队现场“啊!不忠的人及其他声乐和钢琴曲。

贝多芬在音乐流派上基本是古典的,但他的后期明显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所以似乎应该归为浪漫主义流派。代表作品:第三、五、六、七、九交响曲(op.55、67、68、92、125)、序曲埃格蒙特(op.84)、序曲林莱奥林(op.62)、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C大调第九弦乐四重奏(op.50-3)。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上看起来相当缓慢,但实际上非常平稳。他直到三十岁才写出第一部交响曲,但是莫扎特在这个年龄已经写了大约四十部交响曲。

贝多芬从1796开始感觉听力越来越弱,但直到1801他才确信自己的耳病无药可救,才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然而,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克服了他个人的痛苦和绝望——苦难成为他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的高峰,他开始写他的乐观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精神的转折点,也标志着他的创作?quot英雄时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逗留的后期,由于欧洲正在经历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也就是梅特涅反动统治特别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出现了暂时的衰落(1813-1817)。从1818开始,在贝多芬生命的最后十年(1818-1827),他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写出了第九交响曲(合唱),尽管他的双耳已经完全失聪,健康状况明显恶化,生活痛苦不堪。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逝世。他死的时候没有亲人在身边,但是同月29日下葬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弥撒波。所有学校停课以示哀悼,两万人护送他的灵柩。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列尔·巴切(1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棺材上,我们只能对他这样的人说,他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体现了他的巨人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穿越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他的作品既气势磅礴又朴实无华,他的音乐内容丰富,容易被听众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体现了他那个时代广大人民的苦与乐。斗争和胜利,所以它在过去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甚至在现在也让人感到亲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所有的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乐可以比作一部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一部描写英雄生平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来衔接,但却揭示了主人公生活、活动、思想的方方面面,也就是主人公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人生问题,比如:主人公和他的奋斗,主人公和自然,主人公和他的内心世界,主人公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部分。

关于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莫扎特1756-1791)

莫扎特是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出生于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音乐家家庭。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表现出了出众的音乐天赋,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最重要的领域是歌剧,共22首,另一个重要的创作领域是交响乐,共45首。他的音乐创作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人的成果,而且对贝多芬等人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莫扎特可能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甚至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称他为音乐基督。有人曾说:“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手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个光明的时刻就是莫扎特。”

沃尔夫冈·莫扎特于1756年出生于萨尔茨堡。他从小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音乐天赋:3岁开始弹钢琴,6岁开始作曲,8岁写出第一部交响曲,11岁完成第一部歌剧,14岁担任指挥。可以说,莫扎特是为音乐而生的,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与音乐融为一体。

16岁时,莫扎特被任命为萨尔茨堡宫廷的管风琴师。虽然莫扎特在这期间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他受不了萨尔茨堡大主教的指手划脚和欺凌。在那里,莫扎特只是一个会弹钢琴的仆人。他曾这样向父亲描述宫廷晚宴上的同伴:两个男仆,一个管家,一个点心师傅,两个厨师,男仆坐在上座,莫扎特在厨师之上。最后,1781年,莫扎特脱离了对大主教的依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自由作曲家,来到维也纳发展。在维也纳,莫扎特靠教私人学生、举办音乐会和出版作品谋生。在此期间,莫扎特接触了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认识了海顿,从而丰富了他的音乐思想。

在维也纳,莫扎特的音乐成就令人惊叹。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音乐创作:“无论作品有多长,都是在我的脑海里完成的。我从记忆中取出我已经储存的东西。所以写在纸上的速度还是挺快的,因为一切都是完整的,它在纸上的样子和我想象的差不多。所以工作时不怕被打扰。不管发生什么,我甚至可以写作和说话。”可惜就是这样一个天才,却在他风华正茂的时候冷死了,35岁。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1971 65438+9二月),他还在写作。不幸的是,上帝嫉妒人才。莫扎特留下了他未完成的安魂曲与世长辞,成为音乐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

虽然莫扎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总是带给人们真正的纯净之美。著名乐评人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这样评价莫扎特:“他的音乐是生活的写照,但这是一种被美化了的生活。虽然旋律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须在不伤害身体或听觉的情况下取悦精神。因此,在莫扎特看来,音乐是生活中和谐的表现。不仅是他的歌剧,还有他所有的作品。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不是智力,总是表达情感或激情,但没有令人不快或突兀的激情。”

当然,如果要完整的评论莫扎特的音乐,绝不是近千言万语可以表达的。真正了解莫扎特,最重要的是听他的作品,他的一千多首作品中几乎每一首都是非凡的经典。

主要作品:

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剑侠唐璜

魔笛

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皇帝”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c大调第41交响曲《丘比特》

D大调第四小提琴协奏曲

降B大调第五小提琴协奏曲

c大调第21钢琴协奏曲

A大调第23钢琴协奏曲

其他弦乐四重奏狩猎

首先,神童

莫扎特学音乐的速度和其他婴儿学说话的速度一样快。他有一个妹妹叫玛丽安。当沃尔夫冈长到蹒跚学步时,他听父亲给小玛丽安上音乐课。然后,他蹒跚着走向大键琴,准确地从头到尾弹奏课本。到他四岁的时候,他不仅能弹奏古钢琴,而且开始写小的小步舞曲,甚至为乐队写协奏曲。

害怕没人知道,他弄了一把小小提琴,学着拉。一天,当他的父亲和三个朋友在花园的亭子里演奏弦乐四重奏时,小沃尔夫冈准确地拉出了第二小提琴段,这让他们都感到惊讶。然后他也完成了奈良的第一小提琴段。

二、音乐旅行

首先,莫扎特的父亲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德国的音乐之城慕尼黑,在那里他们让所有人都欣喜若狂。他们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每个城镇停留,在贵族的宫殿里举行音乐会。在一个寺庙里,男孩用他的风琴技巧让好和尚们吃惊,因为他以前从未尝试过这种乐器。不久,他们都被邀请到公爵和王子的家里去玩。后来,他们盼望已久的时刻到来了:他们奉命在皇宫里演出。

孩子们在皇帝和皇后以及他们整个宫廷面前玩耍。这个小男孩被要求通过各种测试。他用视觉音乐演奏了一首宫廷作曲家的高难度协奏曲,作曲家为他翻谱。他很好地即兴发挥了它的主题。他用一根手指弹钢琴,在盖着布的键盘上弹奏。最后,皇帝称他为小魔术师,女王给每个孩子一枚钻戒,给玛丽安一件白色丝绸礼服,给沃尔夫冈一件淡紫色镶金边的丝绸礼服。

第三,环游世界

莫扎特一家乘长途汽车旅行了三年,途经德国、法国、英国和荷兰。只要有公爵或王子掌管宫廷,他们就会停下来举行音乐会。贵族女士们非常宠爱这个小男孩,以至于这位父亲给一位朋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他宁愿她们吻他多少金币就给他多少金币。一位英国评论家写道:“这个孩子本能地懂得的音乐比许多大教堂教师一生所学的还要多。”

莫扎特一家回到萨尔茨堡时,带回了许多精美的网布、披肩、绸缎和有花纹的黄金。鼻烟壶、戒指等礼品足够开店,但钱不多。他们在音乐会上赚的钱都花在了差旅费上。

第四,意大利之行

他的父亲很快意识到,如果让他在萨尔茨堡呆太久,他很快就会被世界遗忘。所以他计划了另一场巡回演出,这次是去意大利。意大利是当时音乐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歌剧院。当时,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和歌手在全世界都非常受欢迎,这往往会挤走当地音乐家的工作。这位父亲认为,如果沃尔夫冈能在意大利赢得声誉,他在世界上的道路就会一帆风顺。

于是这对父子去了意大利的各个城市旅行和表演。从头到尾都是胜利。富有的女士们给他大量的礼物。他受委托为米兰大歌剧院写歌剧。在那不勒斯,他的表现让单纯的人大吃一惊,以为他的钻戒一定有魔力,要他摘下来。在罗马,莫扎特的家人在复活节前一周去西斯廷教堂聆听一首神圣的音乐作品。合唱团戒备森严,从来不允许复制。沃尔夫冈回到自己的房间,凭记忆写了出来。

莫扎特,美妙的“纯音乐”

第一,简单自然的表达

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古今数十位著名音乐家的作品录制下来,展示给美洲印第安土著欣赏。原来大部分最流行的音乐都是莫扎特的作品。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体现了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难怪后来很多乐评人把莫扎特的音乐称为没有任何杂质的“纯音乐”,非常艺术,非常贴切。

第二,“太好了,莫扎特!”

1786年5月,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次上演。剧场里座无虚席,观众的热情空前高涨。应观众要求,有些离别唱了两遍,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苏珊的小二重唱唱了三遍。演出无限期拖下去,看戏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不得不下令禁止“再来一场”。同时扮演音乐老师巴西利奥和法官库尔齐奥的爱尔兰男高音凯利(1762-1826)在回忆录中描述了这场非凡的表演,并说:“

莫扎特和他的《费加罗的婚礼》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史无前例的。座无虚席的观众都是自己亲眼目睹的,就连第一次和乐队排练也激起了极大的热情。当扮演费加罗的意大利男低音歌手贝努奇(1745-1824)用宏亮的嗓音唱出费加罗的咏叹调时,像一道闪电一样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和乐队成员都高呼‘是,是,大师!“太好了,太好了,莫扎特,”我认为乐队成员从未停止过在音乐架上敲打他们的弓来欢呼。而莫扎特,我永远不会忘记他激动的样子。他容光焕发,脸上洋溢着天才的光彩。——这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只好让画家用他的妙笔来描绘了。"

三、一句话成真安魂曲

1791年7月,正当莫扎特支撑着日渐虚弱的身体,忙着谱写歌剧《魔笛》的音乐时,一位面容阴沉、身穿灰色衣服的不速之客,为一位不知名的顾客,向莫扎特定制了一首《哀歌》(也译作《安魂曲》或《安魂曲》),价格为五十金币(。莫扎特接受了他的委托。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里,他为“纪念音乐”的创作而努力和焦虑。他觉得这个神秘的任务是一个不祥的征兆。有一次,他突然谈到了死亡。他眼里含着泪,说他是在为自己写一篇祭文。然后他说:“我感觉我快死了;我确信有人在给我下毒。我无法摆脱这种想法。”后来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意大利当代作曲家萨列里因为嫉妒莫扎特的天才而毒死了他。)

165438+10月6月,莫扎特身体虚弱,一直躺在床上,但仍在为《回忆》的写作发愁。65438年2月4日,莫扎特把乐谱放在了床上。在勉强支撑下,他写下了第一段《泪》(第七首《丧歌》),并尝试唱出了女低音部分。他的妹夫霍夫唱男高音,剧院歌手沙克和格尔唱女高音和男低音。他们四个唱的是泪的开头一段。

这是《追忆似水年华》中最悲伤最感人的一段,表现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莫扎特唱到这里,突然觉得自己不可能写完这部作品,便把乐谱放在一边,放声大哭。晚上,莫扎特的朋友许斯美尔(1766—1803)来了,莫扎特告诉他写《追忆似水年华》的一些想法。后来莫扎特去世后,他完成了奏折的最后三个乐章(三圣、祝福和上帝的羔羊)。在莫扎特生命的最后一天,《追忆似水年华》的写作一直占据着他的心。甚至在打瞌睡的时候,他也鼓起双颊,模仿鼓声。午夜时分,他突然坐起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然后他把头扭向一边,躺下睡着了。65438+2月5日凌晨1点,莫扎特猝死。

莫扎特死后,人们发现为他定制《追忆似水年华》的那个穿灰色衣服的人是罗伊特·加布,沃尔塞克伯爵的管家。伯爵是个平庸而虚荣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吹嘘自己的才华,他经常在家里放别人写的曲子,假装是自己的作品。这一次,最近妻子去世,他旧病复发,突然想起来让莫扎特写一首悼念曲,假装是自己的悼念作品,准备在妻子的葬礼上演唱。莫扎特怀着对死亡的预感写下了这首《追忆似水年华》,但“为自己而写”这几个字却成了预言;而这首未完成的“天鹅之歌”成了莫扎特天才的杰作。

第四,不“得心应手”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据估计,即使是一个熟练的临摹音乐的专家,也必须日夜不停地临摹莫扎特的所有作品,时间长达数年。莫扎特最后一部作品是编号为“K626”的安魂曲,但“K626”这个数字还会继续被改写,因为近年来他的一些失传作品经常被“挖掘”出来。如此旺盛的创造力给后人的印象是,莫扎特作曲时一定是挥洒自如地写出了一千字,毫不费力。

但事实并非如此。后人找到了莫扎特的草稿作文,数量成堆。往往在一首名曲的开头,他都要拟好几个方案,然后选定。莫扎特作曲时经常需要钢琴,但他很穷,买不起,所以他经常去朋友家借钢琴作曲。

莫扎特本人恰如其分地描述了他作曲的“秘密”:“没有一个音乐家比我更努力。你叫不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作品我没有一遍又一遍地认真研究过。”

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1756 65438+10月27日出生于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的家庭,1791 65438+2月5日在维也纳去世。莫扎特三岁展现音乐天赋,四岁随父学琴,五岁作曲,六岁随父学小提琴,八岁写多首奏鸣曲和交响乐,十一岁写第一部歌剧。他只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死去,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从65438年到0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在慕尼黑、维也纳和普雷斯堡进行了试探性的巡回演出,获得了成功。6月1763至3月1773,先后赴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十年巡回演出,获得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