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强?

陆游的一首诗,讲的是三国智者的故事。提到三国,人们可以想到很多英雄,但提到三国中最聪明的两个人物,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想到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确,这两位是三国智慧的代表。那么,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呢?

1.司马懿给了诸葛亮两条评语。

世界上真是个天才!

这句话,现场是告别诸葛亮退兵后留下的营寨,吹嘘诸葛亮治军水平。

但是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司马懿在和弟弟谈话的时候说过——

多思考,不要少思考。亮野心大,你却看不到机会。你计划得更多,但决定得更少。你是个好兵,没有权利。你虽然养了几百个兵,却落到了我的画里,画也就破了。

论嚣张跋扈,正史中的司马懿丝毫不逊于诸葛亮自称的管仲。

当然,毕竟打架是真刀真枪。我们就听听这些话吧。一切还是要上战场看。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能力大致可以五五开。如果双方拥有相同的资源和权力,这将是一个平局。

在演示之前,我们尽量排除一些不必要的干扰。

诸葛被称为是历代圣贤的忠臣,而司马懿被称为是篡夺魏国权力的叛徒。

上官之战(又称上官-鹿城之战)是诸葛亮与司马懿唯一的一次交锋。

此役,诸葛亮以精心的策划和大胆的行动充分掌握了主动权,不仅将上游的麦子全部抢走,而且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综合史料,魏军投入10万,除张合出2万外,其余均由司马懿指挥;蜀汉有六万人,王平的军队数量没有记载,但应该不会少于一万人,诸葛亮的军队在五万人左右),重创了魏军,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第五次北伐,也就是在诸葛亮病死的五丈原,大家都很熟悉,司马懿闭门不出,无论诸葛亮怎么侮辱,都不出兵。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越来越严重。司马懿以小胜攻蜀军。诸葛亮病逝后,留下了确保蜀军安全撤退的计划,也吓跑了司马懿,民间流传着一句话,“诸葛亮一死,仲达就生”。司马懿后来看诸葛亮的阵营时,不禁感叹他真是天下奇才。

诸葛亮和司马懿互有胜负,但从国力上看,蜀国是三国中最弱的。诸葛亮仍然能够保证蜀国的安全,为北伐创造条件。当时魏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司马懿也只是设法守得绰绰有余,没有攻城掠地。尤其是诸葛亮死后,他的继承人姜维还能和司马懿斗个胜负。从这一点来说,大家都清楚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厉害。

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以成败论人,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没能消灭曹魏,很难得到人们的肯定,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质疑也随之增多。

2.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

陈寿的父亲是蜀汉负责编纂史书的官员,所以陈寿可以通过这层关系了解蜀汉官员的动态,直到被司马燕安排编纂这部历史。陈寿是这样评价诸葛亮的:“可谓知政之才,一马当先。”但经过多年的动员,还是失败了,盖的反应会很短暂,这不是他的强项!“意思是诸葛亮在治国方面堪比管仲、萧何,但军事能力不是他所擅长的。

陈寿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这其实就是诸葛亮一生的战绩实在一般。他的第一次领先是在刘备的益州战略中。当时由于刘璋想凭借益州的综合实力与刘备打消耗战,刘备远道补给压力很大,只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荆州调遣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领兵于益州战略。当时诸葛亮面对的是来自益州的三流军队,诸葛亮可以轻松击败他们。

刘备死后,益州南部士绅和益州南部异族联合造反。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准备,认定时机成熟,写了一个模型后,就领兵南下反击叛乱。这一次,他真正以总司令的身份指挥全局。而南方和华中的叛军更为年轻力壮,在兵员和物资上不如诸葛亮率领的正规军。真正能算得上战斗力的是孟获的付嘉兵和南方的精锐,但都被诸葛亮的智商碾压,诸葛亮取得了胜利。

从南中回来后,诸葛亮连续五次北伐。第一次失守街亭要塞,导致平局。第二次,他因为缺少食物而退出。第三次,司马懿识破计划,退兵。第四次,他同样平手。第五次,死于五丈原。可以说,诸葛亮最高光的北伐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被陈寿评判为不善军事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