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河山东省青州市南阳河

南阳河发源于青州市西南玲珑山脚下的井塘村。京堂古村建于明代景泰七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位于青州市西南15公里处。井塘村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泓清泉,常年不干涸,形成一潭。村民们用石头将池塘砌成了一口井,村子因此而得名。这泉水是南阳河的源头,雨季可以追溯到玲珑山白居谷的“龙王鼻”。北苑源于青州市的尹达。两相汇合后,由南向北流经佗山麓,一路接收山泉水。在娄楼山北部,汇入一条重要的支流瀑布溪。之后流向西南和东北,经过青州南阳城西门代宗门外的永济桥,接受由醴泉之水组成的阳西,流经南阳城和东阳城之间,经过万年桥,到达滚水桥,接受南阳城东护城河(莲花湾)之水。这条河由黑虎泉、刘家全、大泉和小泉组成。再向下流经曹家园、高家园,形成一个海湾,称为“龙湾”。然后转向北,向东流经丁家店、草庙等村,在张家赫村转向,向东南流动。转折点是南阳河最北端,俗称南八梆子,然后流经魏家河、崔家河、吉家河、李家河五个村。其第二大支流阴阳河穿过坝沟后,在大屋村和小屋村之间的小官店村汇入。其最大支流建德河(俗称七里河)在上家庄村接受,在东阳村注入弥河。

南阳河从源头到瀑流入口为上游,从瀑流入口到东护城河入口为中间,从瀑流入口到弥河入口为下游。南阳河是青州历史上的一条重要河流,被称为青州人民的母亲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称之为“阳水”,后称“长沙水”。它原来的流向是在丁家店村附近转向北,与北洋河汇合,向北流入巨甸湖。

南阳河是建城的理想之地,因为它的沟壑很深。青州历史上的四座古城都建在南阳河边。

公元前204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韩信打败齐王田横。青州属西汉管辖,设光县。这是青州第一个州市。其原址在今王宓街道办事处下泉村,西有南阳河,东有瀑布和溪水,南有娄楼山,南北长约400米,东西长约500米,面积约20万平方米。遗址地势高陡,表土厚约1.5米,地面有少量汉代陶器裸露。但在1.5米以下的文化层中,有大量汉代的陶片和砖,文化层厚约1米。汉代文化层下,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层叠加。西晋永嘉五年(365,438+065,438+0),前朝琮派部攻青州,城破后曹贲为青州刺史。由于光县受损严重,曹奔在王耀山南1.5 km处建新城,史称光谷城。《水经注》记载:“水漾,通广县古镇西,属旧青州刺史管辖”。”又说:“汉代青州刺史常被忽略,李之言有误。”《通典》载:“汉刺史巡县乡驿,无事可做。中兴,有固定的治理场所。旧时代,几个月跟着部里,录犯人,考庙里。”光县遗址于1990年公布为青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谷城位于南阳市西北4公里,王耀山南1.5公里,西有北洋河,东南有南阳河。它被一个深谷包围着,这个深谷水很深。城址南北宽约600米,东西长约800米。从面积上来说,应该是光谷城的内城,也就是小城。《元和郡县志》载:“有广流。因认为固,易守难攻,故称宽固。”

前赵任命曹贲为青州刺史,攻下广县后,在山前建新城。由于土地的潜力,溪流是一个深度很宽的水池,所以它被命名为光谷城。该城建于永嘉五年(公元311)。曹本建光谷城后,将青州、琦君、临淄三级政府迁至光谷城内。据《宜都县志·金石志》记载,历史上曾有“三印”出土,即“司马印、晋安北常印、晋北屯司马印。据考证,“以上三印出土于彝、杜二村”。这三个村是原普通镇的大龙、小龙、杜家庄,都位于北洋河西岸。另外,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大屯村附近的砖窑厂出土了金代的青铜器,因此确定为光谷城旧址。

泰宁元年,石虎受后赵石勒派攻光谷城时,军民三万余人,一次性杀光,只剩下男女七百人。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率兵四十万攻打光谷城,将八千多士子赶入光谷城坚守。慕容德杀了东晋统帅,占领光谷城,建立南燕国,登上皇帝宝座。他在富国强兵发展并建立了370,000步兵和65,438+0,700车辆。一支由53,000名战士组成的强大军队。所以从仅存的50万平方米城址来看,很难容纳这么多军队,所以断定外城一定比内城大很多。

东晋六年(410),东晋大将刘玉率兵攻打燕南光谷城,一场血战持续了10多个月。因为不能久攻不下,所以要求良策。河间人文渊向刘裕献计:“以前赵攻曹奔,守气者以为渭水可引城,攻之不可拔。如果封锁了五龙口,城市就会沦陷。石虎从之,请投降。坠落五天后,大雨和闪电震动。慕容攻小生后,十天不肯拔,小生降。倒了没多少,又被震开了,旧的痕迹还在,就直接建了。禹听了他的话,就制止了,超过说城里男女都有脚软的毛病,病人多是有病的。晁遂逃走,被金擒获。”刘裕破城后,光谷城被夷为平地。杀死鲜卑贵族以下3000余人,留下1,000余妇孺,奖励给军士作为战例。让杨牧做青州刺史,杨牧在南阳和河北另建新城,名曰东阳城。

东阳市,东晋艺兮六年(410),东晋灭南燕,广固。杨木之在南阳河以北,北洋河以东,另建新城,名为东阳城。东阳市在今天的北关一带,东起今天的市立医院东侧的小东门,西至北西关东侧的代宗门,全长2500米,南接南阳河北关捷南端的南天门,北至西街北端的车辕门外的东店(又称武曲门),南北宽约1000米,总面积此外,在西北设置真庆门(马一门),门外接西电街。东阳城建于熙宁十年,在此筑周城,建楼阁,南岸设吊桥。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再次被困周城,杀了的代理人牟伟,放火烧城。南宋时,东阳城与金、元、农民起义不断。由于南阳城建设的不断完善,明朝洪武三年大规模建设南阳城后,州府统治中心移至南阳城,东阳城在清朝逐渐废弃。明洪武十一年(1378),在东阳城旧址恢复土城,不久废弃。西北仅存城门,残墙高20米,长27米,宽14米,夯筑而成。

东阳城北墙有两座城门,东边的武曲门(车院门)和西边的真清门(蚂蚁门)。西墙配泰山门,东墙配小东门。如今只剩下真清门,地面上还有一些门洞,门洞两边的城墙。这是明清官驿站,你在这里换乘车马,所以也叫马驿门。1990被公布为青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阳城,因在水漾南部而得名,流传甚广,是因为城内有些特征如牛头、角、耳、涎、眼、腹、脐、溺、背、蹄,故俗称“卧牛城”。瀑溪,南阳河接受的第一条重要支流,也是青州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河流,又名石溪,古称石井水。建于汉代的光谷城在瀑布溪的西侧。下游有一处瀑布,是青州十景中的“石瀑冰帘”。发源于青州市西南山麓,流经黄育、寨子、十字、贾珠、寇家河村、付嘉、角楼等地,在齐一水库(南阳湖)与南阳河汇合。这是一条典型的季节性河流。郦道元、苏轼、黄书等人都有记载。汉代的青州光县、宋代的三贤祠就坐落在她的江边。

东护城河,那里有一座滚桥,也叫合流桥,现在是一座步行桥。

阴阳河,原本是南阳河第二大支流,长15公里,与七里河平行,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这条河发源于帕谷山东麓和将军山北麓,流经南营和徐桥,经过昭德街和刘星街交叉口的断魂桥,因此得名。穿过东关,进入小杨家庄,穿过苏俏,穿过昭德路,拐进下新村。在村东的水笙庙前,接受五道冲沟的水,称为五凤朝阳,俗称凤嘴,形成一个海湾,接受马踏泉和水笙泉的水,继续向东北方向流动。经过梅玮故居,穿过水笙村东,过三福桥(村民常说河北有三府)20世纪末,昭德路、仙客来路改造前,下游仍有水,后海岱社区建成,道路通车,河流废弃。下新村和东胜水村还有断断续续的河水,海岱社区留下的杨树是阴阳河沿岸的树。

南阳河最大支流建德河,古称七里河、夏云河、建德水,位于山东省青州市南部,是南阳河最大支流,弥河二级支流。她发源于青州南部莫旗山云台峰北麓的山泉,现藏于青州市委党校大院。它由南向北流经响水崖,经过云门山东麓的大花林团、小花林团,经郭家桥转向东,流经卧禅山与将军山之间的峡谷。这个峡谷很长,叫七里涧,被云霞河村收为皮泉(云霞河的老泉)。经杨古桥、尚家庄后,在尚家庄东北与南阳河汇合,共同注入弥河,全长约17公里。南阳河下游规划结构采用“一轴多点”的形式。即从东到西,分段展示青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形成滩林生态特色区、史前图腾文化区、生态风景林区、东夷文化特色区、古“青社”特色区、古城遗址特色区、人文与自然过渡区、碑刻文化展示区、传统商业服务区、山水园林区、古城遗址特色区、民俗文化活动区、“花”区。最终形成包括“南阳河十二景”在内的完整的“生态画廊、历史画卷”景观带,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商业、生态、青州特色突出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