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约70-30万年前)
北京人,又名北京人,学名北京直立人(Homo erectus pekinensis),又称Sinanthropus pekinensis,生活在更新世的直立人。其化石遗存发现于中国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1927。关于其年代存在很大争议,但2009年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26Al/10Be测年法的应用,将年代推至68-78万年前。该遗址发现于北京西南部房山区周口店的古龙山。北京人大约在60万年前来到周口店,在这里断断续续生活了近40万年。大约在20万年前,北京人离开了这里。
主要特征
北京人的颧骨更高。平均脑容量只有1532 ml。短粗,男身高156 cm左右,女身高144 cm左右。腿短,胳膊长,头向前。一些学者认为骨角在那时就已经制造出来了。除狩猎外,食用野果、嫩叶、块根和昆虫、鸟类、青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食物来源。北京人住过的窑洞里有厚厚的一层灰,说明北京人已经使用过火,保存了火种。
发现
1918年,时任中国北洋政府矿务局顾问的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发现了一处含有动物化石的裂隙堆积。这个遗址是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美奥古生物学家丹斯基于1921年8月发现的,从1927年开始发掘。1929 65438+2月2日,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发掘出第一个完整的头骨,但这一时期发掘出的头骨却在1941失踪,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现存唯一的实物标本是1966年从顶部堆积层发现的北京人头骨模型。后来又发现了石制品和骨角制品。当年参与发掘的中国人包括后来的院士贾兰坡先生。随着他的去世,当年发掘的一批照片无人问津。
1937爆发七七事变,周口店发掘暂停。20世纪50年代后,出土了若干人化石。算上前后的发现,已发掘出40多处属于个人的人类化石,654.38+万多件石制品和骨角制品,近百种哺乳动物化石,数百种鸟类化石和大量火烧后留下的灰烬层。这些发现使它成为世界上最系统、最丰富的直立人遗址。北京人的发现意义重大,它证明了直立人的存在,阐明了人类发展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91年,北京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名字
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系主任、加拿大解剖学家布盛达对先后发现的三颗牙齿进行了研究,并给这种从未见过的古人类取了一个拉丁学名——Sinanthropopus pekinensis(曾译作“北京中国猿人”,原意应为“北京中国人”)。美国古生物学家格里普(1870 1946)给它起了个俗名:“北京人”。现在他的属种已经和爪哇人合并,建立了另一个亚种,改名为北京直立人。
特性
北京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他们的外貌仍然保留着许多原始的特征。
比如头骨扁平,眉脊突出,脸短,吻部向前延伸;平均脑容量只有1000 ml多,只有现代人的2/3左右。身材矮小,男性身高约156 cm,女性身高约144cm;腿短胳膊长,头前倾,给人感觉好像不稳。其实它的四肢骨骼已经接近现代人的骨骼,能够稳定直立行走。
北京人从居住地附近的河滩和山坡上选取应时、燧石、砂岩,以石击石,制成刮刀、钻具、尖器、雕刻机、剁具等工具,满足肢解猎物、砍木矛、劈柴取暖、挖根等需要。一些学者认为骨角在那时就已经制造出来了。
除狩猎外,食用野果、嫩叶、块根和昆虫、鸟类、青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食物来源。在洞穴里发现了层层烧焦的朴树种子,美洲印第安人至今还吃这种野果。鹿、羚羊,也许还有野猪、水牛等大型动物,偶尔也会成为北京人的猎物。他们的骨头经常出现在洞穴里,上面有清晰的切割痕迹。
北京的人会用火,一堆堆的灰烬说明当时火管理得很好。根据出土的动植物化石,科学家们知道周口店地区曾经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水草,气候比今天的华北要温暖。随着全球气候的波动,几十万年来冷暖干湿频繁交替。北京人会用火,大大提高了适应环境的能力。
生存环境
北京人居住地的北面是重叠的群山,西面和西南面被低矮的群山环绕,东南面是一片广阔的平原,古龙山的东面有一条河流。北京人在此居住期间,气候和自然环境反复变化。前期比较冷,现在可能还是明德-里斯间冰期的前期。中后期较暖,以竹鼠、猴、德国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喜温动物为主。由于一只鸵鸟和一只巨驼等动物化石的发掘,证实这里曾经有一段干旱时期,这里有草原,甚至有沙漠。水獭、巨海狸、海狸等水生动物的发现,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水域。
北京人生活在洞穴里,从事狩猎和采集。骨灰中发现的碎骨表明他们已经知道了熟食。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北京人依靠群体的力量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季节变化、自然灾害、动物袭击、疾病都对它们构成巨大威胁。从化石测得的几十个北京人的年龄告诉我们,他们的死亡率极高,这也能反映出他们的生存状况很差。
物理性质
北京人头骨最宽处略高于左右耳洞,向上逐渐变窄,呈抛物线轮廓。这与现代人头骨最宽处上移至头骨中部不同,也低于尼安德特人。北京人头骨扁平,额头后倾。虽然高于类人猿,但低于现代人,略低于尼安德特人。
北京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043立方厘米,介于猿猴和现代人之间。他们的头骨大约是现代人的两倍厚。眉骨粗且向前突出,左右两边相连。颅顶中部有明显的矢状嵴,颅骨后部有发达的枕叶枕。
北京人脸型短,吻部向前伸展,没有下巴。鼻骨和颧骨有扁宽,颧骨朝前,说明他们的鼻子宽,脸低平。下颌骨内面前方有明显的下颌圆枕。他们的牙齿,无论是牙冠还是牙根,都比猿弱,牙冠的纹理简单,但比现代人厚得多,也复杂得多。此外,犬齿和上中切牙的舌面具有从基底结节延伸至切缘的指状突起;上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面明显呈铲状。北京人头部保存的原始性与爪哇人相似,所以都属于直立人的发展阶段。北京人的门牙呈铲形,鼻翼宽大,面部低平,下颌前部有下颌枕,显示其具有明显的现代蒙古人种特征。
北京人下肢髓腔较小,管壁较厚(股骨髓腔仅占脊柱最小直径的三分之一,而现代人占一半;胫骨髓腔较小),但大小、形状、比例、肌肉附着点与现代人相似,证明他们善于直立行走。除了髓腔更小、壁更厚之外,北京人的上肢骨骼比下肢更接近现代人,说明他们的上肢已经能够进行与现代人非常相似的活动。
北京人的身高大概是1.56 1.57米,从发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股骨长度计算。
文化
北京人的文物有石制品、骨角、火遗迹等。石器以石凿石器为主,石芯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材料包括应时、砂岩、石英岩、燧石和其他来自洞穴外洪泛平原的砾石,以及来自两公里外花岗岩斜坡的晶体。京巴犬以碎石为锤,根据石头的不同,分别采用直击法、砧击法、砸击法制作石屑。其中,用砸法制作的双极石核和双极石片在所有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了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第二步,往往用石锤直接敲击,主要是一侧,大部分是从断面到背面加工。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在人类经济文化史上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他们的石器是用原始的敲打方法制作的,技术不是很熟练。他们在附近的河漫滩上选取石英岩、绿砂岩、燧石等为原料,制作各种形状的石器。最大的是厚刃刀具,较小的有双刃尖头装置,还有带锋利刀片和双刃装置的刮刀。这些工具用于砍树、刮皮、割肉,也用作狩猎武器。北京人通过努力工作和艰苦奋斗不断进步。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化石和文化遗存的发现,为北京的历史增添了光彩。北京人化石个体数量之多、文化遗存之丰富、发掘记录之完整,在世界古人类发展史研究中独树一帜。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石器
以小石器为主的北京人石器,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的两大文化传统之一,即“周口店遗址1号(北京人遗址)-智宇体系”。这一传统不仅在华北地区,而且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以来的西南和东北地区都有广泛的影响(见《中国旧石器考古》)。
北京猿人洞穴堆积中有许多破碎的动物骨骼。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其中一些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的骨器。比如被截断的鹿角根粗而实,可以当锤子用,被截断的鹿角尖可以当挖掘工具用。从这些鹿角上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经掌握了把想要割掉的地方烧掉的方法,这样就很容易割掉了。比如很多鹿头骨只有一个像水瓢一样的头盖,上面有清晰的痕迹。大部分都经过反复加工,保留部分的形状相当一致,可以看作是舀水的器皿。有的肢骨沿长轴劈开,一端打成尖状或刀状;有些骨头碎片边缘有多处击痕,也可以作为工具使用。然而,一些学者对北京猿人是否制造和使用骨器持相反意见。
时代动物
当北京人住在周口店附近时,那个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和潮湿。当时的地形是北部高山,连接北京西山,西部和西南部是蜿蜒的丘陵。山上和山下长着各种各样的树和茂盛的杂草。
早期喜冷动物如狼獾、洞熊、大角鹿、毛犀牛等在动物化石中占主导地位。中后期较暖,以竹鼠、猴、德国水牛、无颈鬃豪猪等喜温动物为主。水獭、巨海狸、海狸等水生动物的发现,说明这里曾经有过大面积的水域。
凶猛的剑齿虎、狼、熊和其他野生动物生活在森林中,经常出没于山野,威胁着北京人的安全。当时剑齿虎的形态和大小与现代虎相似,上颚犬齿扁平,部分牙齿呈锯齿状,锋利如短剑。剑齿虎捕捉食物时,嘴巴张得很大,很凶。
北京人因为经常与野生动物搏斗而失去了生命。他们成群结队出去打猎,主要是为了肿鹿、梅花鹿、野羊、野马。
发现意义
北京人1929在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的独家主持下,于12日下午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骨。这一消息的公布震惊了世界学术界。在此之前,虽然德国的尼安德特人、爪哇的直立人(见爪哇语)、德国的海德堡人的遗骸已经问世,但由于保守思想的束缚,这些发现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即使在持有进化论的学者中,对于人类的起源以及这些发现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地位也是众说纷纭。自从北京人头骨的发现,特别是石器和火遗物的发现,直立人的存在得到了肯定,从而基本理清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北京人遗址的材料是世界各地发现的同时期人类遗址材料中最丰富、最系统的,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及其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为人们探索人类进化史和后期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北京人”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研究,表明50万年前北京的地质面貌与今天基本相似,丘陵山区有茂密的森林群落,其中有丰富的动物种群。但也出现过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包括鸵鸟和骆驼的遗迹,说明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北京有过温暖湿润和寒冷干燥的气候。
北京人及其文化的发现和研究,解决了自19世纪发现爪哇人以来,科学界近半个世纪关于直立人是猿还是人的争论。事实表明,在人类历史的曙光中,从身体形态、文化性质和社会组织来看,确实存在过“直立人”的阶段。他们是“南方古猿”的后代,也是后来出现的“智人”的祖先。“直立人”是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重要中间环节。迄今为止,“直立人”的典型形态仍以周口店北京人为主,周口店遗址同时也仍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古人类遗址。周口店遗址是当之无愧的古人类文化宝库。
影响
“北京人”头骨(额骨)化石真实可信。这块“北京人”头骨化石是在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的主持下,于1966年发掘出来的,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保存下来的正宗“北京人”头骨化石,与失踪的“北京人”头骨化石属于同一时期。
“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大量令人信服的证据。大量事实表明,“北京人”生活在50万年前至20万年前,属于古猿到智人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早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北京人”就知道如何选择岩石,制作石器,用作武器或原始生产工具,并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己,这说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原始工具进行劳动,这是人与猿的根本区别。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颜色鲜艳、厚度达4-6米的骨灰,表明“北京人”已经学会了用火、控制火,学会了保存火,这是人类从动物界进入文明世界的重要标志。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处,遗址科学考察仍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发现了生活在中更新世的中国猿人北京人的遗骸。同时,他们还发现了公元前18000年至公元前11000年的各种生活物品和新人类的遗骸。周口店遗址不仅是亚洲古代人类社会不可多得的历史证据,也说明了人类的进化过程。
遗迹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公里的房山区周口店村古龙山。地处山地与平原交界处,东南为华北平原,西北为山区。周口店附近的山体多为石灰岩,在水力作用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天然洞穴。山上有一个东西长约140米的天然洞穴,俗称“猿洞”。1929年首次在此洞穴发现古人类遗迹后,被称为“周口店第一处”。
周口店遗址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最著名的是周口店第一遗址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遗址断断续续发掘了80多年,科研工作仍在进行中。第一个遗址已经挖掘了40多米,但还不到洞内堆积的一半。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出土的猿人化石、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数量之多,火遗迹之丰富,是同时代其他遗址无法比拟的。
价值
周口店首次发现火遗迹,将人类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现场发现了5层灰层、3个灰堆和大量烧焦的骨头,灰层最厚处可达6米。这些遗物表明,北京人不仅懂得用火,而且会保存火种。遗址中还出土了数万件石制品,原材料均来自遗址附近。石制品多为小型器皿,器皿种类繁多。早期的石器比较厚,劈砍工具占据重要地位。中期,石器变小,刃口锋利的工具发展迅速。晚期的石器更加小型化,石锥是这一时期特有的石器。
根据出土材料可以证明,大约7020万年前,北京猿人就生活在周口店地区,过着以采集为主,狩猎为辅的生活。其早期为7040万年前,中期为4030万年前,晚期为3020万年前。北京人是原始人类,属于从类人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这一发现在生物学、史学和人类发展史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