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威海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史实
历史背景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进程。西方列强在加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对中国沿海重要港口的占领,在中国展开激烈争夺,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一时期,列强瓜分中国的矛头是华北。1898年,德国在俄国支持下租借胶州湾,俄国随即以抵制德国为借口租借旅顺大连。同年,法国租借了华南的广州湾(今湛江港)。英国是第一个侵略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拥有最多的政治经济权益。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为了维护其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垄断地位,修改了现有的对华政策,决定租借并占有阿哈瓦和香港新界,以此与北有俄国,南有德法对抗。1898年3月7日,英国外交大臣鲍尔弗要求其驻华使节尽一切可能获得租借阿哈瓦的优先权。3月25日,英国政府正式指示其驻华大使克劳德·马克斯韦尔·麦克唐纳(Claude Maxwell MacDonald)采取一切手段租占阿哈瓦。由于山东已被划入德国势力范围,而根据《马关条约》,阿哈瓦被日本占领是为了监督清政府支付战争赔款。所以英国在决定租借阿哈瓦的时候,积极想办法买通德国和日本。对于德国,他在3月26日表示,阿哈瓦被租占是出于无奈,绝不会侵犯德国利益。之后在4月20日正式宣布不修建从阿哈瓦到山东本土的铁路,以此承认山东是德国的势力范围,从而获得德国对其侵略计划的默许。而日本由于在东北与俄国冲突激烈,也希望借助英国牵制俄国,在英国询问其态度时立即同意。在分享赃物的基础上与德国和日本达成谅解后,英国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其入侵计划。
强行占领在加紧与德、日等国勾结的同时,英国于1998年3月65日438+05日从香港向烟台派出10多艘军舰,企图在日军撤退后抢先占领阿哈瓦,以武力迫使清政府就范,达到其租借目的。5月7日,清政府在伦敦向日本支付了全部赔款。5月9日,驻扎在阿哈瓦的日军主力开始撤退。5月21日,清政府派员接待阿哈瓦和刘公岛。5月19、22日,英国派军舰水仙号、敏捷号入侵阿哈瓦,占领了日军在日军协助下撤走的兵营、堡垒、基地和租借的土地。5月23日,中日交接完成,日本第8军撤出阿哈瓦和刘公岛。5月24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英军选择这一天在黄岛举行占领仪式。当天下午6:5438+0:30,“水仙花”号指挥官率领海军陆战队登上刘公岛,占领黄岛。英国驻芝罘港接待专员金·霍尔(Kim Hall)和领事霍普金斯(Hopkins)在英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布朗(Brown)和“雅居乐”号船长史密斯·多伦(Smith Duolun)的陪同下前往黄岛炮台下的仪式现场。清政府委派处理阿哈瓦事务的委员严道洪和在援助船前的游击队员林也随同前往。在霍尔国王宣读占领宣言后,英国国旗开始在冉冉升起。当旗帜飘扬到桅顶时,乐队奏起英国国歌,英军举枪致敬。随后,仪式在“女王万岁”的欢呼声中结束。至此,英国完成了对阿哈瓦和刘公岛的军事占领。
3月28日,英国驻华公使马克斯韦尔·麦克唐纳(Claude Maxwell MacDonald)正式要求清政府租借阿哈瓦,声称俄国将旅顺作为军港极其危险,但租借阿哈瓦给英国足以控制俄国的气焰。但清政府以仍在日本占领下为由,拒绝了阿哈瓦。克劳德·马克斯韦尔·麦克唐纳立即于3月31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如果得不到确切的情报,此事就交给英国驻华海军司令。清政府被迫于4月3日同意其租借要求,并于4月20日委派清亲王奕劻和司法部部长廖寿恒与英国公使进行谈判。7月1898,1,中英租借ahava专篇在北京签约。中方签字人是奕劻和廖寿恒,英方签字人是克劳德·马克斯韦尔·麦克唐纳。“特别条款”规定,阿哈瓦及其附近海域将租借给英国,租期与俄国占领大连时相同,英国有权在沿海修建堡垒和驻军。中国保留的权利是:部队仍可进入;威海卫城由中国管理,城内以前的官员仍然可以在城内做自己的事情;中国军舰仍然可以使用威海的水面。此后,从1900年4月25日至同年5月7日17日,中英双方划定东起大岚头村东北海岸,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除威海卫城外的738.15平方公里为租借区,人口约12万。结果英国获得了华北战略要地,清政府的防御能力进一步削弱。
(2)对英国的武装抵抗
侵略者的坚枪可以使昏庸腐朽的清政府屈服于它,但高度爱国的威海人民却不能受辱。在英国租借阿哈瓦的三十二年里,面对侵略者的武力入侵和殖民统治,富有保家卫国传统的威海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
抗英集会1900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大陆蓬勃发展。威海江南庄村的学者崔寿山深受鼓舞。为了抗英保家,他联系了童谷辉庭、濑海村董绍良、于家夼村丛等人,招募训练团成员并集资购买军火,组织秘密武装,准备发动武装反英运动。1900年3月26日,崔寿山组织四五千人在张村慈圣寺举行反英集会。得知消息后,殖民政府立即派英国上校鲍尔到现场镇压,并强迫群众解除武装解散。但参与者并没有被武力威胁吓倒,双方僵持了1小时。英方当即当场审问崔寿山和顾惠庭。崔寿山不畏艰险,怒不可遏,历数英国侵华的种种恶行,直言组织群众民兵就是要把英国人驱逐出境。鲍尔很生气,命令把他们带到阿哈瓦那里。会场顿时愤怒而紧张。为了保护群众,崔寿山挺身而出,张裕和董绍良被英军关押在刘公岛监狱。在狱中,他绝食抗议,面对英国殖民当局高官的贿赂,不屈不挠。与此同时,监狱外的人们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营救活动。英军怕引起更大反抗,一个月后放行。群众武装的筹备和慈圣寺的集会,以英雄气概和不屈斗志,显示了威海人民维护民族尊严、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吹响了威海人民武装反抗英国的第一声号角。此后不久,爆发了反对划界的大规模武装斗争。
4月25日0900,中英勘界委员在英军武装护送下由西向东勘界,界牌下葬。4月28日,英军埋设25个界碑后,中国勘界官员、颜道洪、林来到界外的东道头村,英军在离道头三里的太保山脚下扎营。当晚,600多人包围了中国官员在东道头村的住所,声讨李希杰等人的卖国行为,并阻止他们外出勘界。与此同时,近千人包围了英军营地,高呼口号,抗议英军侵略,要求英军撤出阿哈瓦。英军随即逮捕了6人,不仅没有驱散民众,反而增加了聚集的人数,第二天达到2000多人。英军被迫释放这6名被捕者,但人群仍拒绝散去,划界无法进行。英军立即从阿哈瓦调集大量援军,以疏通缺口。5月4日,英国领导人鲍尔和帕恩·罗斯在英军的护送下,单方面强行划定边界,留下以上尉·瓦尔特·索尼为首的30多名士兵驻扎在太宝山大营,准备解救被困的中国官员。5月6日拂晓,瓦尔特索尼兵营遭到孙家滩村余、马景山、孙义清、草庙子村、徐家疃村余殿海等组织的2000余人的袭击。激战中,武装群众的土枪大炮向英军666665军营开炮。上尉·瓦尔特·索尼率领的30多名英军士兵四处躲藏,四处开火,10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
5月4日晚,向东划界的英军来到多山脚下的临泉河套扎营。得知消息后,江家口村的刘景山、吴秀才、卷余家村的余仁山、南湖口村的徐仁山等。,立即通过鸡毛信联系周围群众于5月5日在北口寺集合。然后他带领1500多村民来到英军营地。下午2点30分,当人群到达离英军营地1/4英里的地方时,遇到了从分界线返回的15英军。刘景山立即指挥群众用石头、锄头、铁锹攻击英军。英国少校帕恩·罗斯当场受重伤,四名士兵被击倒在地。激战中,刘景山等19人壮烈牺牲。围攻的人群被英国援军镇压了。
当威海人民与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时,清政府却置身事外,袖手旁观。5月9日,山东巡抚袁世凯从烟台调集400名清兵前往阿哈瓦营救李希杰等人,却无视群众要求出兵攻打英军的请求。随后,在威海各重要检查站发放通告,严厉斥责群众的抗英行为,逼迫民众“查约自保”。英军被群众的武装抵抗吓坏了,划界被迫中止数日,直到5月15。殖民当局一直怀疑威海人反对划界的斗争是由中国当局在ahava煽动的。所以消息传到香港,港英当局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将九龙城划归香港,理由是中国官员进驻该城与香港防务不协调。
威海人民的反英武装斗争是威海近代史上光辉的一页。虽然由于武器装备简陋,缺乏战斗经验,这场斗争最终未能成功。然而,人们对反英战士的献身精神和英雄主义印象深刻。直到今天,他们的英雄业绩还被当地人民广为传颂,成为激励后人奋进、建设家园、振兴中华的一面光辉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