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的主要特征

汉代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古今中外的现代文明人都羡慕和羡慕。但汉代文化的形成相对于中国古代而言起步较晚,其基础是在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由西到中原,吸收中国各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汉高祖刘邦诞生到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和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和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代表了当地文化的地域特征。

(1)荆楚文化:是汉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文化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是当时刘邦出生地区的本土文化。凤仪原为宋国领地,后在此设都(故凤县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称)。

(2)齐鲁文化:即儒家文化。它的地域是以泰山为中心的黄河下游。这一带主要从事农业和丝织业,又因临海而盛产鱼盐,从而形成了这一带的文化和习俗特色。“其俗缓而广,却充满智慧,易谈,重地,难撼,畏人争,勇持荆棘,故乡人亦大国之风”;“而邹鲁彬,尚有周公遗风,俗而好儒,备以礼,故其人龌龊。”

对于刘邦来说,荆楚文化、齐鲁文化都是烂熟于心,是否推崇要看时局。表面上看,好恶不代表文化水平的高低。确切的说,中国文化很大一部分来自齐鲁文化,也就是儒家文化。

(3)中原文化:中华文化。这种文化主要产生于黄河中游地区,那里有突出的、文明的农耕文化。而且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成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摇篮。

(4)关中文化:即三秦文化。这种文化观念是在黄河上游和渭水流域诞生和形成的,这里土壤千里,农田是最好的作物,农耕文化形成较早。

(5)北方文化:即燕赵文化。这种文化观念主要起源于北方的海河流域,包括春秋时期的赵、中山、燕及北方地区。这种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相通之处,又受塞外匈奴游牧文化的影响,更加雄浑豪放。

除了以上五种文化主体,还有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越族亚文化,都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更多的受到了后来汉族文化的影响,在全国形成了统一的“大一统的汉族文化”。汉朝建立之前,中国广大地区的文化差异极大地制约了地区交流和各项事业的发展。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李斯等人的倡导下,虽然改革了战国时期“不同田、不同路、不同法、不同衣、不同声、不同字”的文化现状,但这部作品不可能像战争那样一夜之间改变,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将八种文化融为一体,百家争鸣,相互渗透,最终凝聚成中华民族的文化。汉字、汉语和中国文化来自数百个民族,影响四面八方,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文化的影响

历史影响

从基石上发展起来的汉代文化,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汉文化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其影响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

汉文化的形成是衡量一个民族兴衰的标志。汉文化揭示了政治、经济的基础地位;汉代文化对家庭观念和家庭伦理有着深刻的影响。

总之,博大精深的汉文化是一个凝聚着各民族文化的整体。它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理,是一种融合和吸收了各种类型文化精华的“统一”文化,从而显示出它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它既有民族文化的基本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和鲜明性。它是使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多元文化走向单一文化的光辉典范,其伟大成就和深刻影响是任何文化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汉代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中国和世界仍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外部影响

汉代汉族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促进了汉族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的融合,又促进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融合,使汉代成为历史上汉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的汉人注重祖先血脉的传承,这种血脉源于古代中国,并积极发展与周边民族的交融。汉代汉族不同的地域风俗文化,不仅巩固了不同地域汉族的团结,而且对周边民族起到了强大的吸引和聚合作用。在封建统治者的策动下,通过儒家思想的统一,不同地域的汉人风俗文化在汉代形成并兴起,“随君色欲”,教育周边民族,成为江南和东南沿海部分游牧民族和百越民族学习、接受汉文化并逐渐融入汉文化的便捷途径。

汉朝疆域空前辽阔,体系完备,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汉朝周边各民族都学习和接受了汉文化,并不断融入汉族文化,使得汉族在汉朝的发展像滚雪球一样。

在中央王朝的疆域内,主体民族汉族和主流文化汉族文化,一方面强烈地吸引和影响着周边民族和文化,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吸收和融合着周边民族和周边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发展和壮大着汉族文化。汉武帝时期,世代居住在北方和西部的匈奴、氐、羌等游牧民族,以及长期在东南沿海“吃米汤鱼”的吴越、东瓯、福建、南越等稻作民族,不都是通过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而逐渐融入汉族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