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两黄金是多少两白银?
先秦时期的文献中经常可以看到“金”字。但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金”多指铜。
比如楚国有一次把“黄金”送给郑国,怕对方用它来制作武器,就让郑国发誓只拿这点“黄金”来制作乐器。这里所说的“金”无疑指的是铜。
但当时文献中的“金”字,有时也指黄金。
战国文献中提到的“一金”,往往是指一斤黄金,或者一斤黄金所代表的价值——万元,直到汉代仍是如此。按照后来的换算,一万块钱只是十只鹤,价值有限。但是,在汉朝,你可以买到100多米的大米。只是当时的一块石头只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公斤。算下来,汉代的一个“金”可以买五六十斤大米,按现在的价格大概是2万人民币。另外,汉代的“斤”只有248克。按此换算,当时的黄金价格相当低,一克黄金相当于人民币80元左右。难怪当时的皇帝都很慷慨,奖励功臣,总是“黄金一百斤”“黄金二百斤”。东汉末年的大军阀董卓死后,在他的城堡里发现了2万斤黄金和89万斤白银!
东汉以后黄金价格开始上涨。到了西晋,“一金”在文献中的含义已经从“一斤黄金”降为“一两黄金”,价值在6000元至10000元之间。
在唐、宋、元、明时期,黄金作为一种贵重金属,常被用作赏赐、馈赠,有时也用于纳税、捐赠、贿赂和军政开支。此外,它还被用来储存和保存。皇帝、达官贵人、贵族和商人都对黄金有特殊的爱好。只是黄金从来没有作为官方货币在民间流通。
从唐朝到明朝的1000多年间,黄金价格总体稳定,金银比例多为1: 5或1: 6,称为“五交”“六交”。这大致相当于印度和阿拉伯的金银比例。欧洲的情况不同。五世纪时,罗马的金银比例是十五。
在基本稳定的大趋势下,中国财政困难的比率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北宋末,金价突然涨到三四汇。原因是金人以武力胁迫北宋朝廷朝贡,大量黄金被金人垄断,导致黄金稀缺,金价上涨。不过,这个价格在南宋时期有所回落。元朝统一后,金银汇率一度跌至八兑以下,后又升至十兑。元代的法定货币是纸币,名义上不允许民间使用,铜钱也很少使用。按照元杂剧的情节,谁家有金钗银锭,都要去银铺换成纸币,才能在市面上使用。
明朝初年,官方规定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不过这个汇率很快就涨到了六兑七。明末小说《金瓶梅》中,商人李三、黄思欠西门庆152元利息,只好拿了四个金镯子来补。西门庆很得意,因为这四个金镯重三十两,在当时相当于一百八十两银子。西门庆无缘无故捡了个便宜!但此后金价持续上涨,到明末崇祯时,涨到十余汇。