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史

“国不可立而不防,民不可安而不兵。”自古以来,国家就有防御。国防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没有可靠的国防,一个国家就无法抵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在政治上经济上就会受制于人。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重视、建设和保卫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的国防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0世纪,中国古代社会就已经转变为奴隶社会,建立了国家。

此后,作为抵御外敌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应运而生。中国的国防经历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国古代为了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国防政策和理论:

“以民为本”、“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富民强国”的国防建设思想,“爱国教战”、“尚武”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胜”的国防斗争策略。顺着这些思路,我国打赢了无数场对外战争,出现了“中国压,四洋投降”的鼎盛时期。

“康乾盛世”之后,清朝政治日益腐败,国防日益衰弱,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国防孱弱,衰败,屈辱。中华民国成立后,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任人宰割的历史。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为代理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

各派军阀争权夺利,争斗不断。中国还不稳定,没有海防,人民没有家。历史告诉我们,当兵是国家的大事,国家政治开明,富国强军,好战必亡,忘战必危。1949,10,1年10月,中国人民宣布中华民国成立,从而结束了中华民族100年任人宰割、有国无防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军队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战斗力大幅提高,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代国防是对传统国防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国防理念和国防实践。

现代国防不再是简单的军事较量,而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军事手段与政治、经济、科技、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普遍较量。一个国家只有经济不断强大,科技不断发展,国防实力不断增强,国防安全意识不断巩固,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

现代国防是综合国力的体现,而综合国力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的。中国有句古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随着国防内涵的拓展,全面提升国防能力必然涉及各个领域和战线,从而与全社会形成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公开向世界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成为超级大国,永远不首先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永远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永远不侵略别国。战略性地采取防御姿态。

中国国防建设的目的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在国防力量的使用上,坚持自卫立场,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国防政策,以及防御性的军事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国防是防御性的,与奉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国防法规:是调整国防和军队建设领域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中国的国防法规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是全面调整和规范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部门法,根据宪法制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主要规定了我国的兵役制度、公民服兵役的义务和权利、平时征兵和战时动员、预备役人员军事训练、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学生军事训练以及违反兵役法的处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在国防法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防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和部门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

随着人民和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国防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国防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锻造了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国防动员体系,形成了门类齐全、综合完备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作为一个大国,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危机、冲突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国防与国家息息相关。国防建设必须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明确中国自卫防御的性质,明确中国维护和平、反对霸权的坚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