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最北端的“最后一公里”是什么?
云河北起点
运河北的起点位于通惠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其边上有燃烧灯塔、大光楼、云童桥等标志性建筑。
古代有句古话:“杭州成溪,漂向北京。”大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从南方带来了石头、木材、粮食和盐,为北京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北京城市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中前期,水运码头在张家湾,漕运需要通过陆路运到北京或通州。(可以参考上一篇:《运河漂到北京》,曹云古镇张家湾的码头变迁。)但是陆路运输成本高,很辛苦。为了提高运输效率,明廷有识之士一直在探索疏浚元代开凿的通惠河。
明朝嘉靖六年(1527),直隶总督吴忠巡掘通惠河,得到嘉靖皇帝批准。在吴忠等人的主持下,通惠河的通航工程于嘉靖七年二月四日开工,历时一百六十多天,终于顺利通航。重新挖掘的通惠河起于北京东便门外的大同桥,沿元代通惠河旧路向东,到达通州城西北,废弃了元代通往通州南部的旧河,在城北挖了一条新河汇入白河。
嘉靖《通州志略》记载,府河“自告白羊口至州口,入于河,顺流入沙河,经顺义县界至州东北,与白河会合”,其注解说“白河之水,自感潮河而流, 而抚河之水则从告白羊口流出,在州东北两水合二为一”,即有白河(芦河)和温榆河存在。 书中还记载“两江会流”是明代通州八景之一。
通惠河入海口北移至通州北关后,白河、温榆河、通惠河三条河流汇合在一起,通州至张家湾河段水势增大,油轮可从张家湾直接追溯至通州市区。为了从苍井运粮,吴忠在通惠河上修筑了五道河闸蓄水通航,并在通州城北门外的通惠河口南侧修筑了石坝墩。粮食通过石坝转入通惠河,再由五门逐级运上河,直至到达北京城大同桥墩。
为了从通仓运输粮食,吴忠在通州东门外修建了土坝码头,粮食在这里卸下,然后通过周城东门运往通州储存。通惠河上的五座水闸和通州市的第二座土石坝统称为“五闸两坝”。
嘉靖七年(1528)以后,南方的粮食到达通州土坝和柴犬交货。柴犬码头位于通州老城区北门外,通惠河与北运河交汇处,即通惠河入海口以南的运河西岸。它是向苍井运粮的专用码头,“正队梁静从此坝迁入通惠河”。柴犬码头上有一座柴犬大厦,也被称为杜库馆。柴犬东南山上有一座大广楼,是粮检官员休息的地方,俗称“粮检楼”,也有“坝楼”之称。
土坝是将粮食运入通州仓的专用码头。位于通州老城东门外运河西岸,木排桩夯筑。嘉靖《通州志略》记载:“有土坝,守州东角外河。统仓粮米必装。”
02
一个塔影认出通州
云、光、水、色、芦河秋色、槐花旧游。
天真的雨后,一个塔影认出了通州。
清代王维桢的诗描写了运河北上的景色。明清时期的通州古城,有城墙环绕。灯塔、石坝和大光楼都位于通惠河和城北北运河的交汇处。古时候,北运河上的船夫远远看见宝塔,就知道通州快到了。
燃佛佛塔建于北周末年。原来是镇水土塔。辽代在老根据地重建砖塔,以祀国治神,并节水保东北水运。几经兴废,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与杭州六和塔、扬州文峰塔、临清佛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
燃烧的灯塔及其东南侧的三座寺庙构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是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历史文化遗迹。“三寺”是佑圣教寺(包括燃烧的灯塔)、文庙(又称龚雪)和自清宫,“一塔”是佑圣教寺的燃烧的灯塔。这三座建筑近距离呈“品”字形排列,前有文庙,后有佑圣寺、自清宫,儒释道三教既接近又独立,四百多年来三教相融,是中国唯一的建筑群。
孔庙,也被称为文学宫,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位于原通州政府西侧。始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比现在的北京夫子庙早四年,历经元、明、清三代22次改扩建。坐北朝南,主要建筑依次为照壁、社稷、如日中天坊、凌杏门、池畔潘桥、蓟门、大成殿、崇圣寺。殿后有明伦殿,东跨院有荣盛殿和晶晶阁,西跨院有郑雪部和训导部。大成殿五间,深堂三间,彩绘华美,雄伟壮观。
文庙左后侧的自清宫是一座道观,明朝中期由京都、通州等地的人捐建,同治、光绪年间重建。寺壁上绘有红孩儿,栩栩如生,俗称红孩儿寺。
文庙右后侧,有圣教寺,俗称塔庵,进院有三座山门。有一块民国石碑记载八国联军破坏寺庙的罪行。佑圣觉寺早年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寺庙。有人认为这座庙宇是在燃烧的灯塔之前建造的。现在,只剩下一个明亮的大厅,一棵古树和一个标有“燃佛塔”的大香炉。
灯塔位于优胜教寺,砖木结构,实心檐,八角13层,略分。原高48米,周长44米。有须弥座,双腰,造型典雅,砖雕精美。最早记载火烧灯塔的是明代刘东、宇易所著的《京师风光略》:“古有圣教寺加持之人,今通州龚雪也。宫墙外有一片土地,所以塔是隐蔽的,有13座塔,高280英尺,周长400英尺。”
燃烧的灯塔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悬挂在每座塔顶部的铜风铃。这些风铃大小不一,每个角的屋檐上挂着大铃铛,其余都是小铃铛。一个大钟重2斤,一个小钟重1斤。全塔总共有2248个风铃。这些风铃是当时善良的男女捐赠的,每个风铃上都刻有捐赠者的原生姓氏,有的还刻有祝贺的诗句。每次微风吹过,钟声响起,几里之外都听得见,令人回味无穷。
03
“长桥映明月”在小镇的四面八方。
曹亮穿过石坝进入通惠河,沿着这条河一直走到北京的大同桥墩,这里还经过一座重要的石桥——永通桥,也叫八里桥。
永通桥已有570多年的历史。据王维祯光绪五年(1879)编《通州志》记载:“永通桥建于明朝十一年(1446)周城西八里,今称八里桥”。永通大桥长50米,宽16米,共有66座瞭望塔,其中62座顶部有石狮,4座顶部无狮的角方瞭望塔。凹雕栏板64块,桥头各一只麒麟兽,桥下四角护岸各一只蹲伏水兽。有三个拱门,一个大,两个小,桥中间的洞高8.5米,宽6.7米。油轮经过时不需要航行,所以有“八里桥不航行”的说法。
在原永通大桥桥头,有一块石碑“永通大桥纪念碑”。碑文记载:“通州在北京之东,潞河之上。凡从四方各国经水路向京师进贡者,必选于此,此乃国之要津。”是京通控制粮道的标志性建筑。据清代王维桢编著的《通州志》记载,永通桥以“长桥映月”列为通州八景之一,指两处景点。一种是桥本身建造的三孔券,悬挂在水中,上下结合如满月;先从栏杆上往下看,夜空中的月亮笼罩着通惠河。因为桥又高又大,你可以从制高点欣赏这种景色。随着菖蒲、鱼灯、螃蟹的摇曳,河中的驳船,两边桥上的车马,可以看到繁华的景象。
除了水运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永通大桥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守卫首都的古桥有四座,一座是北京西南的卢沟桥,一座是北京北部昌平的朝宗桥,一座是北京东南部的马句桥,还有一座是JD.COM通州区的永通桥。
永通桥作为京津的要塞,是京东的咽喉。COM的进入城市,它位于交通枢纽。它打过两次大规模的中外战争。第一次发生在清朝咸丰十年(1860)。当年驻扎在此的清朝官兵抗击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成为近代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宝贵见证。第二次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展开激战,史称八里桥战役。在这场反侵略战役中,中国军民在这里浴血奋战,抗击外国侵略者对北京的入侵,坚守长桥,保卫首都。他们的英雄壮举是可歌可泣的。
为了保护这座有着570多年历史的古桥,重现“八里桥无桅”的风光,2019年底,新八里桥大桥建成通车,永通桥正式“退役”,不再行驶机动车,成为供人们参观的文物景观。百米之内,新旧八里桥遥相呼应,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增添了“双桥”的新景象。
在大运河的最北端,除了守着一方的燃烧的灯塔、数粮的大光楼、守着堡垒的八里桥,还有很多人生活在这里。如果你想了解这里的生活,欢迎收看北京卫视今晚21:08播出的纪录片《我是规划师* * *享岛》,看看通州居民如何携手共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