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的起源
粤剧的历史演变
明末清初,益阳腔、昆山腔、梆子腔、徽州腔、汉腔传入广东。广东地方剧团演奏的曲调受这些外来曲调的影响很大。他们唱的曲子被称为“广调”,从粤剧的音乐中可以看到益阳调和昆曲的痕迹。清朝道光年间,广州的戏班分为地方戏班和外江戏班。外江大部分班表演徽剧,地方大部分班表演梆子腔。本地班早期的活动中心在佛山。清乾隆年间,许多外省戏班来到广东,地方戏班从外江戏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艺术日趋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高腔、昆山腔逐渐式微,地方班以梆子为主要唱腔。后徽班的影响日益扩大,并以“棒黄”(即西皮和黄儿)为基本唱腔。同时保留了部分昆山、益阳、粤剧,并吸收了广东民乐和流行曲调。这时候本地班和外江班已经完全不一样了,然后逐渐形成了粤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