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镇的文化遗迹

苏村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后裔。北街镇苏村山谷曾开满桃花,妖娆芬芳,故名“桃园”。苏洵的后代在宋代就迁到了这里。因为怀念祖先,就把苏村取名为“苏婆”,苏村。目前有一座苏家大屋和一座苏家庙,总面积3000多平方米。《苏氏家宅》(合读)第一个条目上刻有“故里”四个字,是四川苏洵的故乡。这四个字说明了苏家在苏村的沿袭。在苏氏家庙,匾额上“天下三贤”的题字进一步证明了苏村苏氏与苏洵的关系。苏家庙碑上所写的“三贤三代”,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史称“三苏”,世代是他们的后代。这块碑充分证明了苏村苏姓与苏洵、苏轼、苏辙的关系。桃园苏氏族谱明确记载“吾族之派,实为荀公后裔”。据记载,北宋大臣苏勇与苏洵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曾祖父是兄弟。苏勇之子苏运珍,离妻为苏村媳妇,遂在遂昌桃园称苏婆。南宋时,苏运珍的曾孙苏长之没有儿子,苏辙的孙子苏凡担任陇右县令。在苏坡访族时,又将第三子苏迁收养给苏长之为嗣,使苏村苏姓得以延续,从苏勇一直延续到遂昌苏姓始祖,苏村苏姓已延续30余代。苏村700多人,姓苏的有500多人,都是苏洵的后代。在苏村的老人中,一直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苏三”。此外,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宗祠,如白水比什宗祠、白水王石宗祠和吴王王石宗祠。周村有元代青瓷窑遗址,是县文物保护单位。岩埔自然村,坑里潘村,有明代尚书营墓。

1、苏氏大屋:苏氏祖父(祖上)从四川眉山迁到浙江遂昌北乡桃园苏村根后,最早在明代(公元1465年左右)修建香火堂。由于苏家族的兴盛,的祖父苏有八子二女,一度被称为八大宗师。于是,一系列13的建筑(包括一个牛棚和一个水车房)相继建成,建筑之间相互连接。房间100多间,面积3500多平方米。修建耗时20余年,直到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才全部建成,只有36个天井。

苏是第一个进入大房子的人,前门上刻着“旧居”的字样,这意味着是从四川搬来的。

其次是花窗、花坛、假山、厢房,大天井用石条铺成。夏天有帐篷(铅板)和石床供家族后代享用。

正堂第三入口有“敦厚堂”的牌匾,寓意苏家和睦善良。苏公馆是一座工艺精湛的古建筑。它有欧式风格的窗户和柱子,门上有球形锁,水泥地板,厢房的墙上有精美的雕刻,如八仙渡海,松鹤和春天在一起。苏的大屋有三个大门,其中两个朝东,大门上有一块匾,写着“紫气东来”。一座大宅大门朝北,门上挂着“大宅”的门匾。

像苏家那么大的房子,还有水排、油罐车、鱼塘,都是遂昌最大的。

2.苏氏家庙:苏氏家庙建于清代,三进五开间结构,雕工精细。明室前柱与内柱之间有木门,两侧设侧门。原来明室有戏台,后来毁了。现在是今年重修的,上面有沉箱,刷了漆,后檐柱顶的翼角是倾斜的。梁间有浮雕人物、花卉、几何图案。苏家庙大门上挂着“苏家庙”和“敦睦”两块牌匾,“敦睦”牌匾高挂。和即亲善和睦,这是苏村苏家倡导的品德。第二个入口的额头上,有一块“三贤几代”的横匾。“三贤”即苏洵、苏轼、苏辙。从“三贤几代”四字入手,进一步说明苏村苏氏与苏洵的关系。第三个入户门挂着“进士”的横匾。牌匾上的小字告诉我们,乾隆年间,太傅陈世观亲王由秀才苏玉龙题写。据有关资料显示,苏玉龙曾做过龙泉县知县。

3.白水比什祠堂: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整体结构具有典型的明代特征,用料厚重。进入明朝时,明朝万历年间的知县汤显祖被放在前面立柱之间的门楣上。雍正年间的香木、甘龙等题字。

4.白水王祠堂: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两室五厅。

5.吴王王石祠堂:明成化年间始建并修缮,现为阿清王朝建筑。

6.周村窑址:位于北街村姚峰亭,建于元代。

7.应墓:位于盐埔坡,依尚书墓而建。墓主人应该叫静安,明遂昌应该是村民。徐兵生于弘治六年,嘉靖五年(1526),秀才。他主掌刑部时,审理惠安张受贿案,下属行贿700元,但拒绝受贿,严惩张。奉命到苏州清理俘虏,依法平反数百人。任常州知府时,改革税役,以黄书、五谷为基础,减轻百姓负担。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北方部落安达入侵长城古北口,与各路王师一起带兵击退敌军,使首都转危为安。任督管淮河大运河时,引泗水入淮。后历任兵部左侍郎、两广军务总督。嘉靖三十五年桂畴,病逝于广西苍梧军。由于他的温和,他被授予了兵部的历史。墓旁有两个石卒,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狮。著有《大明律释义》三十卷、《徒刑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