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园林史
京都龙安寺南院是日本“干景”的代表作品。这个平亭长28米,宽12米。一面面向大厅,另外三面用土墙围着。花园的地面铺着白沙,除了15的石头,没有树和花。白沙象征水面,15石头的组合和比例以及背面的排列体现出岛屿和山脉,在非常近的地方幻化出千谷万壑的气势。这种花园纯粹是为了观赏,游客在里面是不能动的。
干景在摆放石头上很有讲究,主要是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石形要稳,底要宽,预切,不做飞梁、吊桃等奇形怪状的结构,很少叠成山;这和我们国家的瓦砾很不一样。干景园里也种有观赏树,都很注重修剪树的形状和姿态,又不失自然生态。
干山河的院落多见于寺庙园林,设计者往往是当时的禅僧。他们赋予这类园林一种苍凉的气息,将宗教哲学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将“写意”的造园手法发展到极致,抽象化到极致。这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影响非常广泛。
村町时代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茶馆。早在南宋仓年间,日本禅宗高僧荣再次来华四年,带回茶叶向商学习,为室町年间(明代)的茶道和茶庭奠定了基础。(16世纪)茶院兴盛。茶庭顺应自然,面积不大,单独设置或与园内其他部分分开。竹篱环绕,有庭院和小路通往最重要的建筑,即茶汤仪式的茶馆。茶室虽小,但要展现自然的片段,有深山野谷的优美意境,与茶道(茶)精神相协调,能使人沉思。一入茶室,仿佛远离尘嚣。庭院里主要种植常青树,整洁是第一位的。院子和石头上要长青苔,这样茶院才能形成“寂静”的氛围。避免使用花草树木,一方面是因为对水墨画的模仿,另一方面也有其用无色表达宁静古雅之情的积极意义。茶厅石灯、水碗的布置,尤其是飞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日本园林到公元538年,日本开始接受佛教,并派遣一些学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国学习内陆艺术和文化。公元13世纪,起源于中国的另一个佛教宗派——禅宗,开始流行于日本。为了体现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禁欲主义和自律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摒弃以前的赤泉园林,而是利用常青树、苔藓、沙石等一些静态不变的元素来营造一个干燥的景观园林,园林中几乎不使用开花植物,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