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里巴湖的历史
津巴布韦(津巴布韦),全称津巴布韦,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内陆国家。津巴布韦在1980之前的旧称是罗得西亚,源自帝国主义者塞西尔·约翰·罗得,他为英国在这一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国家。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原名索尔兹伯里,是罗德斯在1890年建立的贸易集散地。
地理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的维多利亚瀑布、赞比西河、赞比西河上游的卡里巴大坝以及大坝拦河而积的卡里巴湖构成了津巴布韦的北部边界,与赞比亚相邻。津巴布韦东部与莫桑比克接壤,西南部与博茨瓦纳接壤,部分与南非接壤,以林波波河为界。面积约391,000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分别是与赞比亚和南非的界河。东部边境多山,其他属于三级高原,海拔800-1,500m。全国最高点为2592米。北部是赞比西河流域,南部是林波波河和萨比河流域。该部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2℃。6月5438+00最高气温32℃,7月最低气温约13 ~ 17℃。年降水量从西南向东北由300 mm增加到1,250 mm。
人类人口
1365438+百万。黑人占97。6%的人口,主要是绍纳人(79%)和恩德贝勒人(17%),白人占0.5%,亚裔占0.41%。英语、肖纳语和恩德贝勒语都是官方语言。40%的人口信仰原始宗教,58%信仰基督教,1%信仰伊斯兰教。
行政区划:
全国分为8个省,55个区,14个镇。这8个省的名称分别是:西马绍纳兰、中马绍纳兰、东马绍纳兰、马尼卡、中马绍纳兰、马宗戈、北马塔贝莱兰、南马塔贝莱兰。
国家政要:
罗伯特·穆加贝总统于1987年2月就职,并于1990年3月、1996年3月和2002年3月连任。
历史
在西欧殖民者入侵之前,非洲人已经建立了国家,留下了著名的石头城(津巴布韦)等众多文化遗迹。1890年成为英国南非公司的殖民地,被称为南罗得西亚。65438年至0923年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改为自治领地。1953成为中非联盟的一部分。1963年联邦解散,次年当地白人统治者改名罗得西亚,1965年单方面宣布独立,1970年改名罗得西亚* * *和共和国。当地人民为独立和解放斗争了很长时间。4月1980日,津巴布韦宣布独立,成立由黑人多数统治的政府。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中世纪有肖纳(班图的一个分支)建立的文明,留下了许多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大津巴布韦古城(也是津巴布韦的命名起源)。以此城为首都的Munhumutapa帝国,通过与来自印度洋沿岸的穆斯林商队进行贸易,在11世纪逐渐强大起来。它使用当地生产的重要材料,如黄金、象牙和铜矿,来交换来自波斯湾的布料和玻璃等原材料。到15世纪,它已经成为南部非洲最大的国家。
Shona文明的繁荣在19世纪走到了尽头。1837年,绍纳人被祖鲁族的恩德贝勒人征服,来自英国和南方的布尔人(荷属南非人)开始逐渐侵占这一地区。1888年,英帝国主义者罗德斯从恩德贝勒国王手中获得了其境内的采矿权,随后于1889年为英国南非公司获得了这里的领土权,并于1895年正式建立了殖民地国家“罗得西亚”。1911年,罗得西亚分为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和南罗得西亚,后者于1922年成为英国自治殖民地。
1953年,南北罗得西亚再次联合成一个联邦,命名为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联邦(简称罗尼联邦),但只存在了短短十年,于1963年解散。罗尼联邦解散时,在南罗得西亚拥有多数控制权的少数白人族群,以伊恩·史密斯为首,宣布国家独立为南罗得西亚(并于1964年改为罗得西亚),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控制的多数黑人族群的承认。负责这一地区的英国声称宣布独立是叛乱行为,拒绝承认,但实际上并没有使用武力恢复控制。1966到1968国际调停失败后,英国要求联合国对罗得西亚进行经济制裁,但顽固的白人政权仍然在1970宣布建立* * *共和国政权,并没有获得任何国际承认。
在白人统治时期,津巴布韦的黑人团体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游击战,企图推翻当权者。1978年,在国际制裁和黑人武装运动的夹击下,白人政府最终被迫与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PU)和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NU)等众多黑人势力签订协议,* * *推卫理公会主教阿贝尔特德·卡伊·列瓦为津巴布韦罗得西亚临时政府总理。在英国的监督下,黑人游击队组织终于愿意解除武装,结束内战。1980年,举行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虽然穆佐·列瓦得到了最初的罗得西亚白人政权和南非政府的支持,但他缺乏南非大多数黑人族群的信任。他的过渡政府没有在大选中获得继续执政的机会,而是罗伯特·穆加贝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
国家政权顺利移交给黑人政府后,津巴布韦于4月1980日正式独立。之后穆加贝连续几届选举获胜,一直执政至今。
虽然津巴布韦的国家事务已经转移到黑人手中,但全国70%以上的耕地仍然掌握在占总人口不到1%的少数白人手中。自2000年以来,津巴布韦政府开展了一场激烈的土地所有权转移运动,并强行没收白人拥有的土地,理由是白人持有的土地是殖民时代从黑人土著手中非法获得的。这一举动导致中国大量白人农民逃亡,动摇了经济,许多基本的生计需求缺乏。2002年,不顾国际社会的谴责,穆加贝在大选中获得连任。他的反对党和劳工组织相继发动罢工和斗争,要求穆加贝下台并提前退休,而政府则用军警力量镇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导的对债权国的金融援助指责穆加贝政权蔑视人权,在大选中舞弊,他们纷纷搁置援助计划。2002年,英国协会宣布津巴布韦暂停会员资格一年,津巴布韦主动退出协会作为回应。
政治:
现行宪法由津巴布韦主要政党于1979,19年2月在伦敦兰卡斯特宫举行的制宪会议上制定,独立时生效。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构;政府实行总统内阁制,内阁成员由总统任命,只有具备议员资格才能入阁。
经济:
自然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工农业基础。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工业制成品出口到周边国家,正常年份粮食自给有余。他们是世界第三大烟草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南非。制造业、采矿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民营企业产值约占GDP的80%。自然资源丰富,有煤、铬、铁、石棉、金、银、锂、铌、铅、锌、锡、铀、铜、镍等。煤、铁、铬、石棉和其他矿藏以其数量和质量而闻名于世。天津一直是疯狂掠夺非洲财富的西方殖民者梦寐以求的地方。独立前,它被称为“英国皇冠上的明珠”。煤炭储量约270亿吨。铁储量约为2.5亿吨。铬和石棉的储量都很大。水资源稀缺。工业类主要有金属及金属加工(占总产值的25%)、食品加工(15%)、石油化工(13%)、饮料和卷烟(11%)、纺织(10%)、服装(8%)等。农牧业主要生产玉米、烟草、棉花、花卉、甘蔗和茶叶等。,畜牧业以养牛为主。耕地面积3328万公顷,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7%。不仅粮食自给自足,还享有南部非洲“粮仓”的美誉。天津已成为非洲粮食出口大国、世界烤烟出口大国和欧洲第四大花卉供应国,农产品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天津市主要的创汇部门。著名的景点是维多利亚瀑布,还有26个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主要出口烟草、黄金和铁合金,主要进口机械、工业制成品和化工产品。南非是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外联系都是通过邻近港口的铁路。
新闻和出版:
《先驱报》是天津最大的日报,主要反映政府的观点,政府拥有该报50%的股份。《星期日邮报》发行654.38+80万份。《黎明周刊》是绍纳和恩德贝勒的报纸,主要面向农村地区。编年史主要反映恩德贝勒人的观点。《金融公报》在天津民众中颇有影响力,经常批评政府。《津巴布韦独立报》是一份批评政府的周报。《津巴布韦新闻》和《人民之声》是津巴布韦执政党NLD(爱国阵线)的月刊。非时政类杂志主要有《展览》和《地平线》。津巴布韦全非通讯社(ZIANA)成立于1981 1,是津官方通讯社。津巴布韦广播公司(ZBC)成立于1933,归政府所有。它分为两部分:广播和电视。有英语、非洲、音乐和教育四个广播电台,分别用英语、绍纳语和恩德贝勒语广播。电视台建于1960,有两个频道,都是彩色节目,每天15 ~ 23: 00播出。电视一台面向全国,播放新闻和综艺节目;电视二台,原本是教育台,现已商业化,改名为欢乐电视。
外交:
在国外奉行积极的不结盟政策。贯彻睦邻友好政策,努力稳定周边环境。重点发展与非洲国家特别是南部非洲国家的关系,同时大力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它主张全面彻底核裁军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与中国的关系:
1980 4月18日,津巴布韦与中国建交。此后,中津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友好合作关系平稳发展。穆加贝总统在中津建交当年访华,之后多次访华,成为访华次数最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之一。2005年7月,穆加贝总统再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莫桑比克
①国家名称:莫桑比克共和国。旧译《莫三笔给》。
独立日:6月25日(1975)
国庆节:6月25日(1975)
国旗:长方形,长宽比为3: 2。靠近旗杆的一边是一个红色的等腰三角形,上面有一颗黄色的五角星,一本打开的书和交叉的步枪和锄头。在旗帜的右侧,有绿色、黑色和黄三颜色的平行宽条,在黑色宽条的上方和下方有一条白色细条。绿色象征农业和财富,黑色代表非洲大陆,黄色象征地下资源,白色象征人民斗争的正义和将要建立的和平事业,红色象征为民族解放而进行的武装斗争和革命。黄色的五角星代表着国际主义精神,书籍象征着文化和教育,步枪和锄头象征着广大职工和军队团结一致,合作保卫和建设祖国。
国徽:圆形,圆面上有打开的书、步枪、锄头,寓意与国旗相同;下面的波纹象征着海洋;中间有光芒四射的太阳图案,象征着革命和建设的新生活。圆周用齿轮、玉米和甘蔗装饰,象征工业和农业;顶部有一颗红色五角星,象征着国际主义精神;底部的红丝带写着“莫桑比克* * *和中国”。
国家政要:阿曼多·格布扎总统于2005年2月宣誓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79.9万平方公里。它位于非洲东南部,南与南非和斯威士兰接壤,西与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接壤,北与坦桑尼亚接壤,东濒印度洋,与马达加斯加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海岸线长2630公里。高原和山区约占全国面积的3/5,其余为平原。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大致分为三个台阶:西北为高原山地,平均海拔500-1000米,其中阿炳山高达2436米,为全国最高点;中部是200-500米高的平台,岛屿和山脉散落其中;东南沿海是平均海拔100米的平原,呈带状分布,北窄南宽,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平原之一。有赞比西河、林波波河等多条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印度洋,水资源丰富。马拉维湖是莫桑比克和马拉维之间的界湖。海岸线长2630公里,沿岸有许多沼泽、沙洲和红树林。大部分是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600-1,500mm,北多南少。森林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
人口:1574万(8月1997)。有60多个部落,大部分属于班图语族的马库阿、康加、马拉维和马绍纳。官方语言为葡萄牙语,主要部落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首都:马普托。
简史:公元13世纪,马绍纳人在今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建立了莫诺莫塔帕王国,国力在公元16世纪初逐渐衰落。1505被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建立殖民据点。1700年成为葡萄牙的“保护国”,1752年葡萄牙由总督统治,曾被称为葡属东非。1884—1885莫被划为葡萄牙殖民地。1951,葡萄牙将其改为“海外省”。1891年,巴卢海人举行起义,历时25年。1964年9月25日,莫桑比克解放阵线领导人民发动了反对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1974年9月7日,FMLN和葡萄牙政府签署了关于莫桑比克独立的卢萨卡协议。1975于6月25日正式宣布独立。1990 165438+10月更名为莫桑比克* * *并实行多党制。
政治:现行宪法于6月30日生效,1990+065438+。宪法规定:以多党制取代一党制,党政司法分开;总统由全民直选产生,任期5年,只能连任两届。
经济: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粮食主要产玉米和土豆;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甘蔗、剑麻、腰果、茶叶、椰子、烟草等。它是非洲最大的腰果生产国。绵羊是大多数家畜。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以食品、纺织和农产品加工为主要产业,还有炼油、炼铁、水泥、轮胎、汽车组装和修理企业。矿区开采煤、铁、钽铁矿等,还有铀、铜、金、镍、钴等矿藏。钽矿石居世界第一。出口腰果、糖、茶叶、椰干、木材、棉花等。进口机械,车辆,消费品,钢铁,原油和石油产品。所有主要港口都有连接南非、津巴布韦、马拉维、斯威士兰等邻国的铁路干线,过境运输量大,是国家收入的重要来源。
外交:奉行独立不结盟政策。
与中国的关系:1975年6月25日,莫桑比克与中国建交。2004年4月,希萨诺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
②莫桑比克港。在东北部,印度洋莫桑比克海峡中的一个近海珊瑚岛。人口约10000。建于1508,是中国最古老的城市和海港。1907之前是葡萄牙的殖民据点,是对外交流的重要港口。由于港口水深,与内陆联系不便,随着其他港口的兴起而衰落。有小型工业,如烟草加工和石油开采。许多历史遗迹以其古老的碉堡和教堂而闻名。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是非洲西南部的一个国家。纳米比亚* * *和共和国的全称。面积823,654,38+0,000平方公里。人口是1.49万(1.993)。90%是黑人,主要部落有65,438+00个,奥万博人有565,438+0.2%,卡万戈有9.3%。此外,还有白人和有色人种。英语和南非荷兰语是通用语言,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白人和大部分黑人信仰基督教,其余信仰原始宗教。首都温得和克。
地理北邻安哥拉和赞比亚,东、南接博茨瓦纳和南非,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1600公里。位于南非高原西侧,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 ~ 2000米。中部是中央高地;东部是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地区是沙漠平原。布兰德山,位于西部北部,海拔2610米,是全境最高点。南部的奥兰治河和北部的库内内河分别是与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和半沙漠气候。因为地势高,一年四季温和,温差变化不大。
历史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纳米比亚当地居民从事渔猎,出现了农耕。15世纪,荷兰、西班牙、英国等殖民者接踵而至。1884年德国占领沿海,1890年占领全境。南非1965438+2005年7月出兵占领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1920 12 17,国际联盟“委托”南非统治该地区。南非在1949年吞并了它。1960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1966年8月26日,领导人民开始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1967在5月的大会特别会议上,决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会(后更名为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作为结束对南非非法占领的地方行政当局。1968年6月,联合国大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1978年9月29日,联合国通过第435号决议,要求在联合国监督下通过全民公决结束南非的统治,实现纳米比亚的独立。
1989 165438+10月,制宪议会选举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西南非洲人民组织赢得裁决。1990年2月,萨姆·努乔马当选为首任总统。同年3月21日,纳米比亚正式宣布独立,国名定为纳米比亚共和国。
政治1990年通过的宪法规定,纳米比亚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世俗的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议会两院和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五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纳米比亚议会由国民议会和全国委员会组成。国民议会拥有立法权,国家委员会有权审议和否决国民议会的计划。纳米比亚政府是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努乔马,总理是根哥布。
纳米比亚主要政党有:①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于1960,前身为成立于1958的奥万博兰人民组织。(2)恩霍尔民主联盟。成立于1977。⑶纳米比亚联合民主阵线。成立于1989。(4)基督教国家行动。成立于1989。
纳米比亚的经济以采矿业为主。矿业、畜牧业和渔业是纳米比亚经济的三大支柱。90%的产品出口。经济命脉掌握在南非、英国、美国和当地白人手中。独立后,政府明确宣布尊重私有财产,不会实行大规模国有化;实行混合经济体制,民营资本、外资、政府参与的混合企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在土地方面,白人农民遗弃的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被收归国有,以补偿的方式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黑人;同时,设法安置回国难民,逐步改善黑人的生活条件;制定投资法,鼓励外商投资。1993的GDP是8194万兰特。货币单位为南非兰特,汇率为3.506兰特兑1美元(1994 65438+10月21)。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是非洲第四大矿产国。主要矿藏有:金刚石、铀、铜、铅、锌、钨等。采矿业是纳米比亚最大的经济部门。制造业不发达,只有肉类和鱼类加工厂、食品厂、木材加工厂和小型机械厂。85%的日用品都是进口的。畜牧业比较发达,占农牧业总产值的80% ~ 90%。中国有6300多个农场,大部分由白人经营。种植一直落后,粮食无法自给。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和棉花。渔业方面,政府划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计划有计划地开发,防止他国掠夺性捕捞,破坏渔业资源,同时大力发展渔业加工。这个海岸盛产鲱鱼、沙丁鱼、鲭鱼、鳕鱼和龙虾。
纳米比亚交通运输行业的基础设施比较发达。公路总长5.8万公里,其中沥青路4500公里。铁路总长2382公里。沃尔维斯湾是最大的深水港。中国所有主要城市都有机场,首都国际机场有定期航班飞往南非、博茨瓦纳、德国和瑞士。旅游业更加发达。海滩和自然保护区等旅游景点集中在北部和南部地区。70%的游客来自南非,其余的来自西欧。
纳米比亚独立后,仍留在南部非洲关税同盟和* * *共同货币区,关税、对外贸易和外汇收入仍由南非控制。南非取消了对纳米比亚的财政预算补贴。主要债权国是南非。
文教独立后,政府废除了南非在纳米比亚实行的种族隔离教育制度,决定建立符合纳米比亚需要的普及教育制度,规定六年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全国文盲率为60%。纳米比亚的报刊主要有:《和平报》、《纳米比亚报》、《今日纳米比亚》和《温得和克观察家报》。纳米比亚广播公司,原名西南非洲广播公司,成立于1979;有广播电台和电视台。
对外关系纳米比亚支持加强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主张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纳米比亚重视与邻国和前线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纳米比亚与中国于3月22日建交,1990。
虽然纳米比亚从南非的经济中获得了独立,但它暂时还不能断绝所有关系。它仍然是由南非和南部非洲关税同盟控制的同一货币区。这两个国家对沃尔维斯湾和附近几个岛屿的所有权有争议。1991 5月,双方同意暂时实行* * *行政,直至争议最终解决。
美国在纳米比亚有巨大的经济利益。纳米比亚的美国公司占纳米比亚所有外国公司的1/3以上。欧洲的经济,尤其是德国、北欧国家、纳米比亚也比较接近。
[文化教育]
独立后,建立了普及教育制度,并规定了六年免费义务初等教育。中国有近1,350所中小学,学生50万人。纳米比亚大学是中国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93,现有学生4000余人。还有10多所中等技术学校和师范学校。全国文盲率为60%。2004/2005年度,教育预算为23.99亿纳米比亚元,在所有部委中排名第一。
[新闻和出版]
中国有192家新闻机构和组织。有十多种报纸和期刊。主要报纸是纳米比亚报,创刊于1985。* * *和报纸,创刊于1977,是恩霍尔民主联盟的机关报,有英语、德语和荷兰语;《新时代》,一份人民党报;温得和克广告公司。纳米比亚广播公司是国家广播电视机构,成立于1979,产权归国家所有。有一个用英语、德语、南非荷兰语和13种当地语言广播的电台。电视台只有一个频道,主要用英语播放节目。纳米比亚通讯社是半官方通讯社。南非在纳米比亚有一个电视转播站。
[外交]
奉行不结盟和非洲团结政策,希望与南非保持良好关系。
[与中国的关系]
1990年3月22日,纳米比亚与中国建交。2004年7月,努乔马总统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2005年6月5日至2月,纳米比亚总统波汉巴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
[国徽]
中间的盾牌上有国旗图案。纹章两侧各有一只非洲直角羚羊,象征勇气、优雅和骄傲;顶部是一只鱼鹰,象征着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纹章下的图案是国家沙漠平原的象征,代表了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印在沙漠平原上的花卉装饰象征着这个国家的传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底部的丝带写着“团结、自由和正义”。
[独立日]
三月21 (1990)
[国庆节]
三月21 (1990)
【国石】
钻石
[政府]
本届政府于2005年3月就职。目前主要成员有:总理纳哈斯·安古拉、副总理利伯蒂娜·阿马蒂拉(女)、外交部长马尔科·豪西库、内政和移民部长罗萨莉亚·恩吉丁瓦(女)。贸易和工业部长Immanuel Ngatjizeko和财政部长Saara kuugangelwa-Amadhila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